公历:

解读拉萨的幸福密码
文/马新明

幸福,是人类社会发展追求的愿景,也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发展的方向。拉萨市连续4 年在中央电视台“CCTV 经济生活大调查”中,被评为中国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这是历史逻辑与现实发展的集中体现,反映了西藏拉萨今昔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映了拉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反映了拉萨人民的幸福生活,反映了拉萨这颗高原明珠的独特魅力。

◎拉萨市达孜县69 岁的五保老人嘎列在金叶敬老院安度晚年,拉萨实行了全市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的民生工程。

幸福拉萨的评选出炉

“CCTV 经济生活大调查”持续五年关注百姓的幸福感受。最令人瞩目的是,整整5 年西藏拉萨的居民都位列最具幸福感的前三位,其中4 年位居全国榜首(2006、2008、2009、2010)。获得这一殊荣,是拉萨各族人民对个人生活品质与价值追求得到满足的充分肯定,是对拉萨各项生活指标的高度赞许,是对拉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高度认可,同时也是各族人民发自内心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民族团结的真实写照,是对拉萨今后持续发展的巨大鼓舞和有力鞭策。

然而,这一结果也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和困惑。因为拉萨地处高寒缺氧的西部高原,从社会经济发育和发展程度而言,拉萨远远落后于内地城市,很多方面依靠中央的特殊关怀和北京、江苏等省市的无私援助才得以全面迅速发展。拉萨为什么能够成为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个中缘由引人深思。幸福拉萨的物质密码

拉萨幸福指数如此之高,绝非偶然或人为的炒作。正如佳酿需要多种原料经过长时间发酵才能酿就, 幸福拉萨的产生有其独特的社会历史与现实背景,有对党委和政府工作的充分肯定,有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和满意,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的积淀, 有用勤劳浇开幸福花的喜悦。

◎今日拉萨全景。

觉果摄。

◎拉萨市老年太极拳表演队在比赛中表演太极拳。


密码一:今昔巨变带来幸福

幸福是个体发自内心的心理感受,是一种对处境及状态的比较,这种感受很多时候是在今昔对比中油然而生的。正如没有吃过苦,就很难充分体验甜蜜的滋味;没有经历过苦难的岁月,就无法领会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拉萨人民的幸福感来自今昔天壤对比。旧拉萨黑暗残酷,农奴没有人格尊严,承担着极为艰苦的劳作,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那时的拉萨基本没有学校,广大农奴子女没有学习机会,大部分是文盲;那时的拉萨没有医院,有病无处就医,致使人均寿命很短;那时的拉萨社会保障无从谈起,百姓衣食住行毫无保障,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农奴过着屈辱的生活。

这种比较不仅体现在新旧拉萨今昔对比,也体现在改革开放后日新月异的变化。30年前,拉萨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民族手工业尚未形成规模;而如今,拉萨已经初步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其中旅游业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引擎。30年前,拉萨卫生事业不发达,许多常见的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如今,这种情况已得到彻底改善,多措并举有效解决了群众的看病吃药问题。30年前,拉萨人民文化生活贫乏;而如今,拉萨市各种书吧、酒吧、茶馆林立,各种民族特色文艺演出异彩纷呈,还有独具特色的藏戏馆。30年前,拉萨农牧民一年四季只有一件羊皮袄,白天当衣,晚上当被;而如今,人们越来越讲究质地和款式,过去“压箱底”的藏装如今成为日常装束。今昔对比,拉萨改革开放30 年取得了巨大的变化,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拉萨的传统服饰表演。 王昕秀摄 


密码二:民生改善带来幸福

幸福就是人们的渴求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层面持续的愉悦。

拉萨市民感到幸福,关键是他们的基本民生需求得到了满足。拉萨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农牧区免费医疗制度、城镇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低保等民生制度组合出台, 力求全覆盖、广普惠,基本实现了住有所居、学有所教、业有所就、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为幸福和谐拉萨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住有所居,实现群众安居乐业。拉萨市大力推进以农牧民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市共有43291户26.55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房屋,人畜混居的状况得到彻底改变。行政村在全区率先实现村村通电、通邮、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同时,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1平方米,较好地满足了市民的住房需求,在全国房价一片“涨”声中,拉萨创造了房价连续5年“零”增长的奇迹。

