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唐召明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开通运营,乘坐T27/28次,从北京到拉萨只需40多个小时。截止到今年5月25日,京藏列车跨昆仑,翻雪山,累计运行约2270多万公里,运送旅客806万多人次,架起了藏汉民族团结的坚固桥梁。许多乘务员为此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北京铁路客运段京藏车队副队长彭海燕就是其中一位。
◎彭海燕(左)指导餐车人员推商品车通过车厢连接处。
推车穿行列车三载 犹如从北京走到拉萨
彭海燕,在“天路”列车上,被藏族旅客尊称为“阿佳啦”(大姐)。2006年初,青藏铁路即将开通。时任北京铁路客运段京沪车队餐车主任的彭海燕调任京藏车队二组任餐车主任。
青藏铁路开通运营,一向被同事戏称为不会走路、干活像阵风似的彭海燕带领餐车人员在“天路“上热情服务,连续数年创下京藏车队15个车组餐车经营收入的最高记录。
◎彭海燕(左)怀抱由自己接生的婴儿与旅客欢呼。
京藏列车运营之初,已是不惑之年的彭海燕克服人手少、工作量大和高寒缺氧等难题,以自己的实干精神,带领3名餐车服务员和5名厨师,在每趟有800多名旅客的列车上,以“缺氧不缺精神”的工作热情,每天为旅客提供7顿正餐、4顿早餐,以及11顿的乘务工作餐。
要让旅客在“天路”上能够吃到饭,还要让大家吃好饭,他们必须每天清晨5点起床开始忙碌。就连列车翻越世界上海拔最高铁路、沸点只有70摄氏度的唐古拉山区段时,也照样忙碌,并能在3 小时之内接待300多名旅客先后就餐,还可提供20多个饭菜品种,创造了“天路”上的奇迹!
彭海燕说:“民族团结比天大,热情服务是天职。”有一次,T27次列车运行至唐古拉山区段,一位青年找到餐车主任彭海燕,想给70岁的老父亲在列车上过一个有意义的生日,想吃碗长寿面。可列车在水沸点只有70多度的地方,是煮不熟面条的。怎么办呢?为满足老人的心愿,彭海燕琢磨着让厨师煮了碗方便面,并特意在馒头上点缀几粒红红的、以示喜庆的枸杞子,并亲自送到卧铺床前为老人祝贺生日,令这对父子既惊喜,又感动!
“人们想象不到,厨师经常是一边吸着氧,一边在切菜做饭。”京藏车队餐车长彭海燕说。“旅游旺季,有时候厨师们累得腰直不起来,腿弯不下去,可看着旅客吃得香,心里就特满足。”
为了让旅客吃饱和吃好,打荷包蛋成碎末的低沸点、高海拔地段,尽最大努力从摘菜、洗菜、下料、炒菜……样样工作做到细致再细致,确保食品安全,做出色香味俱佳的饭菜来。
热情豪爽、快言快语的彭海燕告诉记者:“面对40 多个小时的旅程和高原反应的煎熬,我们只有让旅客吃的满意,才能缓解他们的高原旅行压力。”
为了能将热腾腾的盒饭及时送到旅客手中,彭海燕经常自己推商品车去售货。在缺氧的情况下,推车看似简单,其实十分不易。
要将推车推过列车的狭窄通道和车厢凹凸不平的褶皱连接处,着实要费番力气才行。
本来,在高原上人体的负重感是平原地区的一倍以上,京藏线海拔4000 米以上的线路有960公里。彭海燕推着超过自身体重上百斤的商品车在“天路”上,无疑是对体力和意志的双重考验。因为每通过一个列车的褶皱连接处,她的双手先要压车把手,脚后蹬车踏板,让车昂起头,憋足气力猛推才能通过。每通过一个,她的心脏似乎都要蹦出胸膛。
在“流动的列车”里,往返一趟需要推车通过26 个这样的褶皱连接处。这本来她自己可以不做的事情,她却抢着干了三年时间,连胳膊都练得粗了一圈。
不服输,是彭海燕在过去军营里就养成的习惯。有人给她算过一笔账:一趟列车15节车厢,每节25米,她推车在列车一个来回就是800 米。一天六顿餐,往返12 趟。这就意味着她一天推车的路,相当在平地走路10公里。三年下来,她跑了100多趟拉萨,那就是4000多公里,犹如她推着小车从首都走到拉萨城。
◎彭海燕(右)在餐车上与新任餐车主任李超(左)交流。
高原缺氧不缺爱 两次接生新生命
蓝天、白云,皑皑雪山,雪域高原美景如画。然而,高原缺氧却是令人畏惧的现实。
“上了高原经常感到肩上像扛着一袋面一样沉重,很容易忘事,经常出现耳鸣、耳胀。”彭海燕告诉记者。
虽然常年在高原上跑,餐车人员仍会或多或少出现高原反应。有时扫地就会觉得胸闷气喘,有时不知不觉鼻血就流了下来。即使自己不舒服,但每当面对旅客,他们把这一切全抛在脑后,为旅客送去温暖,奉上真情。
