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

你好,西藏青年!
周蕾蕾 戴佼佼

时代召唤青年,时代寄望青年。青年的命运从来都与时代紧密相连。新时代的西藏青年,有的为了梦想而不懈追逐,有的为了光荣而奋力拼搏,有的为了祖国和人民而默默坚守。他们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用信念、奋斗和奉献凝汇成一曲曲青春赞歌。

 

逐梦:开茶馆的桑珠 & 拿画笔的才旺

 

临近中午,拉萨市城关区色拉南路的呀咪茶馆,牛肉饼诱人的味道纠缠着甜茶的香气弥漫开来。老板桑珠穿梭在桌与桌之间,细心照顾客人的需求。稍有闲暇,他就拨弄下手机,看看微博、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网络平台上食客们的反馈。当然,他也喜欢在社交媒体大方分享甜茶如何做才好喝的“商业秘密”。

 

此刻,身在昌都市洛隆县的才旺,正呆望着窗外飘雪的远山。虽然已经初夏,但“藏东粮仓”洛隆县的河谷和山涧才杏花初绽,高山上仍不时飘雪。这雪花一片一片没有落在别处,恰似落在才旺的心上。
桑珠和才旺的年龄相差只有几岁,都曾经是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看似毫无交集的两个人,却有着相似的人生轨迹。

 

来自西藏山南市加查县的桑珠,2015年从华北电力大学毕业,在北京短暂实习后,笃定地奔赴拉萨工作。

 

不安于朝九晚五的生活,在父母的反对声中,顶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亲友的非议,桑珠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创业了。此时,恰逢西藏自治区出台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5万元的创业资助金,为桑珠的梦想起航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助力。在不停摸索和尝试中,桑珠的巧克力工坊终于初具规模。

 

2018年9月初,第四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拉萨主会场上,桑珠的工坊主打的糌粑巧克力展位前人头攒动。这款他研发的拉萨网红甜品吸引了来自各国的客商,订单也随之而来。
桑珠收获了第一桶“甜蜜”的金。

 

不久,对市场敏感的桑珠又嗅到了低糖低卡、健康饮食的风潮,果断决定研发“无糖藏式巧克力”。尽管新品成本一下翻了几倍,但出于对市场前景的看好,桑珠还是毅然将20万元积蓄和筹集到的投资全部投入新品生产和营销中。

 

然而,“麻绳专挑细处断”,原本20多元一小袋的糌粑巧克力,由于成本增加,新品售价至少要翻三倍才能有利润。产品滞销资金回笼难,持续投入的能力又有限,很快资金链脆弱的危机显现出来。
桑珠遭遇创业的第一次滑铁卢。

 

怎么办?已经做了两年的工坊,到底还要不要继续做下去?一脑门儿的官司找上了这个年轻人,迷茫、失望、不甘……复杂的情绪几乎将20多岁的桑珠淹没。

 

纠结的日子里,去妻子的瑜伽工作室练瑜伽成为桑珠缓解压力的重要方式。运动、挥汗,让头脑冷静、思维重启……这段日子也成为桑珠停下脚步思考、调整、再出发的蓄力期。

 

2019年,在妻子的支持下,桑珠最终决定关闭巧克力工坊,开一家茶馆。

 

拉萨是个不缺茶馆的地方。这里的人们习惯在烟火劳顿之余,让一杯甜茶慰藉身心。一家新的茶馆,靠什么吸引客人呢?位置、环境、餐品、服务……桑珠从头开始学起。

 

不久,不到200平米的呀咪茶馆开业了。桑珠招收了十几个平均年龄20出头的员工。带领着一个年轻的团队,桑珠不甘心做一个传统的茶馆老板,头脑活络的他有个小目标:把呀咪茶馆做成网络IP、网红茶馆。

 

