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

西藏经济社会站在历史发展新起点——西藏自治区政府主席白玛赤林接受本刊记者专访
文/周爱明

2010年1月15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出生于藏东昌都丁青县的白玛赤林以高票当选西藏自治区政府主席。在6分钟的就职演讲中,他说,“我有决心有信心,勇敢地承担起这个工作责任。维护民族的团结,维护西藏的稳定。”

2012年3月8日,北京阳光灿烂,春风拂面。趁着“两会”间隙,本刊记者赴西藏代表团驻地,专访这位西藏自治区历史上的第八位主席。白玛赤林着深色西装、配红色领带。他的双眼因为参加1997年那曲雪灾抢险,罹患雪盲而发红,见风流泪,但目光仍然坚毅。以下是专访摘要。

◎ 西藏自治区主席白玛赤林接受采访。 周爱明摄

记者:“十二五”期间,西藏自治区政府如何推动全区经济建设,保持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

白玛赤林:2011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下,以庆祝和平解放60 周年为标志,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保持了跨越式发展的好势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605.83亿元,增长12.7%,连续三年保持在12%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904元,增长18.5%,连续九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十二五”时期是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我始终坚信,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基础。我们将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财税、金融、投资、人才和对口支援等特殊优惠政策,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对口援藏省市、中央重要骨干企业的沟通衔接,确保各项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大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国家“十二五”支持西藏发展的226个重大项目已开工建设113个,完成投资281亿元,37个重点工业项目建成8个,完成投资130亿元。今后将集中精力抓好剩余的113个项目,尽早开工、尽早见效,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瓶颈。

加快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打响“世界屋脊、神奇西藏”旅游品牌,力争“十二五”末接待游客突破1500万人次。

◎ 2012年3月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全体会议向媒体开放。 金立旺摄 新华社

◎ 4月1日,西藏林芝第十届桃花文化旅游节在享有“桃花村”美誉的林芝县嘎拉村开幕。在远处皑皑白雪覆盖着的山峰环抱下,漫山桃花竞相绽放,独特的美景吸引国内外大批游客前来观光。 谢充城摄 新华社

记者:“十二五”期间,西藏自治区政府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农牧民得到更多实惠?

白玛赤林:民生连着民心,民生事关和谐。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做好各项西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作了一个初步的、不完全的统计,近年来自治区出台的民生政策就有50 多项,惠及所有农牧民群众以及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生、灾区群众、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等广大各族群众。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决定实施富民兴藏战略,重点办好推进安居工程、改善农牧区条件、搞好生态搬迁、积极扩大就业、着力稳控物价、强化医疗保障、健全社保体系、加强扶贫开发、优先发展教育、抓好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等十大实事。

在推进安居工程方面,去年又投入10.14亿元,使6.39万户、34万农牧民住进安全适用的房屋。自2006年农牧民安居工程实施以来,累计投入204.89亿元, 共有33.87万户、174.27万农牧民入住安居房。

在改善农牧区条件方面,实施水、电、路、气、讯、邮政、广播电视、优美环境“八到农家”工程,去年解决了22.3万农牧民安全饮水、8.9万人用电问题,建成农村沼气3.5万户,行政村通公路率达到86.4%,农牧区移动网覆盖率达到65%,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1.67%和92.8%,乡镇通邮率达到90.7%,完成了1000个行政村的人居环境综合治理。

在扩大就业方面,2011年,各级政府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购买公益性岗位4300个,16580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基本实现全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向困难企业发放社保、岗位、培训补贴1800多万元。培训农牧民14.14万人次,转移农牧区富余劳动力86万人次。

我一直坚信,增加老百姓收入,是我们政府的首要任务,在西藏仍然要靠特色产业,让老百姓有长期、稳定的工作,实实在在地增收,成为真正新型的农民和牧民。老百姓生活好了,才会有向心力和凝聚力。

① 2012年3月28日,白玛云旦老人(左)在自己编写的说唱剧《今日克松》中表演。为了歌颂今天的新生活和国家的富民政策,白玛云旦将发生在身边致富带头人身上的好人好事记录下来,创作编写说唱剧《今日克松》并搬上舞台。普布扎西摄 新华社

记者:“安居工程”中,有无“移民”现象?

