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

阿里情境

文·图/胡祖信  2014-11-27  14:52

2002年,我朝拜的第一座神山是青海祁连的牛心山,藏语称“阿咪东索”,意为“众山之神”。当时我被神山的威严所震慑,一个男人与一座大山近距离接触,结果两者都在沉默。沉默是因为凝视和思悟,而非简单的看到。真正转山是在2011年,我和旺嘎喇嘛用6 个小时转了青海玉树的觉拉神山。在转觉拉神山的途中,我问旺嘎喇嘛:你转山能得佛道吗?喇嘛答:我非大智慧者,未必能得。再问:何以仍坚持?答:如果不去转山不去修行,灵魂将无法找到归宿。

◎冈仁波齐山入口处的佛塔和经幡。

转山是藏区一种庄严而又神圣的宗教活动。藏民族认为一切山水都是有生命和灵性的,转山转湖是对神山神湖的顶礼膜拜。笃信藏传佛教的藏族人坚信:朝圣能尽涤前世今生的罪孽,增添无穷的功德,并最终脱出轮回,登享极乐。对于藏民族来说,他们因虔诚的信仰而转山,往往不惧山高路远,一家老小相搀而来,令人动容!对于没有信仰的人来说,转山可作为锻炼身体和意志的一项运动,所以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可转山。神山大多在海拔4000米以上,海拔每升高1000米,大气气温将降低7℃,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也将下降10%。当一个人能够凭着自己的体力和意志,战胜大自然设置给人类的极限挑战后,他在面对“一线之隔”的生与死时将归于平常心。而那些心怀信仰的人们去转山,他们转的不是山,是前世今生,是善与恶,是因与果。

◎卓玛拉山口上的经幡,甚为壮观。

据说,佛祖释迦牟尼佛属马,在马年转神山冈仁波齐一圈相当于平时的年份转十三圈。于是乎,去阿里转冈仁波齐神山一早便列入我的计划!这将是对我体力和意志的一个挑战!

西藏因为高海拔的原故,有“天上西藏”之称。阿里地区平均海拔高度在4500米以上,是“天上西藏”的最高处。阿里地区普兰县的塔钦镇是转神山的起点和终点,整个转经道名胜古迹多不胜数,几乎每隔500米就有一处圣迹,并流传着与之相关的传说故事。

◎看着近处的马匹和帐篷,在海拔5210米的地方,面对如斯美景,忽然心存感激。

上午9:30,吃过早餐后,向西走不远,沿山崖边可以看到一条明显的转山道,步行3公里便可到达神山冈仁波齐入口的经幡广场。广场西侧有玛尼堆和佛塔,由此下坡,向北行进看到两山夹峙。很快就到了“两腿佛塔”,这是进入神山必过的关门。从这里再向前行约3公里,可以看到对岸山坡上的曲古寺,该寺建于13世纪,传说有一尊在历史上曾开口说话的佛像。

拉曲山谷的转山道相对平缓,只是随着气温的上升,高原的紫外线开始显露威力。山谷有一条小溪哗啦啦地向山下流淌,有两位美丽的阿里姑娘在溪旁洗脸梳妆,她们怀着朝圣的心情准备以最整洁的面貌去转山呢!

◎托吉措,温润如玉的一池碧水尽收眼底。

略作休整后我们继续前行,神山再度展颜。在两座大山深V形的夹角内,冈仁波齐显现出西侧大半个扇形山体,与我在玛旁雍措边初见她时的正面金字塔形尖顶完全迥异。山脚下垒起半人高的玛尼堆,五彩经幡随风呢喃。仰望可见到三座耸立的峭壁,被称做长寿三峰。此处有临时搭建的“能量补给站”,可提供白开水、酥油茶。按体力和行程,转山者一般都不需要在曲古寺住宿,但曲古寺与临时帐篷之间的路程是时高时低的坡路,走起来颇为吃力,因此可在此处调整体力后再行上路。我钻进其中的一顶帐篷,帐篷里坐满了来转山的其他队伍,此刻已是下午2点。我叫了碗酥油茶就着方便面吃了起来,因为太饿的原因,竟然一口气吃了两份方便面。在转山路上,由于物资运输不便,相隔甚远、屈指可数的“能量补给站”基本也只有这两样东西能够供应给转山者。

从曲古寺出发再往前行军10几公里,下午6时30分便到了神山背后的止热寺,这里海拔5210米,是观看神山背面的最佳位置。快到当晚的歇息地希夏邦马招待所时,我左腿的一条筋不小心拉伤了,于是只能一瘸一拐地走到止招待所。一回头,岗仁波齐巨大的椭圆形华冠直逼眼内,仿佛世间万物都已遁去,剩下的只是“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夕阳用浅浅的金光勾描出她的轮廓,终年不化的积雪在每一道山棱、每一条褶皱上雕刻出她的筋脉,折射出傲然而晶莹的光。

今天共行军21公里,晚上我一点胃口也没有,应该是拜中午吃的两份方便面所赐。因为在高海拔的地方气压低,吃进胃内的方便面被最大程度地膨胀,难受得很!嚼着随身携带的用来补充体力的巧克力,在二楼狭窄的通廊上回看白天走过的转山路,我喜欢这样没有一点人工痕迹的山谷!

