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

特色经济--后藏发展的新亮点

 

 

 

 

  昂仁县:掀起“桑桑酥油”的盖头

  10多年以前,桑桑地区的酥油、艾玛岗的土豆、联嘎姆的糌粑,仅仅是当地贫穷农牧民“孤芳自赏”的一道道美味“土”佳肴。他们知道桑桑酥油香醇,懂得艾玛岗土豆脆嫩,知道联嘎姆糌粑白细甘醇,却不懂得让这些拥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佳品,变成他们摆脱贫穷的手段。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深居一隅的藏族农牧民的观念得到更新,“桑桑酥油”、“联嘎姆糌粑”、“艾玛岗土豆”等这些“金子”,以其优异的质量、独有的口感、悠久的历史闯入现代市场,进而成为品牌,发出耀眼的金光。

  来自日喀则昂仁县的“桑桑酥油”,如今在后藏一带是尽人皆知的知名品牌。盛产“桑桑酥油”的桑桑镇,位于多雄藏布流域。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湿润,牧草丰美,繁育良种牦牛,牛奶质量上乘,做出来的黄酥油口感好,味道纯正。

  昂仁县负责人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牧民群众商品意识的不断增强,‘桑桑酥油’的商品率逐年提高。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昂仁县政府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利用毗邻219国道的优势,扩大酥油的加工和销售力度,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化生产。”目前“桑桑酥油”的年产量已近两万公斤。

  酥油做为藏族人日常生活的必须品,其市场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来自西藏西部的“桑桑酥油”,正是瞄准了这一巨大的市场,通过对传统酥油产品进行现代的优质加工,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市场道路。

  这位负责人说:“由于传统的酥油加工方法很粗糙,夹杂在酥油中的杂质、颗粒偏多;传统的酥油包装造成酥油细菌超标,易变质等等,这些都阻碍着‘桑桑酥油’走向现代市场。”他说,对此昂仁县决定从灭菌、去杂质、精细包装入手,把“桑桑酥油”加工成纯天然、绿色无公害、方便携带、储存和食用的超市商品。而同时为了更大地占领西藏的酥油市场,增加农牧民群众的现金收入,昂仁县申请注册桑桑酥油的商标,并请中央工艺美院的专业设计师设计“桑桑酥油”的商标。

  如今,“桑桑酥油”、“艾玛岗土豆”以及由优质青稞加工而成的甘醇、白细、口感好的“联嘎姆糌粑”等传统的土特产品,已经从深山沟壑中走来。

  南木林县:念好“绿色土豆”经

  “买土豆,一定要买艾玛岗土豆。”一位在日喀则市最大的菜市场买菜的居民说,“艾玛岗土豆不仅口味极佳,而且不施化肥等农药,是纯绿色食品。”

  艾玛岗是西藏“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最成功的一例,这里昔日的荒滩、荒坝,如今绿树成荫、水渠纵横交错、农田平整,极大地改善了当地藏族农民的生产条件。南木林县充分利用艾玛岗的自然条件和西藏得天独厚的光照资源,鼓励当地农民念好“土豆经”,并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

  记者在日喀则市大小菜市场看到,卖土豆的几乎所有商户都自称是艾玛岗的,都自诩自己的土豆是艾玛绿色土豆,可想艾玛土豆在市场上有着无穷的“魅力”。

  据南木林县的负责人达瓦介绍,他们在全县范围内积极提倡种植绿色土豆,去年,全县种植的绿色土豆面积达到3000亩,平均亩产3263公斤,年销量150万公斤。通过种植土豆和全县的劳务输出,南木林县去年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增幅较大,达到1090.22元,比2001年增长8.24%。

  据专家鉴定,绿色艾玛土豆含有丰富的钙、磷、维生素C、E等元素,对人体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

