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即拉萨布达拉宫脚下的一片地方,在其城墙外西侧的广场边上,有一座端端正正、四四方方的两层院落,乍一看去没有什么特别,仔细一瞧,涂在它屋檐下的一条醒目的“喇嘛红”又似乎向人们昭示着一种特别的意义。原来,它就是在西藏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手工业机构——“堆白勒空”(勒空即单位、机构之意)的遗址,那里曾经发生过多少激动人心的故事,产生过多少名扬雪域的能工巧匠,是今天的我们不该忘却的。
关于“雪堆白"
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五世达赖喇嘛执政时期,为了解决修缮和塑造大昭寺、布达拉宫等殿堂和佛像所需的技术人员等问题,将以“惹玛岗”地方的铜匠大师傅公夏为首的一部分手工业者集中起来,成立了一个组织,命名为“堆白”,意思是“能兴建一切享受物品者”,将其厂址设在布达拉宫下的“雪”区,并给予特殊的待遇,这就是雪堆白的初始。
一位著名的建筑师曾经说过,独特的西藏建筑将建筑技术和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融为一体,从建筑外观看,鎏金铜瓦顶及屋顶上的法轮、宝幢、八宝等饰物带来了外观上金碧辉煌的效果;从内部看,雕梁画柱、满壁彩绘,以及大量雕像的相互辉映,也整体地构成了一个富丽堂皇的世界。而雪堆白正是这样一个各种工匠汇聚一起的“富丽堂皇的世界”。
从藏式建筑的实际需要出发,当时的雪堆白就是各工种俱全的“大公司”。在其编制内有27名铜匠和26名錾花工匠,他们分别是从前后藏两地殷实富户的政府差民中征调来的;12名铸工、6名泥塑工和3名画匠,他们是从山南地区涅觉热、拉加里等地属民中征来的;3名雕刻匠,是从塔布地区的殷实富户中征调的;6名钻石镶嵌工和6名铁匠,是从前后藏两地有名的工匠中征调来的;2名木匠是从拉萨石木工会中挑选的技术高超者;另外从专管达赖喇嘛临时物资收支的机构-彻德勒空辖区-羊卓白帝卡征调8名妇女充任助手,她们主要是擦拭铜器,镀银,在镀金物品上抛光,还给铜匠、镶嵌工等工种充当助手。
现在看来,雪堆白不仅是生产单位,它还有一定的管理职能。按照堆白勒空的条例规定,拉萨地区的各个寺院、贵族、商人等,谁要新制作或修缮佛像、法器、生活用具等,都要事先向堆白勒空呈送申请报告,得到批准后方可进行;堆白勒空有权征调他们所需的各类工匠差役,以前藏、后藏、康区为主:前藏、后藏和康区新建或者维修寺庙时,堆白勒空只派一名大师傅主持,其他人员则由各工种自己选派负责人,至于普通工匠如有条件,可按需要从当地工匠中征召。
由于修建布达拉宫有功,地方政府予其一定的特殊法权。在五世达赖亲赐的永久铁卷中规定,堆白勒空可设监狱,可备马鞭、手铐、连头长枷等全部刑具;其所属人员在前藏、后藏以及康区若发生杀人等事件,当地只能将犯法者逮捕送交堆白勒空审处,而无权责打或自行判决。但是,(堆白勒空)没有判处死刑的权力。
据说,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时期,整个布达拉宫及其内部的装饰体现了当时西藏的手工业者,特别是金银匠和土木匠人的工艺水平。在整个建筑过程中,不仅藏地能工巧匠济济一堂,还聘请尼泊尔的匠人和内地工匠。这种横向的交流合作,给西藏手工业注入了活力,开拓了眼界,丰富了自身。这个时期,在拉萨召开过一次全藏手工业产品展评会,当时,江孜的卡垫、山南姐德秀的围裙、郎杰秀的氆氇、墨竹工卡的陶器、拉萨的缝纫制品、昌都的唐卡、卫藏地区的金银铜铁器均被评为优质产品,而且这种认同一直保持至今。
雪堆白还是西藏地方政府的官办工厂,这里的工匠们每年要制造大量布达拉宫和西藏地方政府各大机构所需的金银铜铁工艺品——大到庙宇金顶,小到文房用具,宗教供品佛像、佛塔,世俗用具茶盖、茶托等。300多年来,他们制作的精品有布达拉宫金光灿灿的金顶,布达拉宫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罗布林卡装饰典雅的诸多宫殿,以及数不清的宗教和生活用品等。
雪堆白在工艺方面力求精致、典雅,作品布局严谨,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并在保持整体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有创新。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独特的雪堆白艺术风格,也代表了西藏近、现代传统工艺的最高水准。如今珍藏在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的不少珍贵历史文物如布达拉的鎏金强巴佛铜像就是其中之一,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正像一位工艺品收藏家所说:“用黄金美化装饰寺庙楼阁不是西藏的发明,但把这种风尚完美地继承下来,并推上历史的顶峰,在今天日益丰富和富裕的物质世界里仍放射璀璨夺目的光彩,赢得世界性喝彩的只有西藏。”
对藏族传统建筑艺术素有研究的藏族作家次多先生认为,体现雪堆白工艺近现代水平的作品应该不少,而集中体现其水平的是罗布林卡内的达丹明久颇章(宫殿)。