2011年2月23日下午17时20分,T28次列车运行至兰州至太原区间,彭海燕在巡视车厢时发现,14车厢厕所外面站着一位50岁左右的妇女,正在焦急的哭泣着,彭海燕赶忙上前询问。原来厕所里有老人的女儿,怀有七个多月的身孕,有早产迹象。于是彭海燕一边让广播员广播找大夫,一边联系前方停车站,并就近腾出一格卧铺,将床单挂在门框上,搭起了临时“产房”,将产妇搀扶进卧铺格内。
此时列车长早己组织休班乘务员将热水、酒精、剪刀、急救药箱等工具迅速传至车厢,可广播数遍却没有找到大夫。时间不等人,彭海燕很担心产妇的安危,从没有接生过孩子的她,决定亲自为产妇接生。
她不停鼓励产妇不要害怕,并找来了巧克力让产妇含在嘴里缓解疼痛。一边向朋友打电话询问接生注意事项,一边认真、紧张地进行准备。
18时05分,当婴儿从母体出来,彭海燕果断地剪断脐带,用绳子把婴儿脐带扎紧,又拍了拍婴儿的屁股,一阵响亮的哭声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此时,彭海燕顾不上擦掉脸上的汗水,立即用消毒毛巾给婴儿擦拭干净,然后将婴儿用床单包裹好,兴奋地对着门外焦急等候的旅客说:“大家放心吧,是位千金,母女平安。”车厢里响起一片欢呼声和掌声。
无独有偶。2012年的大年初四,T27次列车正在西宁至格尔木区间运行。有位乘务员告诉彭海燕,一名叫央金的藏族妇女可能要临产。
“快广播找医生,马上腾出一个单间。”庞海燕当机立断。
不一会儿,单间腾出来了,并挂上了帘子。药品、热水、毛巾等临产用品也都准备好了。为了安全起见,她先让广播员广播了几遍找医生,没有找到医生,她再一次做了接生工作。经过一会儿的紧张忙碌,央金顺利生下一名男婴,母子平安。
“快喝碗红糖水,吃个鸡蛋。”这时,彭海燕已让餐车为卓玛准备好了营养餐,端到央金面前。
望着襁褓中熟睡的儿子,央金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多次重复说着:“阿佳啦,吐基其(谢谢大姐)!”
◎彭海燕在餐车上与就餐旅客交流,征求意见。
脸上烙上“高原红” 民族团结比天大
不久前,记者登上T27/28次列车,与京藏车队副队长彭海燕不期而遇。由于常年工作在高原,强光、紫外线加之血管反复扩张、收缩,彭海燕脸上留下了明显的“高原红”。
2006年7月1日,北京西到拉萨的T27次列车开通。面对新线路、新情况、新问题、新人员,从未有过高原运营经验的彭海燕在儿子上初中、母亲身体不好的情况下,主动请缨来到京藏车队餐车工作。
乘坐京藏列车,驶向青藏高原,旅客们踏上愉快的旅程,京藏车队乘务员们却不得不面对一次次痛苦的分别。
2011年,彭海燕的儿子要填写高考志愿。而此时她却带着30多名刚参加工作的姑娘在格尔木进行岗前习服训练。当她接到丈夫发给她的短信,知道儿子这次考试成绩很不理想时,当母亲的她心里自然十分焦急,也为自己不能帮助儿子而自责。但她想到身边这些刚上岗的姑娘们的习服训练更重要时,她只字不提孩子的事,直至习服训练结束回到家里。谁能想到,回到家后的她,还是一心系在那些刚上岗的姑娘们身上,最后还是“不顾小家顾大家”,匆匆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在同事眼中,彭海燕是京藏车队500多名乘务员中的“知心姐姐”;在老人面前,她是一位好儿媳。因为跑车原因,每当回到家,她总是抢着干活以弥补对老人长期帮着带孩子的内疚和无数歉意。面对一次次“舍弃小我,成全大我”的考验,她从没有抱怨。
前不久,彭海燕因为甲状腺的疾病做了手术,不到一个月她就提前上班了。三年前,彭海燕走上了副队长的工作岗位。她仍然情系“天路”,始终把“为旅客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那抹”高原红“也渐渐地深深印在了她的脸庞上。
由于出色的工作,彭海燕曾获北京铁路局“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她告诉记者,自己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把所有的时间留给京藏列车,再多上一次高原,再多为旅客服务一次。问其原因,她笑笑说:“因为我深爱西藏高原这片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