学有所教,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党和政府在西藏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实行义务教育“ 三包”政策(包吃、包住、包学费),并免费配送书本、校服、文具等,极大促进了入学率和受教育水平。“十一五”期间,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到99.76%和99.4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8%。在教学中充分尊重民族语言文字,推行藏、汉、英语教育,对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拉萨孩子的快乐童年。


业有所就,提高全民就业率。就业和再就业工程,是人民群众直接受益的“安民工程”。“十一五”期间,拉萨市创新机制,完善落实政策,强化服务等举措,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拉萨市还通过免费培训城乡居民就业技能,大量购买公益性岗位,培训并转移就业24512人,发放失业救助金170余万元,通过职业介绍实现就业27060人,保持了“零就业”家庭的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多年控制在4%以下。

病有所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拉萨市、县、乡、村四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农牧区免费医疗制度、城镇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实现全覆盖;拉萨市还根据自身财力的增长,整合国家、自治区财政和援藏资金,从2009年起为45岁以上城乡居民全部免费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同时,开通就医绿色通道,格外呵护生命,人均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提高到67岁,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大幅下降。从1995年起,北京、江苏六批共100多名援藏医生投身拉萨卫生事业,有力地提高了拉萨的医疗卫生水平。

正如拉萨市市长多吉次珠所言:“广大农牧民群众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喝上干净卫生的水、用上安全便捷的电、走上四通八达的路、烧上环保清洁的气、治好折磨人的病,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也及时得到解决,所以大家都感到很幸福。”拉萨市委、市政府正是用不遗余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诠释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

◎具有1300 多年历史的拉萨,60 年前城区面积不足3 平方公里,没有一条现代意义上的马路、学校等。今日拉萨城区道路四通八达,城区面积已扩大到60 平方公里。 


密码三:经济发展带来幸福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各项发展的首要。古人云,仓廪实而后知礼节,也是这个道理。

近年来,拉萨市委政府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党的富民惠民政策。2010年,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3.44元,是1959年的8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67元,是1981年的26倍,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电96台、家用电脑63台、移动电话182部、家用轿车32辆,正向着全面小康阔步迈进。

旅游业的发展也成为带动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主要因素。拉萨是一座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是世界屋脊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每年游客接待量达几百万人次。2009 年,全市游客接待量达320 万人次;2010 年达到413.42万人次,同比增长28.96%,实现旅游收入42.11 亿元,同比增长28.19%。拉萨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地位日益突显,旅游业逐渐扮演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

密码四:城市发展带来幸福

拉萨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建城1300 余年来留下了许多城市建设的脉络与痕迹,特别是在西藏民主改革后,拉萨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仅在“十一五”期间,拉萨市政基础建设项目总投资就达到40 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了175.9%;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到62.9 平方公里,比“十五”末增加了15%。通过不懈努力,如今的拉萨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交通更加顺畅、环境更加优美,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拉萨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交通更加顺畅、环境更加优美,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拉萨城市的发展变化和浓郁的藏式风格,给国内外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拉萨的城市建设体现了藏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传统建筑记载了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反映了不同时期民族建筑的高超技艺和水平,见证了西藏的历史发展。在建设与保护问题上,拉萨市首先从城市规划着手,以建设“生态拉萨、人文拉萨、特色拉萨、现代拉萨”和“保老城、建新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坚持民族特色与现代风格有机结合”的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规划与建设。拉萨城市建设取得现在的成就,得益于城市总体规划较好地处理了旧城、古迹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较好地处理了人民生活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得益于历届党委、政府在城市总体规划上的一贯理念与良好衔接。

在拉萨,人们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传统的优秀文化得到发掘、保护和发展,生活方式得到尊重和科学继承,所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