  “艾玛人商品广告意识的增强,也是艾玛岗土豆能够在西藏市场上立足的重要原因,”达瓦继续说:“去年8月份,在日喀则地区举行首届珠峰文化节的时候,我们南木林县打出了‘绿色食品’——艾玛土豆的大型广告招牌,从此艾玛土豆不仅成了南木林县的拳头产品,而且也成了日喀则地区的特色产品。”他说,为了进一步增加艾玛土豆的知名度,形成艾玛土豆产业化生产,南木林县已经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了艾玛绿色土豆的商标。

  随着艾玛岗土豆在市场上的立足,南木林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种植土豆作为发展特色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2001年,南木林县在稳定青稞作物产值的同时,不断增加土豆和蔬菜种植面积,缩小豌豆、小麦的种植面积,今年,土豆的种植面积扩大到近8000亩。

  为了进一步提高艾玛土豆的产值,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规模化生产结构,南木林人又积极筹备成立艾玛岗土豆加工厂。对此艾玛岗乡的农民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农民扎西说:“以前,不敢大面积的种植土豆,是因为我们这里的土豆产量特别高,这样就怕到时拿到市场上卖不出这么多的土豆,现在成立土豆加工厂,就可以把土豆全部出售给公司,我们等着收钱就行了。”

  拉孜县:“小”藏刀劈开“大”市场

  藏刀做为喜食肉类的藏民族日常生活用具,充分体现了藏民族文化的特质。精美的手工雕刻,坚韧的钢质以及传统的家庭作坊,都是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民族文化的内涵。

  随着藏族文化在新时期逐渐变成一种显学,受到国际国内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前往这片高原圣地旅游观光,具有民族文化特质的藏刀也越加受到了众多人的喜爱。这样便促使原来零星生产、只供用来食肉的藏刀,逐渐变成了市场的宠物,变成了旧时被视为下等人的手工艺人走向富裕的重要依靠。

  来自北京的游客刘文,不仅非常喜欢藏刀,而且还对各地藏刀的特性了解不少。他说:“我已经买了不少藏刀,大小不一,风格也各异。”他指着一把刀刃非常锋利的藏刀说:“这种藏刀是产自西藏谢通门县卡嘎村的,刀鞘雕龙刻凤,刀把精致玲珑,刀刃锋利无比。”他又指着另外一把刀对记者说:“这种藏刀产自西藏拉孜县。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来制刀的钢质非常好。”

  盛产藏刀的拉孜县孜龙村和谢通门县卡嘎两村,如今在西藏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而藏刀从最初零星生产的家庭作坊到如今按照市场需求规模化生产,不仅给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也给生产藏刀的农牧民增加了现金收入。

  孜龙村一位制作藏刀的人说:“旧社会的西藏,打铁的人被视为是最下等的人,喝酒都要有自己的杯子,不能象别人十几个男人在一个杯子里畅饮。可如今不同了,藏刀已经成了很好的东西,很多人还得求我们帮着给他们做刀呢!这样我们不仅有了很可观的收入,而且也没人再看不起我们了!”

  面对市场给藏刀带来的极大空间,谢通门县在1999年,由县乡镇企业局牵头,成立了卡嘎民族工艺藏刀厂,申办藏刀生产许可证,召集全村藏刀生产技术较好的人员,形成了如今的拥有员工13人,固定资产12万多元的规模。而拉孜县在2001年,共销售藏刀3340把,销售额达到了近19万元。

  全部是手工打磨、雕刻制作成的藏刀,很好地保留和继承了民族传统工艺的优秀技术。它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艺术性,赢得了国内外很多人士的青睐。但由于传统的加工技术比较落后,且不能形成规模化的生产体系,因而面对市场越加激烈的竞争,藏刀生产有待提高工艺技术,制作成精美的装饰用品。

  谢通门县的负责人普布说:“为了能使卡嘎藏刀占领区内市场,打入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发展全县的特色经济,我们将依据扩大规模、强化服务、机械处理、工艺求精、打出品牌、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路,发展卡嘎藏刀厂。”

