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

烟火深处生命如歌
达娃央金 纳穆卓玛

有这样一群藏族女性文学工作者,她们饱含慈悲,真诚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用女性的独特视角和细腻笔触书写生生不息的万象史诗。她们是西藏文学事业的重要力量,走近她们,便拥有了富足的精神之旅。

次仁央吉

走进拉萨各大书店,在醒目的位置都能见到次仁央吉的散文集和小说。次仁央吉是一位资深的藏文写作作家,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疼痛、沉浮和爱恨纠葛,在她深邃的目光中徘徊,沉淀出饱含着审慎思考、坚定引领和灵魂警示的一部部作品。

童年被寄养在农村外婆家的次仁央吉,直到14岁才上学读书。在书籍匮乏的年代,家中四壁贴满的旧报纸成了她阅读的天堂。在西藏大学读书期间,她有机会饱读中外小说、散文和杂记等各类书籍。大学时光给了她最充盈的青春,也开启了她与文学的牵手之旅。1983年,她的第一篇小说《宠儿的结局》在《西藏日报》上发表,16元稿费带来的惊喜至今难忘。

大学毕业后长年的执教生涯,丰富了她的创作源泉,创作自然倾向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期间,她完成了青少年成长主题作品——《褪色的青苗》,获得了第三届章恰尔文学创作奖。1986年,次仁央吉在《西藏文艺》上发表了以道班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岩石上的小草》,引发了读者的好评,《岩石上的小草》因日常生活背后的真善美发现被列入西藏自治区初级中学藏语文教材。2008年,次仁央吉迎来了文学创作上的又一个春天,凭借着小说集《山峰云朵》,她登上了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领奖台。

藏文长篇小说《花与梦》是次仁央吉深入生活、品味生活、沉淀多年的一部力作,是西藏第一部女性作家创作的藏文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经历了7年的反复修改,一面世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花与梦》讲述了4个进城务工的农村女孩的人生故事,描写了她们从心怀梦想到痛苦挣扎,从溃败到恍然醒悟的命运沉浮。小说如同一面镜子生动反映了几位女性经历的心路历程和精神磨砺,表达了对女性群体命运的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也批评了物欲贪婪对女性精神的腐蚀,肯定了正直、勤奋的品格,告诫现代女性唯有自立、自强和自尊才是幸福的征途。

白玛娜珍

她的家在拉萨郊外的娘热乡吉苏村,曾几何时,这里远离闹市,开门见大山、河流和野花,羡煞旁人。在这里她按捺下积蓄激情的能量,经过理性的揉搓,把一个个故事变成笔端之下那些充满缱绻与浪漫的文字。

《拉萨红尘》是白玛娜珍长篇小说的处女作,小说以瑰丽迷离的叙述,展示了20世纪80年代的拉萨和爱情。第二部长篇小说《复活的度母》先后再版三次,可谓藏地长篇小说中的新锐之作,被评论界称为“后现代主义”西藏题材的佳作。漂浮在风云中的爱之殇,以倒叙、插叙、意识流以及扑朔迷离的氛围凸显她的写作风格,以近当代藏族社会的变迁历史为背景,犀利迷幻的笔触独具胆魄。

白玛娜珍从事过舞蹈演员、电视台记者、主持人和文学编辑等职业,她的生活和经历在散文集《生命的颜色》《西藏的月光》《拉萨的雨》《再见日喀则》,诗歌集《在心灵的天际》《金汁》,电影剧本《寻找格萨尔》等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2016年春,白玛娜珍在昌都八宿县尼巴村驻村,与村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其间她完成了少儿纪实故事书《高原上的小星星》、儿童绘本故事书《顿月和马鹿》以及“藏东纪行”上下两部《短太阳》《鹏域》,身体力行了文学在扶贫攻坚中的真实力量。

为了突破写作瓶颈,近年来白玛娜珍多方尝试突围本土文化,重拾写作激情。她说:“写作对女人来说可谓艰难的体力活,但我希望余生能完成我的第三个长篇小说,我在等待和酝酿这种力量。一进入长篇写作,我的灵魂就像脱缰的野马,拾起匕首和剑,将崭露出所有的锋芒……”

尼玛潘多

提起尼玛潘多,《紫青稞》就跳进了脑海。《紫青稞》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2005年《西藏文学》编辑部在拉萨召开作品研讨会,《走出大山》就是研讨的作品之一。《走出大山》是尼玛潘多发表在《西藏文学》上的中篇小说,近3万字。一位在西藏大学援藏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看后直言:这是西藏的《平凡的世界》!

尼玛潘多关注在城里谋生的农村青年,“他们就像高寒地区生长的紫青稞,有着超乎寻常的生命力,不一定挺拔苍翠,但一定迎风而舞。”于是她把作品更名为《紫青稞》,并进行了历时6年多的创作和反复修改。随后《长篇小说选刊》刊发了《紫青稞》,编辑由衷赞叹:写实也能如此迷人。《紫青稞》向世人展示了现代化进程中西藏普通农民的生存困境和他们的苦苦挣扎,以及在苦难之境中为了生存和尊严所付出的努力,再现了与时代紧密互动的真实的西藏。

从散文诗《奶奶的转经路》到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羊倌玛尔琼》《协噶尔村的央宗》《琼珠的心事》《针尖上的日子》等作品,作为汉语写作的少数民族作家,尼玛潘多从未停止过学习和探索。在她看来,作家只有脚踩坚实的大地,仰望灿烂星空,将藏民族深厚文化根基与广阔视野完美融合在一起,才能得到民族优秀文化带来的渊源不断的创作滋养,以及吸收到其他文化的丰富养分,共同发展好西藏的民族文学。