◎西藏五保老人德吉的幸福晚年,德吉(右)在金叶敬老院内进行体检。


密码五:生态宜居带来幸福

拉萨市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海拔3650 多米,气候冬暖夏凉,年日照3000 小时以上,有“日光城”之美称。

◎拉萨人都喜欢种花养花。


群山环抱,河水潺潺,护卫和滋养着拉萨这座高原明珠。拉萨是世界上污染最少、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拉萨的大气环境基本没有受到污染,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大大低于国家标准,市中心大气中的烟尘总含量保持在每立方米0.4毫克以下;拉萨河没有受到任何工业污染,河水清澈见底,彩云游弋,河面波光粼粼,百鸟嬉戏,悠然自得。

拉萨的城市绿化美化也值得称道。到过拉萨的人都情不自禁赞叹:拉萨变得更美更绿了!初到拉萨的人有些诧异:没想到拉萨这么美!近年来,拉萨修建了61 个公园,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13%,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3%,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土地面积的28.3%,空气、水质状况全国领先,拉萨的碧水蓝天得到了良好保护。

生活在这样一个常年阳光灿烂、空气清新、赏心悦目的环境中,没有理由不感到幸福。难怪拉萨先后赢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欧洲游客最喜爱旅游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最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等殊荣,成为国际国内的旅游和避暑胜地。这些荣誉反映了拉萨这颗高原明珠独特的魅力。“高原明珠、雪域圣地”拉萨以其淳朴的秉性、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新鲜的空气和令人震撼的美景,迎接八方宾客的到来。

◎今日拉萨超市里新鲜水果应有尽有。

幸福拉萨的精神密码

在世界上,北欧的丹麦、芬兰是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在探寻这些国家的幸福密码时,专家们发现,生产总值高、社会开放度高、社会诚信度高、政府包容度高、人际依赖度高、贫富差距小、失业率很低、心理预期较低都是其幸福指数高的共性。拉萨的幸福之源,与北欧国家有相通之处,但西藏拉萨的的幸福之源更多的是其独特性。

密码六:无私关怀带来幸福

快乐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幸福是一种被关爱而产生的美好感觉。

拉萨人民始终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中。党中央、国务院为了让拉萨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帮助农牧民尽快走上富裕道路,比全国提前20 多年免除农业税,对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农牧民子女上学实行“三包”政策,对农牧民实行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医疗保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实行特殊的财税、金融和对口援藏等政策。这些特殊优惠政策,在全国绝无仅有。拉萨人民的幸福正是来自中央说不完、道不尽的惠民政策。

拉萨人民滋润在全国人民的无私关爱中。拉萨人民的幸福感来自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来自北京、江苏给予的无私援助。1995 年以来,北京、江苏六批600 多名援藏干部把才智和汗水奉献给了雪域圣地,建立了共同团结奋斗、牢不可破的民族情谊。先后投入20 多亿资金支持各项事业建设,谱写了共同繁荣发展的华彩篇章;同时在智力、人才、技术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使拉萨的工作水平与发达地区齐头并进,各项发展始终走在全区的前列。

密码七:文化自觉带来幸福

拉萨有着悠久璀璨的历史文明、丰富的文化积淀。拉萨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使得拉萨成为具有高原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和重要的中华特色文化保护地。

拉萨市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0 多处,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纳木错湖、念青唐拉、当雄草原、高原温泉等自然风光,风景旖旎、令人神往;史诗说唱、锅庄歌舞、藏戏表演游龙惊鸿、声若天籁;吞巴藏香、普松雕版、雪拉藏纸、藏刀藏毯等工艺制品,手工独特、精美绝伦;藏药秘方、冬虫夏草、雪莲红花高原特色产品,疗效神奇、备受青睐;雪顿节、藏历新年等民族节庆,丰富多彩、魅力无限。在这里除可以品尝味道甘美的青稞酒、浓香的酥油茶和各种藏式餐饮,还汇集了全国各地的美食。秀丽的风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名胜、淳朴的民风、独特的习俗,为拉萨人民营造了幸福的自然和人文氛围。