  他说,将卡嘎藏刀厂升级为卡嘎藏刀责任联合体,采取工厂+个体户的方式,将原有的13名员工增加到25人;引进设备,购买电动砂轮机和钢板切割机、打孔机等,把原先的一部分手工制作变成机器运作,而关键的工艺加工仍由手工完成,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力争实现年产值100万元。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我们还准备增添藏刀的品种,形成系列产品。把银制和铜制藏刀打制成5CM、8CM、15CM、25CM、30CM、50CM等不同规格的产品,根据顾客的需求,雕刻不同的花卉、龙凤等图案。”普布说。

  如今,藏刀生产已经成了谢通门县和拉孜县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西藏自治区和日喀则地区今年提出的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举措。在传统精湛的手工艺术品制作方法上,采用现代技术的支撑,西藏的藏刀生产必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仲巴县:牛羊“踱步”出国门

  地处西藏西部边境的仲巴、萨嘎等县,充分利用边境线的优势,搞活与尼泊尔商人的贸易,从以前牛羊肉的出口,逐步发展到今天活畜出口,为牧民群众增加现金收入闯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仲巴县是西藏日喀则地区唯一的纯牧业县,也是全地区最大的边境县。总面积459万平方米,天然草地面积4985万亩的仲巴县,积极利用边境线长、通商口多的优势,瞄准尼泊尔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畜牧业经济。

  仲巴县县长次旺罗布对记者说:“草原畜牧业是我县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而国外市场前景好是我县大力发展外向型畜牧业经济的优势所在。只有控制存栏,加大出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增加畜产品的商品率,才能让牧民增加现金收入。”

  他说:“以前,牧民传统的观念是牲畜头数越多,就越富有,因而存在严重的惜杀、惜售现象。近两年来,通过我们加强对活畜出口的组织领导,鼓励牧民积极参与边贸交易,树立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在确保国家安全和边境局势稳定的前提下,与尼方商讨,尽量增加边贸市场开放的次数,延长开放时间,活畜出口数量逐年加大,牧民的现金收入逐年增多。”

  据介绍,2001年,全县13个乡镇通过本县境内的五个边贸市场和普兰口岸,共出口活畜103887头(只、匹)。这其中,牦牛出口数为1047头,绵羊81868只,山羊20970只。2001年,全县出口活畜纯收入达到了2000余万元。

  仲巴县一位牧民给记者算了一笔帐:出口牦牛在尼泊尔的平均价格为每头1500-1600元,成年公羊每只为220-270元,母羊为150-200元,这些价格均比国内价格高出30%以上。这样以来,一头牦牛出口至少可以比在国内出售多赚450-480元,一只公羊可多赚66-81元。

  次旺罗布告诉记者,目前,仲巴县的活畜出口贸易在全西藏名列前茅,为了适应今后更加激烈的边境贸易竞争,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一步让牧民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仲巴县将在县经贸局内设立畜牧业流通中心,成为中介服务组织,加强软环境建设,鼓励牧民、个体经营者、企事业单位和其他流通组织进入边贸市场。

  他最后说,充分利用国家对边境地区的优惠政策,加大开放搞活的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尼方市场的调研,与尼方建立民间或官方的永久性交易伙伴关系。通过调研了解尼方市场,按照市场需求,加大贸易形式、规模和数量,从单纯的牲畜出口向多元的原盐、建材、农机具、百货出口等方面发展;加大出口力度,力争用3到4年的时间,使全县边贸出口牲畜数量达到15万头只。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电子刊

主办:中国西藏杂志社  编辑出版:中国西藏杂志社

地址:中国 北京 府右街135号   邮政编码:100031

中文部:010-58336050/58336082/58335511/58335518

藏文部:010-59512450/58335517/58336006

英文部:010-58336070/58335683

版权所有 中国西藏杂志社 京ICP备17049894号

E-mail:zgxizang@163.com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本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