“客人一般当面会比较客气,当下不表达的想法,会通过网络反馈。”桑珠看到后,都会第一时间改进,也根据需求研发新菜品。借助网络短视频的风头,桑珠把茶馆开到了“线上”,不时出镜和网友互动。微博、微信视频号、抖音、小红书等各类当红的网络平台也成为他了解顾客感受的最佳途径。如今,这个坐落在西藏自治区社科院斜对面的茶馆,已成为很多游客放下行囊后第一餐就来打卡的地方。

 

4月底,茶馆的生意还没迎来旺季,桑珠盘点了呀咪茶馆近一年的收支。不到200万元的营业额,190多平米的店面房租和十几位员工的工资支出,已经占了三分之二,再刨去原材料等费用,只能说略有盈余。但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餐饮等服务行业的普遍冲击,桑珠已经很知足。

 

“五六月,西藏好多本地人都回老家挖虫草了,虫草季一过,他们还会带着鼓鼓的口袋回来的!再加上七八月是旅游旺季,到时候有我们忙的呢!”即将到来的拉萨旅游旺季,也是茶馆翻台率最高的时候,需要提前做足准备。无论是本地食客钟爱的藏面套餐、拉萨啤酒和百威啤酒,还是外地游客桌桌必点的牦牛肉套餐、卓玛披萨,桑珠已经早早开始对比去年的数据,盘算着人员扩招和订货计划。

 

在桑珠的设想里,拉萨茶馆真正的繁荣时刻还未到来,未来的茶馆必然融入更多新的时代元素,万物互联时代属于新一代人的茶馆文化也会流行起来。于是,他的呀咪茶馆名称有一个括号“第一分店”。
这个括号藏着一个西藏创业青年的一点小野心,也括起了对未来的坚定、执着与梦想。

 

“不找工作,也没报考公务员,大学一毕业就跑回家画画,家人到现在也觉得我一定是疯了。”西藏大学艺术学院2020届毕业生才旺,有着和桑珠一样的坚定和执着,也同样怀抱着一个当时并不为人所理解的梦想。才旺家里已有两个哥哥从事传统唐卡绘制工作,从小当学徒出身,一笔一画描摹出家里的柴米油盐。一大家子好不容易出个念大学的孩子,盼望他找个稳定的单位“出息”一下,而回家拿画笔就像转了一圈鸡蛋又放到同一个篮子里。

 

可才旺从小就有自己的想法——拥有一间自己的画室,有用不完的笔和画布。于是,他没有选择家人期望的“稳定”。

 

26岁这年,得益于福建援藏工作队泉州分队的帮助,才旺的梦想有了实现的空间:昌都市洛隆县泉洛双创基地里,一间80平米的工作室安放了这个年轻人的艺术追求,也给了他一个现实生活的支点。

才旺知道,想要获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首先必须用“钞能力”证明自己。除了专心绘画,他开始思考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

 

2021年以来,才旺将工作室业务范围扩大,涵盖了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手工产品等门类。原本性格内向的他,也开始走出“舒适区”,努力推广和宣传自己的工作室,甚至主动参加了昌都市高校毕业生创业大赛。

 

如今,工作室经营得有声有色,还招收了3名员工。2021年3月,才旺的梦想还有了名字——西藏洛隆才旺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最畅销的是被才旺命名为“洛隆小石头,大美新西藏”的系列石画。洛隆的河流溪畔看似不起眼的石头,每一块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尺寸和肌理,成为承载才旺绘画之梦的一方方画布。

 

艺术家是梦想,而画室老板才是责任。

 

带着员工搞经营以后,才旺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需要同时处理很多问题的时候,也难得静下心来创作。这就不时让他生出彷徨、感到迷茫。可谁的青春不曾迷茫过呢?人生才刚刚起航,可能有迷雾,但坚持下去,就是星辰大海。

 

青春不就是这样,有梦就去追,精彩就好。

 

拼搏:雪板上的拥青拉姆 & 马背上的边巴次仁

 

2022年2月,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身着红色国家集训队训练服的拥青拉姆,正俯身向前,双手紧紧把住出发门。眼前,宽大的赛道向远处的山岚延伸,莹白的雪几乎没有尽头。目之所及的五环标志无时不在提醒这位18岁的姑娘——这里是北京冬奥会赛场,现在进行的是赛前两天的官方训练。

