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岁的阿妈白马卓嘎看着自己在大棚里种植的丝瓜喜笑颜开。西藏堆龙德庆县乃琼镇为在当地农民中推广蔬菜大棚种植技术,选择11户农户做试点,种植温室蔬菜和花卉,每户每栋温室的年收入达4000元
您见过蚕豆吗?您吃过蚕豆吗?觉得味道如何?蚕豆,一年生草本,原产里海南部至非洲北部,公元一世纪时始由欧洲传入我国,现我国南方各地广为栽培。在西藏,人们把称“蚕豆”叫做“甲散”,表示其种源来自内地;蕃茄,因其颜色是红的,又来自西方,在内地叫蕃柿、西红柿。在西藏,人们则直呼其英文名字“Tomato”,表明西藏的蕃茄是从印度引进的,当初是作为观赏植物在庭院里小规模栽培,许久以后才有人敢吃;近代西藏贵族车仁?晋美思想新潮,他本人是摄影家和有名的园艺师,他和另一位贵族擦绒将印度产的小红萝卜(藏语叫“钦则萝卜”)、白土豆、青椒的种子带进拉萨推广种植,这是距今60年前的事情;西藏农村喜欢种植味美的香葱,甘甜适口。将香葱捣碎拌于生辣椒面水中,吃糌粑蘸在上边别有风味。每年初春除农民自己食用外,将多余部分捆成小把,拿到市场上出售。西藏种植洋葱时间较短,1953年七一农场开始试种“西北洋葱”和“苏联喀巴洋葱”,后来又引进其它品种。近来拉萨郊区菜农也开始种植,由于葱头外层有膜质鳞片,能阻碍水分和空气出入,较耐贮藏和运输,拉萨地区一般可保存到5月左右。
是的,任何生物物种,总是先形成于某一特定地区,随后通过迁移或引入,逐渐适应迁移地或引入地的自然生存环境,并逐渐扩大其生存范围,这一过程即被称为外来物种的引进(或引种)。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栖息地类型繁多,生态系统多样,大多数外来物种都很容易在我国找到适宜的生长繁殖地,通过文化交流,与外部民族的接触,战争或政治因素,对外贸易等渠道,使得我国成为历史上(自然入侵、无意引进或有意引进)外来物种较多的国家之一。
一般认为,藏族人民的主食——青稞是青藏高原的原始作物,许多学者延用栽培大麦起源地理中心说,认为青藏高原是栽培六棱大麦的发源地,众多的考古发现证明我国有悠久的青稞栽培历史。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在甘肃东灰山遗址(该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原始村落)发现了小麦、大麦等作物的炭化颗粒,经用碳14进行测定,该遗址被确认为距今5000±159年,炭化的大麦籽粒与现在栽培的青稞大麦形状相似,这是我国青稞起源方面迄今最早的考古证据。
西藏的冬小麦是从内地引进的,优质品种亩产可高达1000公斤。
而在西藏本土距今3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卡若、昌果、曲贡等遗址也有古青稞碳化颗料出土。卡若遗址还出土一批动物骨骼,其中包括属于猎获品种的鼠兔、獐、马鹿、狍、牛、藏原羊、鬛羚以及饲养品种猪等。
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有些物种从西藏高原逐渐消失、踪影全无,却也有一些新的物种被引进入这片陌生的土地并生根发芽。对青藏高原的农业发展历史,唐人王建诗《凉州行》乐府曾说:“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从王建诗看,这些地区从“每岁盛夏,畜牧青海”的单纯游牧区一变而形成许多农业区,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当时吐蕃境内多风少雨,多霆、电、雹、积雪,气温较低,自然灾害频仍。这种情况也不利于蔬菜、果树等园艺种植业的发展。但是,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并不气馁,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与自然相处、学习的同时,逐渐获取了利用自然、开发自然的智慧,并率先在雅鲁藏布江两岸的河谷台地开垦荒地、种植粮食,走出栽培作物的第一步。
有唐以来,随着汉藏文化交流日增,汉地的一些农牧业生产知识和技术传播到吐蕃,藏族人民吸收、借鉴汉地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使吐蕃的农业生产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同时,他们学习、借鉴尼泊尔、印度、波斯、拉达克等地区、民族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使得吐蕃农业生产有了空前的进步。文成公主还将汉地芜菁(圆根)种子带进吐蕃,教人引种,可以说,这一不起眼的块根植物是见之于文字的西藏最早的外来作物之一。
在“圆根”之后,才有了“萝卜”、“白菜”、“甲色梅朵”等陆续引入的果蔬和花草植物,丰富了藏人的餐桌和眼界。