罗布林卡林园是历代达赖喇嘛夏宫所在地,始建于第七世达赖喇嘛时期,经过200多年的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林园内的一座座宫殿,表现了各个时期的建筑思想和审美观念,体现了各个时期的建筑艺术水准,而最年轻的宫殿——达丹明久颇章的建筑风格,恰恰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的建筑思想和审美追求,而且它可以称为是雪堆白的最集中、最独立,也是最后的建筑杰作。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雪堆白涌现出许许多多名震全藏的建筑工艺大师,被称之为“乌钦”,藏语口语中尊称他们为“钦莫啦”,意思是技艺精湛的大师傅。他们是雪域工艺美术宝冠上的明珠,在西藏文化的星空中奕奕生辉。
据不完全统计,雪堆白历史上曾出现过上百个技艺高超的“乌钦”和“乌琼”。
末代画官扎西次仁
今年42岁的次仁多吉是西藏自治区电教馆的美术老师,他是西藏地方政府末代画官柳夏乌钦·扎西次仁家的老九,也是他的亲传弟子之一。那天,他在自己略显简朴的办公室里向我们谈起了他的父亲——雪堆白著名画师扎西次仁的绘画人生。
我的父亲乌钦·扎西次仁的祖籍是西藏东南部的“艾”拉加里(曲松县)。那里曾是藏王松赞干布后裔统领的一个小王国,也是西藏绘画的故乡。五世达赖喇嘛修建布达拉宫时,从“艾”拉加里选出优秀的绘画人才参加绘制布达拉宫的壁画。工程竣工后,留下了20多名最优秀的绘画大师,专门负责西藏地方政府的绘画任务,并成立了专业画师行会,藏语叫“拉日巴吉度”,意思是神佛绘制者苦乐与共社团。它的公房设在大昭寺西侧叫做“苏琼瓦”的小房子里。西藏地方政府任命一僧一俗两个低级官员管理行会,称作“勒参巴”或“仲多”,并且从技艺高超的画师中选拔两三位乌钦,负责设计和监工,画师行会还有若干称为“乌琼”的执事,是乌钦的助手。这就是画师行会的起源,也就是说,我父亲的祖先从此成为圣城拉萨永久的居民,繁衍出一代又一代的绘画高手,一直到我们兄弟这一辈。
实际上,扎西次仁的父亲勒参巴次旦平措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著名画家,为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宫廷画师,非常有才华,可惜英年早逝。好在扎西次仁的哥哥仲多班觉杰布也是一位著名画家,9岁起从其父学习绘画技术与理论,21岁时加入雪堆白,参与绘制各种大型壁画、唐卡工程,成为该组织内年轻画家中的佼佼者,尤其以绘制佛像的速度和准确见长。画面起草不超过第二遍就能把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跃然布上,在某些大的工程上承担起代理乌钦的职责。在热振摄政王时期,地方政府曾派班觉杰布主持重修热振寺壁画,承担整个绘制的设计、监工等任务。不久,又派他负责维修桑耶寺壁画,寺内外三层建筑内的壁画绘制、木件彩绘均由他负责,其中最重要部分的草图设计和白描图针眼稿也由他亲自设计绘制。由于班觉杰布在设计和绘制桑耶寺壁画等方面成绩突出,地方政府授予他仲多的职务。
班觉杰布的弟弟柳夏乌钦·扎西次仁,1922年生于拉萨,由于父亲去世较早,便从其哥哥班觉杰布学习文化与绘画技艺,8岁学画,18岁时成为雪堆白的专职画师,跟随画师行会的师傅们一起参与绘制壁画、唐卡等工程。在班觉杰布主持维修热振寺壁画时,扎西次仁参与其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回忆起在雪堆白的学艺经历,他曾说,雪堆白不仅是个工厂,更是一个学做人的大学校。那时,雪堆白每年夏季都要举办一次盛大的夏宴。参与其中的包括工匠、徒工、评活喇嘛等100多人。游园会联欢时,工匠的领头和民众有的唱歌跳舞,有的打牌掷骰子,一位评活喇嘛讲善恶有报的故事、佛祖释迦牟尼的本生传,依照挂起的“仲唐”(有故事情节的唐卡),每天说两三个故事,使年轻的工匠们树立现在我们讲的诚信意识,使之在塑造绘制佛像等三福田和制造法器时,能聚精会神、诚心诚意,不做偷工减料、贪污盗窃之事,起到劝诚守信的作用。
1956年,扎西次仁参加了拉萨罗布林卡达丹明久颇章大型壁画的绘制、设计工作,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当上了乌钦,幸运地成为西藏地方政府的末代画官。如今,达丹明久颇章这些精美绝伦的壁画、装饰画仍然保存完好,并深受国内外专家和参观者的赞赏。这些壁画是那样的洒脱自然、生气勃勃,又是那样强烈地透出艺术家的才华,站到壁画前都会被深深地吸引,感受到一种美的洗礼。
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和保护。1980年,国家投巨资成立了西藏古艺建筑美术公司,扎西次仁被聘为公司的首席画师,重新操起了心爱的画笔。
