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

西藏的人口与教育


堆龙德庆的桑木乡小学。晋美摄 

 


西藏大学的艺术系学生在教授的指导下学习唐卡绘画。杜泽泉摄

 

日喀则二中的学生在电化教室学习英语。文群太摄

 


节日中,布达拉宫广场上欢歌的小学生。觉果摄

 

  人口文化素质状况,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程度的结果。而文化素质的高低,既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帜,又是制约或推进其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原动力。

  西藏现代学校教育的起步与发展

  西藏和平解放以后,为了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和发展现代学校教育就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从1951年创建第一所新型小学开始,到1959年,全西藏的小学已发展到462所,在校学生16300人,中学、中专3所,在校学生1732人,中小学生合计已占到全西藏人口的1.5%。进入80年代以后为了加快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积极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国家除了加大西藏教育经费的投入外,还组织内地有关省、市在中学、大学教师师资等方面进行对口援藏,这样西藏的教育事业在质和量方面都得到了新的发展。到1984年,西藏地区已有3所大学,在校学生1370人;中学、中专和小学的在校学生146182人,特别是在一些城市中还办起了幼儿园,使藏族幼儿从小就能接触到一些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在校学生(含幼儿园)合计148333人,占到全西藏人口的7.5%。

  到1990年时,仅西藏地区的现代学校(其中大学4所、中等学校78所)己有2556所,在校学生已经达到17.56万人①,占全西藏人口的8.0%。

  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时,西藏的现代学校教育又取得了新的进展,2001年的在校学生数提高到40.11万人②,占西藏人口的比例上升为15.81%。

  在半个世纪中,西藏从和平解放前夕的以寺院教育为主转变为和平解放后的现代学校教育,并且建立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在校学生数和占西藏人口的比例逐年升高,从和平解放前夕的3000名学生发展为2001年的40.11万人,增长了124.34倍,在校学生占西藏人口的比例由0.26%升高到15.81%,提高了15.55个百分点,堪称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

  西藏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由于20世纪50一70年代缺乏量化资料,本文只能从1982年作为起始点。但1982年以来西藏人口的受教育水平虽有提高但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见表一)

  表一  1982-2000年西藏各民族人口受教育水平的

 

  资料来源:根据全国和西藏1982年、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编制。

  第一,表内数字显示的突出特点是:西藏每百人所拥有的各级学校教育程度比例,2000年比1982年几乎都呈现出成倍的提高,其中以高中和大学程度比例提高的幅度更大,即分别提高了1.92倍和2.07倍。

  藏族和门巴族、珞巴族的提高幅度,基本上都与全藏态势相似。

  当然,西藏及藏、门巴、珞巴各民族的提高程度与所达到的水平,与全国相比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第二,每百人中的有知识人口比例有相当地提高。西藏提高了21.05个百分点;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分别提高了19.64、26.31和27.04个百分点;汉族仅提高了8.67个百分点,回族相反降低了7.37个百分点。不过若与全国(提高22.88个百分点)相比则互有上下。

  有知识人口比例状况,是衡量各民族教育程度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到2000年时,西藏仅达到42.62%,比全国的83.39%和在西藏的汉族(92.77%)还低了许多;西藏的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则比全西藏更低。因而,提高西藏世居民族的受教育程度的任务不仅十分艰巨和紧迫,而且离西藏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第三,受教育水平有明显的提高。2000年比1982年全西藏提高了1.51倍,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分别提高了1.38倍、1.84年和1.84倍。可是,这一时期的全国却提高了2.36倍,其差距仍在拉大。

  2000年的受教育水平,西藏仅相当于全国的43.28%,西藏的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又仅相当于西藏平均水平的86.14%、80.86%和87.79%。进一步发展西藏教育和提高世居民族的受教育水平,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需要,更是推动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以及实现西藏现代化和达到小康社会的需要。

  市、镇、县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变化与差异

  城镇在西藏兴起至少有一千多年历史,但发展缓慢,以拉萨的人口规模占首位,据《西藏史地大纲》记载,民国中期“除住民二万外,有各大城市僧侣共四五万人,以藏人最多,汉人在清季有二千,今则寥之矣;蒙人约一千,尼泊尔人约八百,不丹人约五十。经商者,汉人常有二三千人,此外还有新疆、蒙古、西伯利亚、印度等地商人。”③1959年末的拉萨市人口约为5.00万人。到1982年的拉萨市为西藏仅有的城市,其城关区发展到10.48万人④此后又增设了日喀则市1990年西藏城市人口达到21.92万人,集镇18.13万人,分别占西藏人口的9.98%和8.26%,城镇化进度缓慢,但市镇的人口变化素质较高,提高也较快。(见表二)