很多人把尼玛潘多列入现实主义作家的行列,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严肃审慎,从不轻易下笔。她轻描淡写地透露,关于藏族知识女性命运的长篇作品已在她的脑海中酝酿长久。女性始终是尼玛潘多创作的主题,不仅仅因为性别使然,更因为“太多的人,更愿意从自己的文化背景出发看事情想问题。这样的现实状况,呼唤更多的沟通和交流,而我很想为此发出一些声音”。

格央

生于昌都、长于拉萨的格央,在八廓街生活了20多年,兼具昌都女性直爽大方和拉萨女子知性柔和的性格。格央是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的高级工程师,生活中的她严谨、细致,笔下的文字轻盈而流畅。

大学毕业第二年,格央的《小镇的故事》《一个尼姑的自述》就在同一期《西藏文学》上发表。1997年,西藏作协创立了西藏“新世纪文学奖”,旨在发现、培养西藏自治区文学新人,鼓励作家深入生活,推动西藏文学事业繁荣。让格央意外和欣喜的是,《小镇的故事》获了西藏首届“新世纪文学奖”。

21世纪初期,西藏文坛女性居多,格央是一颗具有实力的新星。之后,《梦开始的地方》《梦在天空流浪》《天意指引》等作品相继发表。格央的作品,既蕴含着理性的精准,又洋溢着深刻内涵,叙事流畅,文字简洁。1998年,格央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新人奖。谈到自己的写作风格,她用“平和流畅”四个字来总结。曾经有一位内地的编剧说过一句话:关于西藏的书很多,有些我看不懂,但格央的书我能看得懂。

《让爱慢慢永恒》是格央第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段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拉萨八角街的传奇故事。这部小说是关于爱、关于生命追求的思考,表现了格央对于藏族女性人性包裹背后坚强、隐忍、向善的关注,以及对男性世界勇敢的批判表达。

文学故事和知识一样需要长期的积累,2004年,格央出版了散文集《雪域的女儿》,这部散文故事集文字优美,对传统文化有着独特认识,既有对现实世界特别是男性世界的批判,又有对女性的悯人情怀。她仿佛带着巨大的对抗性、深切的疼痛和深刻的反思,写出了普通藏族女性在现实与传统的夹缝里苦中作乐、忍辱负重、渴望与挣扎,以及对命运、民风、迷信、悲剧的一系列沉重思考。

普布昌居

西藏文学评论界中,普布昌居无疑是最敬业的女性评论家。

1992年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普布昌居成为西藏大学的一名教师,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而真正潜心去研究西藏文学,始于2009年。那年普布昌居在北京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偶然读到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放生羊》,小说语言生动、细腻,文字背后传达的勇气、悲悯、承担、抗争等文学精神令她震惊。她开始有意识地关注西藏文学,并以此篇为切入点,撰写了她第一篇西藏文学评论文章《让爱照亮生命》,发表在《西藏文学》。

之后在与扎西达娃、次仁罗布、尼玛潘多等更多西藏作家的深入交流中,西藏文学评论者的缺失问题,更加坚定了普布昌居从事这份工作的信念。

普布昌居广泛阅读和研究次仁罗布、央珍、陈人杰、尼玛潘多、罗布次仁、白玛娜珍、次仁央吉、格央、白玛央金、沙冒智化等当下在西藏乃至全国颇有成就的藏族作家的文学作品,撰写了《关于少数民族文学民族性问题的思考》《西藏当代文学批评发展概说》《历史与现状——西藏长篇小说创作观察》等一系列西藏文学相关论文,引起了西藏自治区内外作家和文学研究者的共鸣。

作为一名严谨的文学评论家,普布昌居多年来潜心研究西藏文学的成果,主编了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读本——藏族卷》,撰写《新世纪西藏文学研究》(专著)和《边地新语——西藏当代作家作品散论》等作品。

在普布昌居和众多文学院教师的努力下,2020年起,西藏大学文学院招收了文学评论研究生,2021年始,西藏大学文学院和《西藏文学》编辑部召开了纳穆卓玛《半个月亮》和沙冒智化《掉在碗里的月亮说》两部诗集两场研讨会,普布昌居带领着研究生们以优质的专业素质和文学经验研究西藏文学,正如普布昌居所愿,必将为发展壮大西藏文学队伍注入积极有效的能量。

西藏社会的色彩有多么斑斓,西藏文学作品的色彩就有多么斑斓。上述几位藏族女作家的努力和足迹,将大众带入女性文学的世界,也带入到西藏社会的变革发展中,体悟到西藏百姓生活柴米油盐的实在,细碎日常的温情,更有现代生活的坚韧、思想进步的光芒。在她们之后,更有一批年轻女性文学工作者在接续,在成长,将与前辈一起点亮西藏文学的灿烂星空。

联系我们 | 电子刊

主办:中国西藏杂志社  编辑出版:中国西藏杂志社

地址:中国 北京 府右街135号   邮政编码:100031

中文部:010-58336050/58336082/58335511/58335518

藏文部:010-59512450/58335517/58336006

英文部:010-58336070/58335683

版权所有 中国西藏杂志社 京ICP备17049894号

E-mail:zgxizang@163.com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本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