据记载,西藏和平解放前,拉萨仅有一处叫“萝卜测兴”的菜园,种植面积约70亩,还有一些零星的菜地,生产萝卜、葱、莲花白、白菜等几种蔬菜,广大乡村则只种植少量的萝卜和粮菜兼用的马铃薯,一般藏族群众没有吃菜的习惯,“萝卜”、“芹菜”、“白菜”、“窝笋”、“葱”等都是汉、藏共用的名字,这些东西都来自内地和周边的国家和地区。
生长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大型果实,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蔬菜。
作物的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西藏独特的气候特点是气候类型复杂,垂直变化悬殊;太阳辐射强、紫外线丰富;年均气温低,特别是暖季气温不高,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地温和叶温相对较高等,对高原作物有显著的影响,使得作物种类比较齐全,喜凉作物单产高、个体大、品质优等特点。而且西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种植界线,海拔4700米的地方能种蔬菜,这在我国其他地方和世界上都是罕见的,为外来物种的引进创造了条件。
譬如,提起“水果之乡”,人们可能会联想到许许多多的地方,但也许不会想到西藏,这平均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也能享有“水果之乡”的美誉。然而这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还不仅如此,西藏的果品种类之丰、产量之高、质量之好,足以使人瞠目。
您相信吗?西藏苹果的栽培之始,据已知的记载当推1910年的亚东驿站苹果园,后又引入拉萨、朗县等地,种植在庄园、庭院之中。1956年陈毅副总理在拉萨亲手种植了一棵苹果——红元帅苗后,才引进大量品种开始试种。直至1962年以后,大面积的经济栽培逐渐起来。当时全区苹果树近四十万株,近五十个品种,年产可达一千万斤左右。其中的元帅系苹果,包括红星、元帅、红冠等品种,于1956年引入拉萨栽培,现分布于波密、昌都、朗县、乃东等地,其果面浓红色(红冠)或在浓红色底上有紫红色条状晕者(红星);或底色绿而具有红色或紫红色条状晕者(元帅),果肉淡黄稍带绿色,肉质细、脆嫩、多汁,含糖量15—17%,果重300—400克,最重可达515克,果皮厚而韧,较耐贮藏。其他还有金冠苹果,该品种原产美国,1956年由北京引进西藏,最早栽培在拉萨,现已分布于昌都、察隅、波密、加查等地,该品种果皮薄,肉脆,肉质细嫩、多汁,香甜可口,品质极上,含糖量高达18.5%,在西南地区苹果品评会议上曾获第一名。以及祝光苹果,1956年引进西藏栽培于拉萨,现已分布于易贡、朗县、日喀则、昌都等地,是品质较好的早中熟品种。另有华农一号苹果、红玉苹果、甜香蕉苹果、黄太平苹果等众多品种,也都因具有各种特色而深受群众欢迎。
西藏当地的特产--白土豆 索穷/摄
西藏原产的梨有近十个种,常见的有褐梨、麻梨、川梨、白梨、滇梨、木梨等。引进西藏栽培的有杏叶梨、洋梨等。优良品种的大面积集约栽培始于1956年,开始在拉萨试栽,结果后则进一步引进苗木,现在察隅、波密、易贡、林芝、米林、加查、朗县、乃东等地的果园均有一定数量的梨树。其优良品种乌梨,属川梨的栽培品种,现在的主产地是八宿、左贡、贡觉等藏东的一些县份;杏叶梨,原产我国西北各省,约在1700年前后引入西藏,多栽培于庄园、庭院,单果重达120—180克;苹果梨,原产朝鲜,是楸子梨与沙梨自然杂交的后代,因果形和成熟后的色泽酷似苹果,故称苹果梨。1964年引入拉萨,后推广到林芝、米林、易贡、波密、加查等地。苹果梨果大、皮薄、质脆、味甜、肉细嫩、汁液多,石细胞极少,嚼之无渣,品质极佳;金川雪梨,原产四川金川县,1965年引入苗木,栽植在林芝、易贡一带果园;巴梨,巴梨是洋梨的优良栽培品种,1956年引入西藏,果肉白色,肉质细脆,汁液较多,味甜,石细胞少,食之别有情趣。
而西藏的澜沧江、怒江岸边则是桃树的世界。西藏的桃绝大多数都是野生的光核桃(也叫西藏桃)。从海拔1700米到4200米的各地农区均有分布,既有成片的野生桃林,又有在村前屋后人工培植的优良单株。还有一些引进的品种,如上海水蜜桃,1956年引入栽培,拉萨、林芝等均有种植;早熟桃,1972年引入拉萨栽培;北京一号桃,1972年引入拉萨栽培。西藏引进的品种还有麦香桃、晚黄金桃等,其特点各异,味道有别,不一一列举。
此外,西藏还有葡萄的野生种和栽培种。野生种中比较普遍的是绒毛葡萄和桦叶葡萄,主要产在察隅、波密、樟木、吉隆等地。栽培葡萄主要有两个品种,既紫葡萄和白葡萄,较集中在东部三江流域的左贡、芒康、贡觉等地海拔2800—3400米的村庄,米林、朗县的沿江一带也有零星种植。1965年先后曾引入不少品种进行露地试栽,只有东北“贝特”葡萄能够适应,所以尚未推广。事实上,三江流域的葡萄栽培至少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推测,可能是由四川西部引进的。左贡县下林卡区然巴村有一株葡萄,主蔓长50余米,离地30厘米处蔓周长达1.68米,树龄约150年。
