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

让话剧种子在西藏生根
达娃央金 萧清

1959年, 时局动荡,人心不稳。当年,拉萨铁崩岗一户普通家庭中,一个男孩呱呱落地。男婴的阿爸,考虑到全家的安全,便举家搬到了拉萨东郊红旗公社。

这名男婴叫洛丹,长大后成为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1967年,洛丹被送到了塔玛小学,之后转到纳金公办学校。小时候的洛丹因调皮在纳金出了名。阿爸给洛丹安排了繁重的家务活,好让他腾不出时间捣乱。

清晨起床背上小竹筐,到地里拾三到四趟牛粪,把家门口的大竹筐填满,才可以吃糌粑。中午放学,要把竹筐里的牛粪和干草揉巴在一起,拍成牛粪饼。之后挑起扁担,到俄杰塘粉条厂运两趟喂猪的粉丝酱汁。晚上放学,酿青稞酒、搅拌牛奶、磨鼻烟,还要替阿妈背二弟。他还学会做窝窝头,窝窝头的大小齐整,味道可口松软,连阿爸都点头称好。

在家勤劳的洛丹,在校是个优秀的学生。不但成绩优秀,而且兴趣广泛,是学校唱歌、跳舞、体育比赛中的主角,舞台逐渐在他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1975年,西藏话剧团来洛丹所在学校招生。他一点也不怯场,开口便唱《列麦公社之歌》,如愿被录取为话剧团的一名演员。

1977年,由中央统战部、文化部和西藏自治区共同委培,派遣洛丹等三十余人到上海戏剧学院学习,这是十八岁的洛丹第一次离开家。十五天之后他们到达四川雅安,再辗转到上海。当他们穿着清一色蓝色棉衣棉裤抵达上海时,春天微风习习的上海,人人穿着短袖衫和裙子。

那时文革刚刚结束,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都在恢复中。作为上海戏剧学院为西藏培养的第三批西藏班,也是最后一批工农兵大学生,大家都不会说汉语,连名字都不会写。老师们从拼音、从基本生活用语教起,耐心细致,循序渐进。洛丹发奋学习,争分夺秒,六个月后,已经掌握了汉语文基础知识,能熟练使用日常用语了。

接下来就是“学军学农学工”。学校组织到上海郊区学习种植水稻、到部队操练、到工厂跟班操作,洛丹再次显现了他勤劳善良的本性。学校专门安排六位教师教授藏族班文化课、表演课、声乐课及形体课等,在老师们专业教授和刻苦练习下,洛丹打下了非常扎实的话剧基本功,顺利完成四年学习。

毕业时,班主任徐企平选择用藏语表演《罗密欧与朱丽叶》《王子达赛》作为汇演节目。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复杂多样,情节跌宕精妙,还有大量击剑戏,对于从未接触过击剑的他们来说难度巨大。整整八个月,同学们边背诵台词,边学习耍剑斗剑。在戏中,洛丹饰演朱丽叶堂兄、罗密欧的死敌提伯尔特。提伯尔特性情好斗,击剑娴熟。为了塑造好这个人物,洛丹仔细消化每一句台词,反复练习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个气息,不知疲倦,不知打断了多少把剑。

排练到五六个月时,上海人民艺术院来学校观看。“老师们看后被我们激昂的情绪、青春的气息、充沛的体力震惊了。”洛丹回忆说。

精彩的毕业汇报演出轰动了上海戏剧学院,随后按照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要求,西藏班的学生们进京汇报演出。很多时任国家领导人,十世班禅大师,以及还在住院的邓颖超也来观看演出。“我们格外激动,演得非常认真和卖力。在演到提伯尔特被罗密欧刺死时,我直接‘啪’地一声硬摔在舞台上,当时兴奋啊。到了夜里,背部一阵阵发痛。”洛丹回忆说。一群昔日农奴的后代,在北京政协礼堂上演世界经典舞台剧,演出取得巨大成功。

演出结束后,中央领导在中南海接见了他们。一个班的毕业汇演节目被邀请到北京演出,获得中央领导接见,这是上海戏剧学院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事件,更是西藏话剧史上的大事件。香港大学出版的专著《莎士比亚在中国的舞台实践》中就特别提到:“藏族演员表演的莎剧直白和奔放更接近伊丽莎白时期的莎士比亚戏剧表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教授黄承元在《莎士比亚中国行旅》中将藏族演员表演的莎剧当作中国莎士比亚千万面孔中独特而不可缺失的一员。

1981年5月23日,洛丹毕业回到拉萨。时隔四年之后家人相聚,整整四年的思念顿时化为无尽的喜悦。

回到拉萨后的第七天,话剧团安排《罗密欧和朱丽叶》《王子达赛》汇演。诗画般的语言,新奇的装扮,精彩的打斗,话剧这种艺术形式深深吸引了拉萨市民,七场演出下来,人们意犹未尽,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

1962年,周恩来总理推荐著名剧作家田汉编剧的大型历史剧《文成公主》,成为上海戏剧学院第一批藏族话剧表演班的毕业剧目。周恩来提出让该剧进京演出。周恩来总理当时讲:“《文成公主》的成功演出和西藏第一个话剧团的即将成立,是我国民族戏剧史上的一件大事。”同年,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正式成立。

