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的皮肤,敦实的个头,憨厚的脸庞,爽朗的性格,一双大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这是记者第一次见到群增次仁的印象。
群增次仁,男,门巴族,1973年出生,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错那县贡日门巴民族乡斯木村党支部书记。
斯木村海拔3200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适宜苦荞生长。依靠这一资源,群增次仁带领群众发展苦荞等经济,实现了增收致富。
自2011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带领全村边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全村经济总收入从2012年的146万元增长到现在的242万元,边民人均纯收入从不足7000元达到如今的1.5万元,一跃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
图为斯木村”两委“班子成员。
找到致富好路子
在群增次仁儿时的记忆里,有一种味道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小时候,家里的主食就是苦荞做的面粑,苦荞淡淡清苦的味道渗入到了骨子里。
在拉萨中学民族班上小学时,老师告诫他,做人要有苦荞一样的品质,愿意扎根贫瘠的地方,敢于吃苦,乐于奉献。即使贫穷落魄,也要像苦荞一样坚强快乐生长,做一个有用的人。这些话,群增次仁始终牢记在心里。
1990年,刚上初一的群增次仁,因父亲病重而辍学。父亲病逝后,留下大笔债务。头脑灵活的他,借钱在村里开起了小卖部,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随后,他瞄准客运市场、开起了班车;又瞄准风生水起的建筑行业,组建起了农牧民施工队。群增次仁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2011年,组织找群增次仁谈话,希望他担任斯木村支书,带领群众一起致富,他爽快地答应了。那时的勒布沟,交通不便,条件艰苦,人们的致富路子并不多,他就让村里的群众在施工队里上班。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群增次仁苦苦寻找着一个能让全村群众受益的产业。
一次偶然的机会,群增次仁受邀来到四川凉山,他被当地的荞麦产业惊呆了:荞麦面、苦荞茶、荞壳枕……甚至荞麦杆都被有效利用。他才了解到,自小吃的食物,被誉为“五谷之王”,有着丰富的营养成份,是药食同源的植物。
2015年,群增次仁带头成立错那县勒布沟特色产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主要生产经营当地荞麦系列产品深加工销售、门巴族传统门香系列产品加工销售。
苦荞茶是将苦荞麦经过筛选、清洗、晾晒、磨粉、制粒、干燥灭菌、包装等工序加工而成,每一步环节都来不得半点差错,否则苦荞茶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2016年初,群增次仁到四川省攀枝花市参加苦荞生产制作培训,基础的操作都可以学到,核心的苦荞茶配方是保密的,无论怎样请求也不给传授。
回来之后,群增次仁只有靠自己边实际操作边摸索,网上百度苦荞茶成分,购买苦荞茶制作资料,按照不同比例配制剂量。近三个月的时间,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几十次试验论证,才有了一杯汤色明亮、回味甘甜、滋味醇正、麦香扑鼻、口感舒适的苦荞茶。然而,没过多久,一些老客户纷纷找到群增次仁,要求退货!
原来,考虑到自己事情繁多,还经常到内地出差,群增次仁就把配方交给合作社里的工人进行生产。由于技术不熟、工艺把握不好,工人生产出的苦荞茶又苦又涩。
“这还得了,这不是砸牌子吗?”群增次仁急了,他赶紧回到合作社亲自把关生产。
苦荞茶的好味道回来了,老客户终于留下来了。说起这次波折,群增次仁还是后怕不已,“核心的东西真是不能丢啊!”