白玛赤林:西藏移民是很难的,我们根本没移。要说移,也就是在行政村里面移,不跨县,乡之间、村之间也不跨。

所谓安居工程,是让西藏的农民就地建新房迁居,牧民是在冬季草场盖房子定居。牧民有夏季草场和冬季草场,夏季草场比较高寒,他在那里搭帐篷,冬季回到比较暖和的牧场定居,就是这样。西藏实行两个“长期不变”政策:土地农田到户自主经营长期不变;草场牧场到户长期不变。20年前就是这样。土地归户使用,你把人搬到其他地方,就得重新划土地,可哪还有土地划给你?西藏可以耕种放牧的土地就那么多,人口又逐年增长,从和平解放时的100万增长到现在的300万,再要开垦新土地,不仅劳民伤财,还会破坏生态。所以说,安居工程,基本上都是就地解决,不搞搬迁。

但是,我们有个原则,对于那些滋生地方病的地方,还是要搬迁的。比如大骨节病,我到尼木去调查,一河之隔,河这边是大骨节病,河那边好好的。怪得很,两边的人同喝一条河水,人的生理健康完全不同,祖祖辈辈都这样,到现在也没有法子预防和根治。我们就把他们搬出来,搬到不生病的另一边住。这种情况比较多,除大骨节病外,还有大脖子病等,虽然点多,但户数不多。这都是为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他们非常认可、非常乐意。

安居工程有很多方式,政府补贴、援藏资助、个人贷款等,更重要的是老百姓互帮互助。建房迁居,劳动量非常大,老百姓互帮互助是历史传统,也是根本的解决之道。“十一五”期间,我们提出解决西藏老百姓80%的住房困难问题,到“十二五”,我们要把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全部解决。安居房首先要安全适用。

② 援藏助推西藏边远山区教育现代化。2011年11月9日,西藏聂荣县神华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吃午餐。 文涛摄 新华社

③ 拉萨色拉寺僧人强巴在使用器材健身。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向拉萨色拉寺等20座寺庙赠送价值120万元的健身器材。文涛摄 新华社

记者:“十二五”规划中,对西藏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特别重视,总投资8个亿。请问,自治区将如何切实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如何加强和扩大与内地的交流合作?

白玛赤林:西藏传统文化是包括西藏各民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在“十五”、“十一五”期间相继实施了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去年启动了“十二五”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自2005年以来,国家和自治区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力度。文化部安排西藏专项资金累计达到3258万元,自治区财政投入近3000万元,专项用于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和传承。

今后,围绕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我们将主抓四个方面:一是加强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籍的普查、保护和传承;二是重视历史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三是加大重要历史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四是继续实施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力争到2015年,西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籍项目达到160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籍项目达到40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达到100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达到280人。

历史证明,文化封闭、隔离,必然死路一条;文化开放、交流,必然繁荣发展。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西藏的开放,重点是对祖国内地的开放。文化也要像经济一样,进一步加大和祖国内地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创新文化模式,吸引非公有资本尤其是兄弟省市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创新型骨干文化企业。

◎2011年10月26日,西藏旁多水利枢纽工程大江截流成功。旁多水利枢纽工程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总投资达45.69亿元,是一座以灌溉、发电为主,兼顾防洪和供水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觉果摄 新华社

◎ 2012年3月26日,西藏山南地区雅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黑颈鹤。普布扎西摄 新华社

◎ 2012年3月16日,西藏堆龙德庆县玛乡的农民举行春耕开犁仪式。尽管拉萨河谷、雅鲁藏布江沿岸重要农业区已经实行农业机械耕种,但是二牛抬杠的传统开春仪式仍沿袭至今。 觉果摄 新华社

记者:如何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保护西藏的生态环境?

白玛赤林:西藏确立了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生态良好和建设生态西藏作为重要发展目标,在经济建设中始终坚持慎重发展工业的原则,明确禁止发展造纸、钢铁、化工等重污染、高耗能的工业,严格环境准入条件,杜绝环境污染重、生态破坏大的项目进入西藏;在审批重大建设项目时,西藏严格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中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100%,较好地落实了“环保第一审批权”。只要是对生态有影响的项目,即使是挖金子我们也不干。自治区人民政府做出了全面禁止开采砂金矿和砂铁资源的决定。通过我们的积极努力,目前西藏森林、江河、湖泊、草场、湿地、冰川、雪山和野生动植物等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迄今为止,西藏仍然是世界上自然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西藏自治区制定的 “2009-2030年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规划”经过国家审批后,正在付诸实施。我们原来是纯粹的生态保护,现在转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并重。比如说封山育林,还要栽树,退牧还草,退耕还林,湿地、湖泊、水资源和水源头的保护等等,内容很多,但是建设的任务更重。

西藏老百姓对“环境保护”的概念,有时候比我们干部还强,你看家家户户都栽树、种花种草,虽然条件差,但他们知道怎么把水源保护好。政府应该向群众学习,理解他们的心情,在此基础上再规划得再好一些,保护得再好一些,让他们享受到的生活水平更高一些。我相信,“十二五”后,西藏的整体生态会越来越好,我们这代人,首先要确保给子孙后代留下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联系我们 | 电子刊

主办:中国西藏杂志社  编辑出版:中国西藏杂志社

地址:中国 北京 府右街135号   邮政编码:100031

中文部:010-58336050/58336082/58335511/58335518

藏文部:010-59512450/58335517/58336006

英文部:010-58336070/58335683

版权所有 中国西藏杂志社 京ICP备17049894号

E-mail:zgxizang@163.com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本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