招待所里没有电力和水供应,天完全黑下来的时候,气温极低,我们只能和衣而睡。我担心拉伤了筋的左腿第二天无法继续前行,于是在床上抬起左腿不断地做拉伸运动。一夜无语又无眠,只有临床同伴因高反入眠而不断发出的喘着气的呓语……

第二天的行程将是最艰苦的,距离终点还有32公里,高海拔爬坡并且很陡,下山时无路而且也很陡。所以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保持体力。

凌晨4点多,领队就叫醒我们收拾行装准备出发,否则无法在天黑前赶回塔钦营地。一直担心拉伤的左腿爬坡有问题,但起床后伸展了几下发现问题不是很严重。4 :30,啃了几口干粮后,我背着摄影器材慢慢向前行,寒风中竟然忘记了左腿的疼痛。离开招待所,天空漆黑一片,凌晨的气温很低,山风浸透衣服。我竟然忘记了带手电筒,只好用手机的电筒功能作照明。一路上,手电筒发出的光形成一条断断续续的光曲线,蜿蜒移动,蔚为壮观!

◎转山道旁山坡上的曲古寺。

从希夏邦马出发后4 公里就到达天葬场,你不用担心迷路,只要跟着转山的人群前行就是了。大片黄草坡的乱石上满是各色衣服、布条,还有被风吹得滚成卷的头发,天葬场到了。转山的信徒都主动在此留下自己的衣服、头发甚至一滴血来代表一次象征性的死亡。据说这样做便象征一次死亡,可以免受一次轮回之苦,表示告别过去的苦难,开始新生。

从天葬场向前4公里将要翻过转山路上的最高点,海拔将近5700米的卓玛拉山口,这一路都是陡峭的上坡,体力消耗之大只有亲临其境才能体会得到。乱石间的山路变窄,坡度加大,因为行走缓慢,人也跟着多起来。我已到了举步维艰的境地,少则三五步,多则七八步,就得停下来树一般站立着,上气不接下气地调整呼吸。在那瞬间,除了自己的急速心跳声和沉重喘息声,耳中再也听不到其他声音,这是一种几乎窒息的体验!我在想,是否只要翻过卓玛拉山口,自己的身体将会得到重生?

这一路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玛尼堆,为了不让自己停留太久,我一直低头走路,行走变得有点机械。遇见朝拜的藏民,彼此会点头道一声:扎西德勒!便即匆匆而过。有人说得很对,“无论身边有没有同伴,转山都是一个人的孤旅”。终于,在漫山遍野的碎石残雪上,我看到天边拉起的经幡,那山口上成片的经幡,映着朝阳,五彩绚烂,甚为壮观。我终于爬上了卓玛拉山口!抬头看雄鹰在头顶盘旋,这会不会是此生离天空最近的一刻?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山口过后要经过一段碎石沙土路,因为下山太陡又滑脚,在这里最容易翻跟头,所以必须侧身斜着小心翼翼地走下去,否则会人仰马翻。一路下山,眼前会出现一潭翠绿的湖,温润如玉的一池碧水尽收眼底。湖水是由自然从雪山流下的雪水汇聚而成,所以被称为冰碛湖,这就是托吉措,是藏民心中大慈大悲的湖。

在海拔高的地方行走常常觉得自己像是在半空穿越,能与雪山比肩。此时俯看海拔5000多米的慈悲湖,像是神灵遗落在人间的一块美玉。再向前是褐色的冰碛石滩,随处竖立的硕大的石块很容易使人迷路,不知道从何处下脚才能下山。冰碛石滩过后便持续下坡,依旧陡峭又滑脚,不出意外的,我连摔了几跟头,连滚带爬的行进了十几米!

◎美丽的阿里姑娘在小溪旁洗脸梳妆。

辗转到了山脚下,眼前会出现一条河,河边终于再次出现“能量补给站”。我实在走不动了,随意走进其中一顶帐篷,再也不敢吃方便面,吃了点随身携带的巧克力后竟然坐着入睡。一觉醒来,问店主到塔钦镇还有多少公里?店主说大约20公里,我当场泄气了!问店主可否用摩托载我下山?店主微笑着说他们的摩托是不准搭客的。

硬着头皮继续赶路,大约10公里后就到达转山路上最后的寺庙——海拔4760米的尊最普寺,有传说中的米拉日巴修行洞。从尊最普寺回塔钦镇,这段路大约10公里。于是,我只有埋头继续不停地走路,前方视野渐渐开阔,沿途有许多漂亮石头堆成的玛尼堆。边走边找乐,在溪水中拾了三块漂亮的神山小石子,也算是给自己这次转山一个小小的纪念。

◎卓玛拉山口过后,要经过一段碎石泥土路下山。

快到转山道的出口,地势忽然又变得狭窄,犹如瓶颈,想起了转冈仁波齐第一天进入转山道时看到的峡谷,它们一左一右如同两道门,共同守护着冈仁波齐。走出这道门,就是神山出口,最后一小段约3 公里的路还是不要错过,沿途有一些久远的玛尼石刻,此时此刻看到这些玛尼堆,心中豁然开朗,塔钦镇就在眼前!

◎塔钦镇,感觉自己从天上梦一样地回到人间。

53公里的转山路,期间曾经想过放弃徒步,最终我还是坚持了下来,也没有吸过一口氧气。当发觉自己竟然可以站在世界的中心与神圣的冈仁波齐同在时,过往人生的失意、孤寂与哀伤已经不值一提,只感到内心澄明、踏实而温暖。我想,当自己褪去脸颊和嘴唇上被冈仁波齐的阳光炙烤受伤而结出的伤痂时,我将获得重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电子刊

主办:中国西藏杂志社  编辑出版:中国西藏杂志社

地址:中国 北京 府右街135号   邮政编码:100031

中文部:010-58336050/58336082/58335511/58335518

藏文部:010-59512450/58335517/58336006

英文部:010-58336070/58335683

版权所有 中国西藏杂志社 京ICP备17049894号

E-mail:zgxizang@163.com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本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