  表二、1990-2000年西藏市、镇、县受教育水平的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编制。

  注:有知识人口是指具有小学及以上各种文化程度的合计数。

  表二反映出的特点是:

  第一,不论有知识人口比例还是受教育水平,也不论是1990年或2000年,都以市、镇、县三级呈阶梯式下降的趋势,如2000年的有知识人口比例(合计):市高于镇的10个百分点,而镇又高于县的31.9个百分点;同期的受教育水平,也以分别高于1.51年初3.30年,而以县级人口文化素质最低,问题最严重,因此,成为解决和提高西藏人口文化素质重点的重点,不仅因为县级人口占了西藏人口的80.76%(2000年),而且直接关系西藏的主要产业(农牧业)的现代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二,2000年的有知识人口比例和受教育水平都比1990年有所提高。其中有知识人口比例,县和镇分别提高15个百分点,而市却提高了20个百分点;在受教育水平方面,县和镇只分别提高1.01年和1.34年,而市却提高了2.36年。这不仅仅因为市、镇地区的人口集中有利于发展学校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市、镇人口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树立了现代学校教育和提高人口素质的新型观念和自觉意识。

  第三,不论1990年或2000年,也不论市、镇或县的有知识人口比例和受教育水平,在人口文化素质方面都普遍表现为男高于女,如2000年的市、镇分别高于女性的1.51年和1.54年,县级则高过1.23年。农村妇女文化素质低下的问题,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第四,2000年市人口文化素质,不仅超过全西藏水平,而且受教育水平还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但是,镇特别是县人口的文化素质却显得相当的低,如何加大发展镇、县级教育,加快提高其文化素质,便成为今后20年的突出任务。

  成人文盲率的下降与挑战

  西藏在和平解放以后,特别是自治区政府成立以后,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是,不仅是极高的文盲率,而且由于人口高速增长,学龄儿童规模年年加大,义务教育实在难以承受,以致新文盲人口不断产生。但经过艰苦的努力,成人(大于或等于15岁)文盲率逐渐在下降。

  (一)西藏和市镇县文盲率的变化和问题

  西藏的成人文盲人数由1982年的87.28万人增长为1990年的98.09万人,又减少为2000年的85.06万人,也就是说2000年的文盲人口仅比1982年减少2.0万多人,而女性文盲人数相应的却增多了2.0万多人,新生文盲问题仍然相当严峻。

  三个人口普查年度的成人文盲率不断下降,2000年比1982年下降了约27个百分点,但2000年时还高达47.25%,特别是女性文盲率更高达60.47%,削弱和降低文盲率的任务还一点也不能松解。

  到2000年时西藏的成人文盲率比全国平均水平(9.08%)还高38个百分点,特别是15-49岁的青壮年和育龄妇女文盲率还分别高达40.86%(其中男为29.50%)和53.02%。这很不利于降低生育率、死亡率和对下一代的优生、优育,更不利于西藏现代化建设和小康社会跨越式发展。(见表三)

  表三  1982-2000年西藏地区成人文盲人数与文盲率的变化

 

  资料来源:1982年、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

  西藏城市文盲人数由1982年的2.16万人上升为1990年的5.97万人,这是由于1982年只有拉萨市城关区,1990年则增设了日喀则为市,因此应该说文盲规模扩大是由新市增设与新文盲产生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当然,到2000年时城市成人文盲率虽然有所降低,但仍比内地相应城市为高。

  农牧民的文盲人口,经历了升高、减少的曲折变化;文盲率却经历了低降(其中女性微升)到下降的走势,2000年比1982年下降了22.56个百分点,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下降24.01个和20.35个百分点。

  2000年的农牧民文盲人口占了全西藏文盲数的89.31%,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占90.44%和88.66%。因此,西藏应把解决农村人口文盲和深化义务教育的重点放在农村,这是直接关系到降低生育率和死亡率,提高人口文化和健康素质的基础性工程,也是进一步使农牧区脱贫致富,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基本保证。

  西藏各地区人口文盲率的变化 限于资料只能用近10年成人文盲率的变化来进行分析。

  1990-2000年西藏各地区的成人文盲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降幅水平高于全西藏水平(22个百分点)的已有日喀则、山南、林芝和拉萨4个地区,分别下降了26.07个、25个、25.24个和24.07个百分点,而降幅较小的则有阿里和昌都两个地区,仅分别下降13.88个和14.33个百分点。

  1990-2000年期间,女性文盲率降幅最大的为拉萨市、林芝地区和山南地区,分别下降了28.84个、28.80个和27.14个百分点;降幅较小的为阿里地区和昌都地区,仅分别下降了13.88个和14.33个百分点。如何提高这些地区的下降率,是今后时期应抓的主要问题之一。