密码八:社会公平带来幸福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社会普遍存在的心态,也是社会矛盾的诱因。拉萨人民之所以感到幸福,社会公正平等和共同富裕极为重要,这从社会结构上跨越了这个鸿沟。

旧西藏的全部耕地、牧场、森林、山川、河流、河滩以及大部分牲畜都由官家、贵族、寺庙上层僧侣占有,他们被称之为“西藏的三大领主”。这些占西藏人口5%的农奴主阶级,几乎拥有全部财产和占西藏人口95% 的农奴的人身自由。贫苦农奴既无生产资料又无人身自由,受农奴主差遣,甚至用于家内劳役。农奴主过着奢华的生活,而农奴却过着衣食无着的凄惨生活。“即使雪山变成酥油,也是被领主占有;就是河水变成牛奶,我们也喝不上一口。生命虽由父母所生,身体却为官家占有。”这首旧西藏民歌描绘出封建农奴制对农奴的自由和尊严的侵害,对农奴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的剥夺,反映了农奴的悲惨境遇。在这样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中,极少数人过着奢侈无度的生活,绝大多数人却毫无幸福可言。

今天,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府的新拉萨,人民不仅拥有绝对的人身自由,而且拥有充分的社会活动的自由,拥有创造并享受美好生活的自由。人人享有均等的公共资源,全民拥有义务教育权利,农牧民享有免费医疗权利,城镇居民享有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和城乡低保实现全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公共资源的普遍化和均等化,个人和家庭财产的基本均衡分布,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为拉萨人民的幸福奠定了社会基础。

密码九:信仰自由带来幸福

信仰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人只有了真正的信仰,才会看到生命的荣耀和宝贵,才会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找到生命存在的真谛,并在爱与感恩中领略幸福的人生。

拉萨是一座富有精神信仰的城市,其包容性、多元性、自由性毋庸置疑。这里有广大各族干部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知党恩,感党恩,在拉萨各族群众中蔚然成风。

“拉萨”在藏文中为“圣地”、“佛地”之意,长期以来就是藏传佛教的中心。藏传佛教深深镌刻在120 多万平方公里的雪域大地,影响极为深广。在雪域藏地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藏民族对藏传佛教所表现出的虔诚和深沉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信教群众的正常信仰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充分保护,藏传佛教特有的传承方式得到充分尊重。拉萨各处寺庙林立难以计数,前来朝拜的信众如云,宗教活动接连不断,现今保留下来的宗教节日达40 多项。因此,拉萨人民感到幸福,更重要的是浓厚的人文环境、良好的宗教氛围,让他们有信仰的自由,并得到富足的精神追求。

拉萨也是藏族文化与周边其他民族文化交流汇集的中心,如汉族、蒙古族、回族、印度、尼泊尔等文化与藏族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和谐共处。因此,拉萨不仅有藏传佛教信众,还有苯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的信众。在大昭寺向东相隔百米的地方,就坐落着拉萨最大的清真寺,这种多元文化和谐共存共荣的格局令人感叹。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宗教信仰在拉萨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如今的拉萨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正确指引下,深深地热爱着这片高天厚土,真正从内心深处把拉萨当作共同家园,心连着心、手挽着手,阔步走在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拉萨康庄大道上。生活在这里,怎能不感到幸福?

◎在拉萨市廉租房小区“阳光花园”4 栋2 单元401 号的客厅里,夏日正午的阳光照射在窗台上,62 岁的拉萨日光宾馆退休职工格桑仁青在房间里一边喝着酥油茶,一边和老伴仓卓玛一起逗着2 岁的孙子旦旺。


密码十:团结稳定带来幸福

安全感是幸福感指数的一个重要标准。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就不会有幸福感;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城市,幸福感就无从谈起。

近年来,拉萨市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反分裂斗争,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狠抓立足基本稳定、着力实现持续稳定、切实走向长治久安各项任务的落实,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坚决维护社会稳定。

