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

大连知青在琼结的青春岁月
曲杰

那是在2019年9月,我见到他的时候,他的双鬓早已被时光染上了点点白色,而他似乎并不在意,仍热情地与当年下乡的地方——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琼结县下水乡下水村(原久河公社)村民打招呼、热情地拥抱,寻找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回忆和使命初心。

他便是44年前响应国家号召从大连市申请到西藏的毕业生中,精挑细选的10位知青之一,林权久。“那时我刚过18岁,一晃44年过去了,大家都已近古稀。但我从未忘记那段知青岁月,乡亲们像亲人一样关心照顾着我们的情景仍在眼前。”林权久如此回忆道。44年的时间早已是一个人的大半辈子,弹指间便消散而去,但没有消散的是10位知青与西藏的绵长情缘。

在电话采访中,我感受到了他叙述中的当年一群人上山下乡的辛苦,更能体会到他们与西藏人民群众的温暖瞬间,还有他们为能够把青春奉献给西藏这片土地的光荣与自豪!

1976年,为了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大连市的知青和辽宁省其他市的高中毕业生奔赴西藏,插队落户。

梁晶、陈天全、李丽、安如盘、韩云、韩风玉、宋书梅、侯立军、尹志疆、林权久便是从众多大连市学生中挑选出来的10 个人;其中带队师傅是牛吉堂,梁晶是点长、陈天全是副点长、李丽是生活委员。

他们共同住在由生产队腾出来的一个院子里,院内6男4女各住一间,厨房、仓库各一间。10位知青的磨练也就此开始了。

在春耕时,天刚蒙蒙亮,他们就被生产队长用特大的牛角号给吹醒,起床后,共同与社员们拿着工具下地劳动。在干了三个多小时的活后,便开始在田间地头上吃饭。早饭是喝用茶砖冲泡并加了盐的茶水(咸茶水),就着糌粑。紧接着继续干活儿。午饭仍然在地头上,吃着炖得半生不熟还冒着血水的羊肉土豆,“我还记得”,林权久回忆道,“那种味道和感受有点让人接受不了,刚去时吃的糌粑在胃肠里不消化,胀肚、排气,让人非常难受。少吃还可以,如果一天两顿都吃,作为内地人是不适应的。但是这是为了让我们尽早融入藏族百姓的生活中,必须跨越的饮食关卡”。他们最后还是闭着眼,囫囵吞枣般地把几块肉和土豆咽了下去。由于晚上睡得晚,早上起得早、活儿又多,两顿饭没吃多少就躺在地头睡着了。

而在秋收期间,他们主要是负责收割青稞和豌豆并脱粒。收割用的镰刀是月牙形,是生产队铁匠打造的,刀长近50公分,刀宽近6~7公分,刀背厚有近1~2公分,刀把直径有5公分,自重也有近六七斤,不用说割青稞,就是拿在手上就够沉的。所有收割人员排成一排,每个人分几垄,相互比赛,看谁割得快。人人都不想落后,所以当割到地头时,个个都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一头就栽在地头上休息。脱粒是生产队晚上在场院架上大灯,打开脱粒机,大家抱着一捆捆的青稞或豌豆往脱粒机的入口塞,进了脱粒机的青稞和豌豆杆被绞得粉碎,虽然带着口罩,但扬起的粉尘使大家的脸上、鼻孔、口腔到处都是细泥灰,呛得直咳嗽,这一干就是两三个小时。

脱了粒的青稞、豌豆装进麻袋,用驴驮往粮仓门口,然后再由人往粮仓阁楼上扛。刚高中毕业的知青身体单薄,但他们仍然扛着近200斤的麻袋,攀爬着又长又陡的梯阶,进入粮仓,将麻袋放入堆好。尽管这样,他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而且重活累活抢着干。由于高原反应,刚开始的时候身体很不适应,常常会出现头晕、胸闷、口干舌燥的情况,生产队长和社员们对知青们很关心,有时看他们非常劳累,就让他们休息一会儿,但大家为了不影响知青的形象、不影响藏汉民族和睦相处的关系,仍强撑着身体和强打着精神,坚持每天下地劳动。

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主要是修水渠、平整土地。西藏冬天的夜晚还是很冷的,零下20度左右。生产队在水渠旁的平地上架起帐篷,在帐篷的地上铺上草,晚上他们和藏族社员三四十人一个挨着一个拥挤在一个帐篷内,各自把行李打开就地而睡。外面下着大雪,帐篷内四处透风漂着小雪,点燃的煤油灯随时有可能就被风刮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晚上睡觉只好用被子把头蒙上,可仍然是全身冰冷。