 

今年1月初,因为在2021/2022国际雪联单板滑雪障碍追逐世界杯俄罗斯站表现优异,拥青拉姆获得了北京冬奥会参赛资格。

 

打破中国历史最好成绩、走进冬奥会赛场,对于中国“单板滑雪障碍追逐”项目、对于拥青拉姆,都是令人振奋的突破。“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格言,更为这个西藏年轻姑娘的人生注入了激情。

 

如果没有成为职业运动员,拥青拉姆也许和大多数西藏孩子一样,接受15年免费教育,走进大学校园,找一份工作。虽然生长在终日可见大大小小雪山的高海拔地区,但西藏昌都左贡县旺达镇普绒村的普通女孩拥青拉姆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冬奥会的一分子。

 

命运轨迹在2018年急速转向,扯着还有些懵懂的拥青拉姆奔向了冰雪未来。正在西藏体校练足球的她,与“构建一朵雪花”的北京冬奥会擦出了火花。

 

当时,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范围开展“跨界跨项选拔”,为几年后的北京冬奥会储备人才。14岁的拥青拉姆,凭着身高优势和突出的平衡协调性,作为极具冰雪天赋的苗子选手,走进了国家集训队。

 

集训的日子,一种随时可能被淘汰的危机感时刻萦绕着拥青拉姆。她所在的单板滑雪跨界跨项集训队,2018年时还有700多名队员,至2022年北京冬奥会前夕,只剩下几十个人。“边训练、边测试、边比赛、边选拔”的考核机制持续进行,不断有人遗憾离开。

 

在这种紧张的氛围里,这个藏族姑娘身上不服输的拼劲儿和冬奥会的热度一起升腾。历经三个寒暑,拥青拉姆随队辗转各地,冬天在吉林松花湖,春天转道新疆可可托海,夏天回到基地,其间还多次去海外参赛训练。北京冬奥会前夕的俄罗斯站比赛,让她以个人积分和排名推开了奥运会的大门。

 

如今终于站在了冬奥赛场,正式比赛前的官方训练对于熟悉赛场和调整状态至关重要。全身紧绷的拥青拉姆听到令声,便一下子冲入赛道。控制节奏、保持身形、调整呼吸,前几个障碍顺利越过,终点似乎就在眼前……意外总以最突然的方式来到,察觉到不对劲儿时,拥青已经来不及调整,雪板瞬时失控,伴随着巨大的闷响和随之而来的剧烈疼痛,她摔倒在雪道上。

 

冬奥会赛场从不缺乏鲜花与掌声,自然也少不了遗憾和落寞。赛前的一摔造成拥青拉姆脑震荡和第一尾椎骨折,无缘正式比赛。

 

因伤退赛对于几年磨一剑的运动员和教练团队而言,无疑是艰难而痛苦的决定。黯然神伤的拥青拉姆在社交平台收到大量网友留言,“加油!”“你依然是我们的骄傲。”“四年后再战。”……无论教练、家人还是默默关注她的网友们,大家的鼓励让拥青拉姆更加坚定地相信挫折是暂时的,懊恼和不甘已经迅速转化为刻苦训练、奋力备战和拼搏下一个赛场的动力。

 

现在的拥青拉姆已在河北承德重新开始训练。她经常会提醒自己,“每次比赛之前,先把状态调整好,尽量别在比赛前再受伤”。

 

青春不就是这样,不怕重启,去拼就好。

 

同样在赛场上挥洒青春的,还有西藏马术队的小伙子们。

 

从高山草甸到牧场原野,从婚嫁到节庆,与当地群众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的赛马文化,在西藏经久不衰。然而,将赛马发展为现代马术运动,还只是近几十年的事。

 