  到2000年时,各地区的成人文盲率高低不等,最高的为昌都、那曲和阿里3个地区,都在55-65%之间,相对较低的有拉萨和林芝地区,还分别为26.20%和35.14%。

  女性文盲高于或大大高于男性。女性最高的是昌都地区,其次为日喀则和那曲地区;相对较低的为拉萨和林芝地区,但其水平也还相当可观。

  影响人口素质更快提高的主要因素

  西藏与内地不同,因而影响人口文化素质更快提高的因素,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主要有:

  (一)经济较落后,基础教育差。 和平解放以后,特别是1978年以后,西藏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民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73亿元⑤增长到2000年的117.46亿元,相应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由188.52元提高到4483元⑥,但它却是5个自治区的最低值。经济落后,增加了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难度,这直接影响到大幅度地改善办学条件、教育基础设施、教育设备和手段等;间接地影响到师资力量的配备和师资素质水平的提高。

  (二)自然环境差、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等因素,成为办学难度大的客观限制因素。因为西藏的教育战线长、服务半径大、学校规模小,有的地方的学生要步行几十公里的山路才能上学,牧区的家庭和学生流动性大,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等。因此,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都受到很大影响。

  (三)传统经济占优势,现有教育结构不尽合理。以农牧业为主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仍占统治地位,生产力水平低、市场经济意识很淡薄。再加上教育结构的不合理,使人们很难意识到书本知识对提高生产力增加经济收入、治穷致富的意义和作用。因而,父母对于送孩子上学,特别是女孩子上学的兴趣很难得到提高,这不能不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文盲人口的减少。

  (四)人口快速增长。西藏人口由1951年的105万人增加到2001年末的253.70万人⑦(户籍统计),50年间净增148.7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97万人,这就是说每年要为这批新儿童群增加教学班次,这给本来教育基础就差、办学条件困难、办学经费不足等现状,增添了难以承受的更大难度和压力,以致造成有些学龄儿童,不可能得到上学的机会。

  结论

  西藏和平解放后,立即着手填补了现代学校教育的空白,并逐步建立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在校学生由1951年和平解放前夕的3000人左右增长到2001年的40.11万人,增长了124.34倍;相应的在校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也由0.26%上升为15.81%。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为提高西藏人口素质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在受教育水平方面,全西藏从1951年的几乎为零的低起步,上升为1982年的1.52年,再上升到2000年的3.03年,虽然比全国2000年的平均水平(7.00年)还有不小的差距,但相信经过努力会逐渐缩小差距,并能赶上来,这是西藏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西藏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世居民族的受教育水平,到2000年,虽然发展还不平衡,但彼此间的差距甚微,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力争在短期内赶上和达到全西藏水平。市、镇、县人口的受教育水平都有所提高,但一直表现为阶梯式发展,即市高于镇、镇又高于县(农牧区)。而市、镇的受教育水平,已高于全西藏的平均水平,但县却还大大低于全西藏水平。今后如何加快提高其水平,已成为提高西藏人口文化素质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

  各地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仍然很不平衡,不论1982年还是2000年的拉萨市、山南和林芝地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都己超过全西藏水平;而昌都和那曲两个地区的差距还相当大。今后如何使先进地区更上一层楼,后进地区加快发展步伐,从而达到和赶上先进地区,是教育事业应该着手解决的问题。

  西藏自治区政府一直很重视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以抑制新文盲的产生与扩大,降低成人文盲率。和平解放以来,在这方面己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即由旧西藏的90%以上的文盲率降为1982年的73.88%,再降为1990年的69.34%和2000年的47.25%当然与全国水平相比,其差距还相当大。

  因此,加大实施科教兴藏、教育为本、教育优先的发展方略力度,已是新世纪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注释:① 《中国民族统计》(1949-1990),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

  ② 2002西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

  ③ 胡焕庸等:《中国人口地理》(下册),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二版),第454页。

  ④《中国人口·西藏分册》,中国财经出版社,1988年。

  ⑤ 2000西藏人口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⑥ 2001版中国民族工作年鉴。

  ⑦ 2001西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电子刊

主办:中国西藏杂志社  编辑出版:中国西藏杂志社

地址:中国 北京 府右街135号   邮政编码:100031

中文部:010-58336050/58336082/58335511/58335518

藏文部:010-59512450/58335517/58336006

英文部:010-58336070/58335683

版权所有 中国西藏杂志社 京ICP备17049894号

E-mail:zgxizang@163.com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本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