当前,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已成为拉萨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经历过1959 年达赖集团武装叛乱、1989 年拉萨骚乱和拉萨“3·14”事件的西藏各族人民,深切地懂得,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才能真正实现各民族的平等,才能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促进西藏社会不断进步。因此,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是中华民族的福祉,是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拉萨市城关区第二小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少先队主题队会活动。

幸福拉萨的价值思考

拉萨在幸福城市建设中迈出了可贵的步伐,而这个过程所积累经验是特殊阶段、特殊地域的所思所想而已,如果有值得称道的地方,那是因为拉萨从来没有孤军奋战,从来没有故步自封,在关怀和关爱中幸福地发展。

1、满足市民需求是构建幸福城市的宗旨。城市不是以高楼大厦取胜,不是以街巷繁华程度而论,而是以是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是否为市民提供了宜居舒适的氛围、是否让市民感到有归属感和幸福为宗旨。正如上海世博会提出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城市发展应该遵循的方向。因此,在规划、建设、运营城市过程中,树立以市民利益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理念,尽可能满足市民的需求,尽可能方便群众的需要,尽可能帮助各类人群实现梦想,这是城市发展的起点和终点。实现此目标,关键是要有一个亲民爱民的政府,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依靠民智、民财、民力,凝聚各种资源和力量,创造共谋、共建、共享的城市文化生活。

2、发展是构建幸福城市的基础。幸福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所以,在构建幸福城市中,始终要把社会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有了经济基础,政府财政丰裕,才有能力建设基础设施,解决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改善和优化生活环境,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也只有群众兜里有钱,才会衣食无忧,生活才有着落,心里才会踏实,心情才会舒畅,幸福才能光顾。拉萨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但是连续多年增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加之中央和北京、江苏的支援力度不断加大,这就为拉萨成为幸福城市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民生是构建幸福城市的先导。民生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牵动千家万户的大事。购房、上学、养老、就业等都是中国百姓的“压力源”,是导致人们烦躁不安的焦虑根源,不解决这些问题,就无法从心底感受到幸福。所以,要建设幸福城市,就要着力在民生上做足文章,真正让人们群众生活、上学、就医、就业无忧,才能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如果人民群众居无定所、学无所教、业无所就、老无所养、病无所医,整天为衣食犯愁、为工作担忧、为孩子上学奔波、为看病犯难、为养老所困扰,就谈不上幸福快乐。在拉萨,因为民生解决得好,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和发展,群众没有解决不了、解决无门的问题发生,因此群众感到幸福。

4、文化是构建幸福城市的灵魂。正如一个人要有精神和灵魂为支撑,一个城市也要有精神、灵魂和文化品格。只有这样,这个城市才有魅力,才有活力,才有发展的后劲。而塑造城市精神和灵魂的就是文化。研究显示,在生活中多去帮助他人、奉献自己,能让自己感到更幸福。

5、政府是构建幸福城市的引擎。在推动构建幸福城市的过程中,政府始终扮演着主体和主导作用。无论是经济上的发展,还是民生的改善;无论是城市文化的塑造,还是对市民的教育引导,政府都是组织者、领导者和推动者。尤其是在政府主导型的东方国家,政府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根据15 个国家调查表明,人们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为“信任”—— 主要是对公共机构以及社会的信任,比如政府、警察的信任。政府在引领社会进步发展中建立起来的形象和信誉,直接影响到市民的幸福指数。拉萨市民的幸福感很强,最根本的原因是对党和政府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满意与信任,对中央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充满感恩。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拉萨将在中央和对口支援省市的关怀下,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国努力探索出构建幸福城市的路径。我们更坚信,高原古城拉萨经济将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优良、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主义新拉萨市民的生活,将会更加幸福美满。让我们共同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吧。

联系我们 | 电子刊

主办:中国西藏杂志社  编辑出版:中国西藏杂志社

地址:中国 北京 府右街135号   邮政编码:100031

中文部:010-58336050/58336082/58335511/58335518

藏文部:010-59512450/58335517/58336006

英文部:010-58336070/58335683

版权所有 中国西藏杂志社 京ICP备17049894号

E-mail:zgxizang@163.com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本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