1986年,在十世班禅的倡议下,西藏体委从西藏各地挑选出40名十五六岁的少年,组建了最初的西藏马术队。这支队伍虽然起步晚,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迄今为止,西藏马术队在各类赛事中先后斩获36枚金牌、48枚银牌、56枚铜牌。世界顶级赛事中,队员也曾代表中国与世界排名前十的选手同场竞技。

 

每越过一个里程碑,都让这些马背健儿备受鼓舞。在去年第十四届全运会赛场上,马术队收获了成立35年来第一枚全运会金牌,四位队员扎西、边巴次仁、格桑平措、旦增罗旦都激动不已。

 

或许没有人比队员边巴次仁更深刻体会马术运动的艰辛和喜悦。

 

8岁上马、9岁入队、训练26年,边巴次仁几乎见证了西藏马术运动发展的全过程。皮肤黝黑、身姿挺拔的他现在是西藏马术队的中坚力量之一。但他始终不会忘记马术队刚成立时,那些充满艰苦、汗水和欢笑的青春往事。把摩托车安全帽当头盔、被马踢咬、住帐篷、干吃方便面、为了蹭训练场地而给马术俱乐部“打工”……由于高昂的费用,马术队的日子一度并不好过。但在这群倔强的西藏年轻人眼里,拿出成绩来、不让队伍散了才是第一位的。

 

慢慢地,马术队开始崭露头角,在各大赛事中表现亮眼,以边巴次仁等为代表的青年运动员迅速成长起来。曾经,在他眼中,世界排名前列的骑手是多么的遥不可及,但没多久自己就已经有机会和他们同台竞技了。

 

西藏马术队员们勇创佳绩的这些年,也是中国马术运动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国内马术运动的推广,参加马术比赛的青少年骑手越来越多。这些骑手未来将是中国马术队的后备力量。对此,边巴次仁充满信心。

 

朝阳初升,嗒嗒的马蹄声叫醒了北京市顺义区东府村的清晨,这个距离市区50公里的地方,正是边巴次仁和队友们日常训练的场地。东府村的十几匹战马,身姿英武、鬃毛油亮,无论是奔腾跳跃还是闲庭信步,都散发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就像它们背上骄傲的主人。

 

坚守:边防营的橄榄绿 & 派出所的藏青蓝

 

西藏有着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约占中国陆地边境线总长度的六分之一。驻守在漫漫边关的官兵们誓言铮铮,在雪山、戈壁、河川与密林间书写忠诚与奉献。

 

没有人比“高原戍边模范营”西藏军区日喀则军分区岗巴营年轻的官兵们更懂得对“灯火可亲、家人闲坐”的渴望。岗巴营驻地平均海拔4800多米,紫外线强度是平原地区的5倍,年均气温-4℃,最低气温-40℃,每年8级以上大风200多天,是名副其实的生命禁区。身处岗巴,徒手站立就相当于在平原地区负重50斤,缺氧使人头疼、胸闷,低压带来身体肿胀,双肺像快要拉破的风箱。

 

在这样的环境下,岗巴官兵们戍守着上百公里的边防线,定期执行战备巡逻任务。更为意义特殊的是,他们负责管控的边境线也是“反蚕食”斗争前沿地区,下辖的多个前沿哨所担任着形势复杂的前线斗争。“5592”就是其中之一。

 

5592,这个以海拔命名的哨所是全军“最高”的驻兵点。最初的5592点位其实只是由一块一块的石头堆砌而成,车辆根本无法靠近,只能开到距点位三四百米距离后徒步前行。虽然只有区区几百米,但在这个海拔超过5000多米、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30%、八级大风和极寒是标配的地方,每行进一步的艰难,都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和平年代里国家无战事,但边关却有牺牲。自1961年岗巴营进驻以来,一代代官兵们扎根雪域高原,先后有33名官兵、4名来队家属将年轻的生命定格在这里。但这些都没有阻挡青年官兵前赴后继,没有消减他们对戍边守国的赤诚,新鲜血液源源不断补充,他们“请战到一线的一线,到没有界碑的地方,用身体站成祖国的界碑” 。