2016年,错那县统一对苦荞茶、苦荞粉、苦荞枕等进行了品牌设计、包装设计并注册商标。合作社特色产品多次参加藏博会、青博会、雅砻文化节、山南物交会、仓央嘉措旅游文化节等活动,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苦荞的路子宽了,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甜了。合作社创建之初,总投资300万元,群增次仁个人出资210万,国家出资90万元,他把国家出资部分折为股权平均分配给斯木村37户116人。
股金分红让乡亲们口袋鼓了,每年缴纳全村群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金近1.5万元,平均每人每年分红600元,同时还为本村一户残疾贫困老人提供3000元的生活补助金。
带强一支好班子
苦荞的生长,离不开丰沛雨水的浇灌。
文化水平不高的群增次仁,就像一棵苦荞,贪婪地吸收着知识的营养。在群增次仁的办公室里,各类笔记整齐有序地排列,上面密密麻麻记载了他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工作动态,各类知识、政策的学习记录和心得体会。
“小时候家里穷,没有机会读大学,我现在最羡慕、最佩服的就是文化人。”群增次仁说。这是群增次仁一生的遗憾。如今条件好了,群增次仁一抓到机会就拼命地学习各类知识,向书本学,向网络、电视、广播学,向村里汉族同志和驻地官兵请教,去内地考察学习充电,想尽办法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翻看群增次仁的个人材料,都是他自己书写的笔迹。甚至在全国重要会议上的发言,群增次仁也不要别人代笔。他的爱人索朗群宗还记得,丈夫每每忙完手上的工作,回家已经很晚,一觉醒来却看见他在电脑前打字,“你让村里的年轻人帮你写写呗,没必要太认真。”
“那怎么行,只有自己写的,才有真情实感。”群增次仁仍在琢磨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群增次仁不仅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自我,也总结和掌握了一套带班子的本领。
在合作社建厂需要征地的时候,群增次仁和村委会主任旺堆分工明确,群增次仁“主外”,跑项目,争取资金;旺堆“主内”,召开村民大会,征求各方意见。两人既分工又合作,形成了团结共事的良好局面。
村主任旺堆说:“在群增次仁书记带领下,我们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分工合理,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今年全村群众积极参与小康村建设,日子越来越好了。”
在采访中,颇让记者惊讶的是,斯木村“两委”班子成员基本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并且都能独当一面。
村“两委”成员次仁巴珠是班子里的年轻人,群增次仁让他负责组织群众外出务工的工作。那些天,次仁巴珠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让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都出去务工增收。
谈起斯木村“两委”班子,贡日乡党总支书记刘杰很是满意,他说,“在斯木村,群增次仁同志的最大贡献就是带强了一个班子。班子强了,各项工作都开展得风生水起。”
在斯木村,群增次仁守土固边的意识很强。他密切联系群众,团结驻地官兵,营造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氛围。每逢春节、藏历新年、“3·28”“八一”等重要节日,组织开展拥军、亲民、联谊等互动活动,不断增强群众同驻地官兵的联系,建立起边境防控的坚强堡垒。
群增次仁的辛苦付出有目共睹。2016年,错那县给予群增次仁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转公务员名额,但他拒绝了。他说:“公务员身份对我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富了不算富,带领全村群众致富奔小康才是奋斗的最大目标。”
这,就是一名基层门巴族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有群增次仁这样的带头人,有一个坚强的村“两委”班子,斯木村群众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建好一个幸福村
在群增次仁心里,大片大片、错落有致的苦荞麦花簇拥着的斯木村是美好的。
但几年前,这个村庄因为地处偏远而显得凋零。如何把斯木村建设得更加美丽,让边民们拥有满满的幸福感?群增次仁一直在思考。
机会很快来了,2017年,西藏自治区全面启动了边境小康村建设。边境小康村建设,实行旧村改造是要点,也是难点。
2017年10月,斯木村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工程正式开工,在前期工作中,村“两委”班子多次召开党支部会、全体党员会和村民代表会研究方案,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建议,确定思路。
在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及补偿等工作中,班子成员旺堆、卓玛措姆、次仁巴珠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拆掉自家的房子,带头到群众家入户谈心,解决村民后顾之忧。
经过近5个月的努力,斯木村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但还有一个钉子户恰巴始终不愿意搬家。
恰巴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祖辈都生活在斯木村,自己的老房子有菜园,住习惯了,不想折腾,不愿意建新房。群增次仁和村委会主任旺堆去他家说尽了好话,老人就是不松口。
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如期开工,每天,轰隆隆的机器声响彻在斯木,工地建设热火朝天,恰巴老人总会在村口凝望,样板房框架建起来了,房屋设计合理、极具门巴民房特色,老人心动了,却又羞于去找群增次仁。老伴德吉看出了他的心思,就拿出8万元的自筹资金交到了群增次仁的手里,表达了他们也想住新房、搬新家的迫切愿望。
在项目建设中,群增次仁与村“两委”班子加强同施工企业的沟通衔接,主动掌握项目信息,将施工中发现的问题和群众的诉求反映给施工方,及时作出决策和必要的调整,规避和防范风险。
如今,抗震、保温、美观的藏式新楼房已经完工,恰巴和德吉老人期待年底搬进新房,安度晚年。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现在,斯木全村凡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实现了人人就业、家家每年都有分红收入,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逐年提升。
今年10月,在第十九届全国村长论坛大会上,群增次仁与全国各地的村庄代表和专家学者共话乡村振兴。斯木村更是荣获“中国村庄2019幸福村”,是新时代山南名副其实的“明星村”。
作为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群增次仁也先后荣获区、市、县优秀共产党员,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富起来的斯木村,不仅使本村群众受益,而且也让同乡边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建起幸福村,过上好日子。在群增次仁的带领下,斯木群众播撒希望、收获梦想,奔上全面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