洛丹说,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历代演员,都对周总理怀有深厚的感情。“当年,总理接见我们的前辈们时讲,‘你们是高原上的话剧种子,要在西藏生根开花结果。’这句话载入了西藏话剧团的史册,也深深根植在每个话剧人的内心深处。作为全团的座右铭,被一代又一代西藏话剧人铭记着,无论遇到多大艰难险阻,总理的殷殷嘱托始终鼓舞着我们。”洛丹深情地说。

20世纪90年代,他和同事们表演了《三年以后》《值班》等藏语现实题材小品,深受藏族人民喜爱,是西藏电视台藏历春节电视联欢晚会不可或缺的“年夜饭”。作为专业演员,洛丹看得更远,发展的空间也在不断扩大,很快成长为话剧团的主心骨。1993年组织上任命他为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副团长,主管业务。

作为分管业务的团长,洛丹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积极打造西藏原创剧目,弘扬主旋律,为农牧民送去丰盛的精神食粮。洛丹认为,艺术必须优先考虑时代的需要,要创作对当今时代、当今社会具有特殊意义的剧本。他策划推出了《宗山魂》《穿越巅峰》《扎西岗》《八斯巴》《牵着没有手的手》《守望左旋柳》等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体现时代文化成就、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

改革开放40周年时,洛丹牵头推出了《八廓街北院》。 《八廓街北院》最初名为《远去的大院》,洛丹八易其稿,从内地邀请了专家,反复论证舞美设计、作曲、灯光设计,将《八廓街北院》打造成西藏本土的精品剧。被列为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舞台艺术资助项目,201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荣获了西藏自治区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解放!解放!》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暨建党90周年时期话剧团重点推出的大型革命历史题材民族话剧。讲述了十八军某部后卫连(收容队)在进藏行军过程中,搜救队员、接收掉队同志、寻找走失的牦牛骡马并追赶大部队,克服种种苦难最终到达拉萨的故事。《解放!解放!》的创作过程几经曲折,先后有几位编剧参与其中。眼看着离庆典只有3个多月,洛丹当机立断把编剧和导演都请到了拉萨,通宵达旦完成故事架构。商定剧名颇费周折,一次在和导演闲聊中,洛丹念叨了一声“解放!”在旁的导演和了一声“解放!”两个人几乎异口同声:“解放!解放!”

第一次排练结束,台下鸦雀无声,过了好一会儿,突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人们流着泪竖起大拇指。就在临汇报演出前几日,洛丹搭景时不慎脚部骨折,“我饰演一位十八军老战士,整部剧由我开场,由我收尾。怎么办?必须上,又怎么上?坐轮椅。”洛丹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的巡演项目,洛丹曾带着《解放!解放!》剧组到全国14个省市巡回演出近100场,感人的剧情使无数观众落泪。《解放!解放!》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金狮表演奖、奥林匹克戏剧奖等九项大奖,为西藏话剧事业赢得了荣誉,开辟出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准出生的人》是话剧团的保留剧目,曾于1962年、1978年、2008年先后演出,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2019年洛丹提出第四次重新排演打造《不准出生的人》。在反复、缜密的构思中,习近平总书记给西藏民族大学师生的一封回信打开了他的思路。他突破前三版的空间主线,讲述已经80岁的农奴后代尼玛受邀回到母校参加60周年校庆,向全校师生深情讲述身世和真实经历的故事,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西藏、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给西藏人民幸福、自由、安康的幸福生活。第四版《不准出生的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成为洛丹在话剧领域的收官之作。

洛丹在话剧舞台上奋斗了43年,他已经是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文艺工作者、2011年被评为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曾获西南地区汇演表演奖、2007年中国话剧“金狮奖”表演奖等国内的许多话剧专业奖项。除了话剧舞台上的赫赫佳绩外,洛丹还是知名影视演员。在《拉萨往事》《红河谷》《尘埃落定》《西藏风云》《西藏警察》《格达活佛》《茶马古道》《喜马拉雅王子》《向往拉萨》等诸多优秀影视作品中,他塑造了大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无论是演阴险、狡诈的旧西藏上层老爷,还是残酷无情的贵族家庭管家,或者是一身正气的警察,他总能让人物栩栩如生,深入人心,赢得了导演的青睐和观众的高度认可。

43年,并不短暂,洛丹从演员到导演,从导演到话剧团副团长,他在舞台上施展才华,服务人民,收获喜悦。洛丹坚信,在西藏话剧老中青艺术工作者的接续努力下,话剧不仅能开花结果扎根在雪域高原,也必将成为西藏各族人民所喜爱和欢迎的艺术门类。

联系我们 | 电子刊

主办:中国西藏杂志社  编辑出版:中国西藏杂志社

地址:中国 北京 府右街135号   邮政编码:100031

中文部:010-58336050/58336082/58335511/58335518

藏文部:010-59512450/58335517/58336006

英文部:010-58336070/58335683

版权所有 中国西藏杂志社 京ICP备17049894号

E-mail:zgxizang@163.com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本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