在三江流域,两岸在海拔2900米以下的沟谷、山坡、村庄,既有人工培植的石榴,也有成片的野生石榴林。据记载,石榴原产中亚,二千年前引入我国栽培。而西藏的石榴分布如此广泛,究竟是传入还是当地原产的,确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西藏自治区农科所青稞育种专家强小林先生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西藏原有的经济作物主要是青稞、小麦、玉米、水稻、油菜、豌豆、甜菜、马铃薯、蚕豆等。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因素,粮食作物不容易引进,而蔬菜和果品,作为粮食的调剂品,引进的多,成功的也多。我个人认为,引进外来的物种的原则应该是生活需要、气候适应、优势明显、不破坏生态。
在西藏,西红柿的名字和英文发音一样,就叫“Tomato” 索穷/摄
他说,粮食作物不容易引进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是南美藜,这个作物在南美当地也是一种落后的作物,种得少,效益差,单产只有300斤左右,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也没有吹嘘的那么厉害,它虽然适应西藏气候,但不是生活所需,也没有优势可言,因此试种失败是必然的事情,其结果是劳民伤财,应在今后的工作中引以为戒。
除了这些经济作物,西藏和平解放后,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随着城市绿化工作的大量需求,西藏引进了许多花灌木、乔木和常绿树种。将红叶李、红花槐、雪松、龙爪槐、珍珠梅、大叶榆、刺槐、洒金柏、万年球、千头柏球、黄刺玫、榆叶梅、塔柏、铁梗海棠、连翘、金叶女贞、红叶小檗、草花、红三叶、美国兰草等新品种引入拉萨,2006年还引进了西安麦冬等新品种,这些耐阴、耐寒、耐旱的新物种与西藏原有的“霍珍”(绣球花)、“洋菊梅朵”(洋菊花)、“达斯梅朵”(百合花)、“甲色梅朵”(西蕃莲花)、波斯菊“张大人花”、月季、吊金钟、“帮锦梅朵”、“格桑梅朵”等,使拉萨古城花团锦簇、生意盎然,给人民的精神带来满足。
苹果也是20世纪初引进的,现在西藏林芝一带堪称“水果之乡”,苹果质量之好,产量之高,令人难以相信。图为西藏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珞巴族姑娘亚热正在收获自己种植的苹果。
纵观古今中外,毋庸置疑,正确的引种会增加引种地区生物的多样性,也会极大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翻阅史料发现,我们国家早在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返回后,历史便揭开了引进外来物种的一页,苜蓿、葡萄、蚕豆、胡萝卜、豌豆、石榴、核桃等物种便开始源源不断地沿着丝蚕之路被引进到中原地区,而玉米、花生、辣椒、甘薯、马铃薯、芒果、槟榔、无花果、番木瓜、夹竹桃、油棕、桉树等物种也非我国原产,也是历经好几百年陆续被引入我国的重要物种,丰富了当地的物种。
相反,不适当的引种则会使得缺乏自然天敌的外来物种迅速繁殖,并抢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种的减少和灭绝,严重危及一国的生态平衡,像入侵我国的“凤眼莲”、“松材线虫”、“大米草”等,其范畴小于“外来物种”;而“外来物种入侵”也不同于“外来物种引进”,它特指的是入侵种经自然或人为的途径,从原生地传播到入侵地,并损害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甚至危及人类健康,从而造成经济损失及生态的灾难。
美丽的“猫脸花”这种花卉也是近些年才看见的 索穷/摄
被喻为“紫色恶魔”的凤眼莲(即中国人俗称的“小葫芦”)在全世界水域的肆虐繁殖即是外来物种入侵最典型的一个例子。还有澳大利亚的“免灾”,地中海的“毒藻”,美国五大湖的“斑马贻贝”,夏威夷的“蛙声”以及入侵我国的“紫茎泽兰”、“大米草”、“松材线虫”等外来物种入侵的事例举不胜举。由于缺少自然天敌的制约,这些外来入侵者不仅破坏食物链,威胁其他生物的生存,而且还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就西藏来说,仅珠穆朗玛自然保护区,根据初步调查,有被子植物2100种、裸子植物20种,蕨类植物222种,苔藓植物472种,地衣植物172种,真菌136种,哺乳动物53种,鸟类206种,鱼类10种,两栖动物8种,爬行动物6种,谁能说清有多少来自外界,有多少是本地的原始物种?也许,一切在自然法则的掌控中,面对伟大的自然界,在兼顾利益的同时,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尊重客观规律,才是人类最聪明的选择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