“晚上要不就是睡不着觉,要不就是睡着了又被冻醒”,这是当年他们的真实感受。夜晚实在难熬,白天仍然要抡镐头、握铁锹、背石头干活,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一直坚持到工程结束。

大连的10位知青,来自不同的学校,每个人当时都在学校担任着团委或学生会干部,9名党员、1 名团员,他们之间相处的像亲兄弟姐妹一样,大家都有着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在点长的带领下,全点人员每天白天劳动,晚上看书学习。重点学习马恩列选集、《毛泽东选集》,学习藏语,写读书笔记,相互交流,尽管白天干了一天的活很累,晚上点着煤油灯还要坚持学习到十一二点。大家的“精气神”十足,每当遇到困难和身体不适,都能相互帮助、鼓励和安慰,每当收到家乡亲人们的来信,大家都会相互传看,共同享受着亲人的温暖。为了让大家白天因劳动回来后能及时喝上热水、吃上热饭和洗漱,点长安排每人固定在某个月的上午一起下地劳动,下午回点里做晚饭、喂猪和收拾内务。

在西藏生活的那段期间,知青们发现藏族百姓饲养的猪都是放养,到处吃些很不卫生的食物。他们为了藏族百姓吃上放心肉,建议生产队盖了两排猪栏,二十来个猪圈,把猪集中起来饲养,知青点安排一个人担任起了“猪厂厂长”。每天整饲料、喂食,定期清理粪便,直到他们离开青年点。

知青们的辛苦劳作,藏族百姓都看在眼里,也都深深地记在心里。逢年过节,生产队的社员和青年点的知青相互拜年,互致问候,相互赠送家中美食。特别是生产队给每位知青和带队师傅送了特别礼物,一人一套藏装,大家都爱不释手。在一些大型活动时,知青们都将其穿在身上。

在插队的一年半时间里,他们与藏族群众打成一片,不仅学会了干农活、做饭、会说日常藏语,还养成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且更让他们学会了克服困难、知难而进、舍己为人的品质和懂得了想事做事要从大局着眼的胸怀。

时间一点点流逝,很快他们便要结束这段知青生活了。林权久也向我讲述了他们在知青生活结束后的一些情况。

1978年高考恢复,梁晶考入西藏农牧学院、陈天全考入云南林业大学、李丽考入上海医大、安如盘考入河北师大、韩云考入上海复旦、韩风玉考入华中理工大学、侯立军考入西藏医学院、尹志疆考入吉林大学、林权久被提前上调山南地委工作、宋书梅因病刚进藏不久就离开了西藏回到大连。后来,梁晶在西藏工作了20年,林权久在西藏工作了15年,侯立军在西藏工作了14年,安如盘在西藏工作了11年。其他人分别在北京、大连和丹东等地工作。

虽然他们已经离开西藏多年,但只要有时间,他们都要进藏专程前往曾经与藏族百姓一起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下水乡下水村(原久河公社)看看、转转,与藏族百姓亲切交谈,叙说着当年虽然艰苦,但相互间真挚的民族友情,谈及与藏族阿爸阿妈、兄弟姐妹的感情时,都是热泪盈眶。

如今,再看44年前的10位知青的下乡地点,山南市琼结县下水乡下水村(原久河公社),早已不是当年贫穷落后的面貌。通村入户的水泥路,绿树环绕的一排排二层藏式民居,一应俱全的村活动中心、幼儿园、卫生室等设施,以及藏族百姓洋溢在脸上的喜悦,无不述说着时代的变迁。笔者坚信,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在西藏各族人民心中扎根,必将为西藏农牧民群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奠定坚实基础,下水村村民生活必将越来越美好。

时光的步履匆匆,知青时代的艰苦岁月,留下他们与西藏剪不断的情缘。

联系我们 | 电子刊

主办:中国西藏杂志社  编辑出版:中国西藏杂志社

地址:中国 北京 府右街135号   邮政编码:100031

中文部:010-58336050/58336082/58335511/58335518

藏文部:010-59512450/58335517/58336006

英文部:010-58336070/58335683

版权所有 中国西藏杂志社 京ICP备17049894号

E-mail:zgxizang@163.com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本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