 

在我国2万余公里漫长的陆地边界线上,像岗巴营战士一样的官兵还有很多,有界碑的地方,他们一遍遍为“中国”描红;没有界碑的地方,他们自己就是一个个移动的界碑,用脚步丈量山河寸土,澎湃赤色中国心。

 

他们身后是万家灯火,眼前是无边孤寂,他们看过万籁俱寂时的璀璨群星,也欣赏过万家团圆时的边关冷月。他们把最深切的思念藏在心里,也把最清澈的爱留在脚下。
因为,他们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边关漫漫,“橄榄绿”守卫家国,“藏青蓝”护佑人民。

 

塔尔钦,原本只是个偏远僻静的村落,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距普兰县城140公里,距阿里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狮泉河镇270公里。

 

然而,作为被藏传佛教、苯教、印度教以及耆那教共同奉为“神山”的冈仁波齐山的转山活动起点,塔尔钦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游人和香客。

 

神山究竟能否庇佑当地群众和往来的旅人,我们不得而知,但位于神山脚下的阿里边境管理支队塔尔钦边境派出所,却日日夜夜真切守护着一方群众和八方来客。

 

塔尔钦边境派出所辖区有3座通外山口、4座寺庙,常住人口近2000人,除了陆地及边境辖区管控、打击违法犯罪和暴恐活动、反偷渡、反走私、社会治安管理外,还要承担巡逻和“神山”游客救援等工作。

 

每年5月初至10月初,是阿里高原一年中的好时节。作为冈底斯山脉主峰,海拔达6656米的冈仁波齐,此时也迎来各方香客和游客。即使在相对怡人的季节,高海拔加上易变的气象条件,也会致使游客很容易产生头晕、呕吐、呼吸不畅的高反症状,中途迷路难返等突发情况更是时有发生。

 

由于距离最近的普兰县公安局出警到这里都得1小时,塔尔钦边境派出所也就成了这里治安管理、纠纷调解、应急救援的唯一力量、“全能派出所”。对于所里的二十几个年轻民警而言,紧急援救任务虽难,但责任重大,必须全力以赴。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至今,塔尔钦派出所参与冈仁波齐转山救援高达735次,共救助因高反受困游客2866人。每年10月开始,恶劣天气引发突发警情的概率更高,边境派出所民警们必须随时待命,仅去年10月中旬的3天,就处理了8起雪中救援。

 

这个由年轻民警组成的战斗集体,用热血和忠诚、用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构建平安边境、和谐边境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叫响了“神山先锋使命必达”的口号。

 

今年五四青年节,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和西藏自治区青年联合会联合公布第18届“西藏青年五四奖章”获奖名单,塔尔钦边境派出所榜上有名。

 

青春不就是这样,在坚守中体味责任的深意,无悔就好。

 

结语

 

什么是新时代的西藏青年?一千个人心里也许有一千个答案。看到这些在创业潮流中奋斗、在奥运赛场上拼搏争先、在卫国护民的岗位上付出的青年,这个答案开始具像化,开始有轮廓。

 

他们勤恳踏实、敢拼敢赢,他们意气风发、偶尔迷茫,他们用力生长、向阳而生。他们身上的责任、角色和身份日益多元、次第累积。他们虽有年轻的脆弱,却已然成为别人甚至众人的依靠;他们曾于漫漫长夜辗转难眠思忖未来,但也心有勇毅,在白日里铠甲负身披荆斩棘;他们也有万丈豪情难以诉说,却淡然一笑以青春热血直面未知人生。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他们,其实也是一个个我们。

联系我们 | 电子刊

主办:中国西藏杂志社  编辑出版:中国西藏杂志社

地址:中国 北京 府右街135号   邮政编码:100031

中文部:010-58336050/58336082/58335511/58335518

藏文部:010-59512450/58335517/58336006

英文部:010-58336070/58335683

版权所有 中国西藏杂志社 京ICP备17049894号

E-mail:zgxizang@163.com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本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