从此,他参加了一项又一项重大的古建维修工程,足迹遍布高原各地,留下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他的代表作品《四臂护法》、《度母》等收录在《当代西藏美术作品集》中;与台湾阁林图书公司合作出版了《如何绘唐卡》一书;当选为西藏美术家协会理事、拉萨市政协委员;为西藏大学艺术系美术班讲授西藏绘画及理论课程,培养有才华的年轻一代,甚至在业余时间带徒授艺,鼓动自己的孩子们参与古建公司的绘画工作。可以说,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西藏的传统绘画事业。
今天的古建美术公司
去年岁末,拉萨市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金银铜匠组组长普布次仁接到一纸精美的聘书,西藏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聘请他为该维修工程技术咨询专家。
这是一个莫大的荣誉,也是对他长期从事古建保护维修工作的一种肯定和信任。
普布次仁说,当接到这个聘书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对我恩重如山,给予我安身立命之本的师傅——著名铜匠钦莫普布啦。普布师傅干金银雕刻手艺一辈子,参加过罗布林卡达丹明久颇章工程,在行业中有很高的威望。他为人非常谦逊和蔼,但在工作时,对我们的要求却非常严格。我跟师傅主要学习金属雕刻工艺,很快他就教会我“江木擦”、“布尔擦”、“锥擦”等几种主要的传统雕刻手法,有了这门手艺,我们走到哪里心里都有底了。
1980年,18岁的普布次仁和师兄弟们一起加入刚刚成立的城关区古建美术公司,短短的几年间,他跟随师傅上阿里,下山南,参加了许许多多的古建维修工程。当时的古建公司领导很有远见地聘请了很多原属于雪堆白的老工匠。他们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在公司挑起了大梁,带好了徒弟,起到承上启下、言传身教的特殊作用。
普布次仁说,对于古建公司来说那是一段非常难忘的日子,全西藏的能工巧匠好像全都集中在我们公司,人们说我们是西藏的第二家雪堆白。的确,那时候我们公司钦莫级的铜匠组有次仁平措、次丹顿珠、次仁顿珠;绘画组有扎西次仁、强巴格桑、多布杰、赤列曲培;木匠组有桑旺久、德庆等,他们原本就是我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雪堆白能工巧匠。记得我们参加桑耶寺维修工程时,就有七八个年迈的钦莫上台领奖,身上挂满了洁白的哈达,整个工地上响起发自内心的欢呼声,那是多么壮观的场面。他们中的钦莫次丹顿珠就是我们铜匠弟兄们的师傅,如今钦莫们都已经仙逝,但他们把自己宝贵的知识和才华传授给了年轻一代。这些钦莫们在世时,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给予他们崇高的荣誉,有的是政协委员,有的被授予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为了工程方面的事情,这几年,普布次仁和他的师兄弟们不仅走遍了西藏,还到过甘肃的夏河、兰州、卓尼,青海的玉树、西宁、同仁、囊谦,四川的红原、阿坝、甘孜和云南的昆明等地。去云南是为了参加在昆明举行的世博会,为西藏展区“格桑园”修造主体建筑。在那次世博会上他们的作品获得多项奖,其中包括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亲笔签名的“室外庭园单项创作——藏式主体建筑”奖。
他们在成长,他们所在的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拉萨市城关区民族手工业骨干企业之一,是西藏独一无二的有国家二级资质的古建筑维修施工企业。
公司现拥有三个土建分队,一个金银铜匠分队,两个美工组,一个木材加工厂,有管理人员及员工760名,新老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65%,总资产1200万元,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
最近这两年,古艺建筑美术公司主要参加了西藏三大文物维修工程的建设项目,他们与江苏省苏州市香山古建集团强强联合,共同成立的联营体活跃在“三大工程”的施工现场。
根据工程技术负责人提供的公开资料,他们承担的布达拉宫维修工程子项目有七八种之多,而且都是“高难度、高技术等级”的。
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强巴格桑说:“在布达拉宫维修中,(以联营体为主的)工程人员坚持以原材料、原工艺、原型制实施维修的技术手段,特别是在砌筑边玛墙和块石加片石的藏式传统砌墙法,在打制传统阿嘎土,绘制室内外彩画装饰和外墙‘手抓纹’抹面等方面,也主要采用了传统技术和工艺。”作为布达拉宫的老管家,他对工程进度的满意溢于言表。
一位正在西藏调研的古建维修专家认为,布达拉宫维修工程是按照国家文物局“不改变原材料,不改变结构,不改变工艺”的要求严格施工的。他说西藏有这么一支经过长期锻练成长起来的古建维修队伍,我们应该感到放心了。甚至可以说,在古建筑维修领域的某些方面,西藏是走在全国前面的,值得同行们学习和借鉴。(本文图片由索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