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

一家三代“德吉”的幸福情怀

文·图/德吉措姆

1978年作者与女儿、儿子。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 周年。在庆祝辉煌六十载幸福一甲子的美好日子里,拉萨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及浓郁传统特色的名城; 这座欣欣向荣、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新城; 这座慈悲为怀、充满温馨的家园,显得格外浪漫、格外迷人。我们一家三代“德吉”也无不欢欣鼓舞,全家人常常沉浸在感恩惜福,礼赞生命的盘点中。因为,我们是拉萨人,是幸福的拉萨人。

我们祖孙三代“德吉”中我是老大,名叫“德吉措姆”。在藏语里“德吉”是幸福、“措姆”是大海仙女的意思。虽然我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龙宫、不食人间烟火的大海仙女,但我很喜欢这个吉祥而又飘逸的名字。因为,这个吉祥的名字伴随我走过了整整半个多世纪,见证了我在大半个人生路上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见证了我从旧西藏走来,经过民院速成教育,如何从一个普通教师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领导干部的岗位; 见证了我所拥有的一个幸福家庭和优秀儿女们。当我打开时间的隧道,每每回顾走过的人生轨迹,细细品味一代胜过一代的幸福生活时,忍不住思绪万千,一应以本家三代“德吉”之名赞美家乡、赞美新生活的激情油然而生。

幸福的我——【德吉措姆】

记得一九六零年,拉萨刚解放的第二年,有一天我母亲兴冲冲地回家来,进门就拉着我的手说:“普姆(女儿),你现在跟你的名字一样,真的幸福了!刚才干部们动员我,送你去祖国内地读书,我知道你很想读书,所以已经答应送你去了,你一定要去啊!”我当时高兴得蹦了起来,因为上学是我最大的愿望,更何况是去内地呢。但静下心来一想,本来父亲就去世早,我这一走,谁来帮母亲照顾弟妹们?去?还是不去?我犹豫不决,母亲却以毅然决然的态度给我报了名。我走后,整整七年左右时间没有回过家,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抚养弟妹们长大成人,还送他们上学读书。虽然现在她老人家已经不在人世了,但她的子女们都已经成家立业、生活幸福、事业有成。

一九六零年八月,我在去陕西咸阳西藏公学(现在的西藏民族学院)的路上遇到了几件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说出来也许有点儿好笑,可当年对我来说一点儿也不好笑。那是我们坐汽车到西宁后,边休整边准备坐火车去学校期间的事。

发新衣服啰!来自不同地方,操着不同口音,年龄参差不齐的同学们奔走相告,兴奋不已。我们这些同学特别是农牧区来的同学,肯定从来没有穿过这么崭新的、汉式的衣服,穿在身上又干净又方便。不少同学把爬满了虱子的氆氇衣换成统一的校服后,人也显得很精神,很健康。

我们换上新校服,在一个大操场集合等老师讲话。老师来了,先让我们全体原地坐下,然后把我从队伍里叫到他跟前。让我背对大家张开双脚双臂,脑袋略向右肩倾斜站着。我莫名其妙地摆好姿势等着。老师不慌不忙地说;“同学们,我今天先教你们认一个汉字,就是这位同学站着的姿势,念“女”,就是女同学的女。你们现在还不会念没关系。只要看到这个样子的字,女同学就可以上厕所了,旁边一定是男厕所。”就这样,我学会了平生第一个汉字“女”。从此同学们每到一地找厕所再也不用找老师问了。

◎ 1966年,作者母亲与她的五个儿女在龙王潭一角。

◎ 1964年作者参加全国普通话比赛时与陕西代表团合影。

◎ 1961年作者与同学在陕西合影。

离开西宁的最后一顿晚饭,我是在一家离驻地只有几百米的理发店里与素不相识的一对汉族夫妻一块吃的。那天白天,我跟在几个大姐姐后面闲逛,走到理发店门口,一位叔叔和一位阿姨见了我,特别热情,一个摸摸我的头发,一个摸摸我的脸,俩人笑着说着很高兴的样子。我什么也没有听懂。多亏了我们当中有个大姐姐,她过去在区上当过“通司”(翻译),她告诉我说,他们俩口子很喜欢你,一定要给你洗头,然后送你回来,我们就先回去了啊。他们一转身,俩口子一块儿动手把我的长头发洗了个一干二净,然后把我原来两根长辫子梳成了一根,还扎了两节红头绳,我在镜子前照了又照,好看极了。后来文化大革命中看到《红灯记》里的铁梅梳的辫子,我就想起他们俩口子给我梳的辫子。这一生中就梳过这么一次扎了红头绳的辫子。看我这么高兴,他们俩一直笑个不停。最后还留我吃了一顿晚餐。从拉萨出发一路劳顿,还没有吃过这么香的饭菜呢。饭后,俩人各牵着我的一只手,像父母送孩子上学那样,亲亲热热把我送到了驻地。虽然我们彼此说不通一句话,全靠表情和手势沟通,但是,我们却像一家人。我当时太小不懂事,没留下任何联络方式,甚至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说成,但是,这份浓浓的民族情意,深深的慈母之心,我将永远铭记在心。祝福好人一生平安!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我们终于来到盼望已久的陕西省咸阳市。记得那天是个酷暑难耐的日子,耳朵里全是从未听见过的知了声,人们忙着吃西瓜,吃冰棍儿。先半年到校的同学们在校门口敲锣打鼓欢迎我们。

我们是西藏公学成立以来的第二批学员。那年先后和我一起入校的约有两千七百多名来自西藏各地的学员,几乎全是西藏平叛改革时的翻身农牧民子女。虽然这批学员几乎没有什么文化,但思想进步、遵纪守法、勤劳朴实。由于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来到内地读书,因此,同学之间年龄悬殊较大,大的三十多岁,小的才十几岁,但是彼此间能够平等团结、互助友爱。我当时就是班上年龄最小、最受班主任和大哥哥大姐姐们呵护的小同学。刚入校不久,我就戴上了红领巾,当上了少先队中队长,16岁便加入了共青团组织。

◎作者(前排右四)参加全国妇女第九次代表大会。

四年以后,当我们的文化基础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正赶上西藏急需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为适应形势需要,学校让我们直接转入专业学习。记得当时开设的专业有农业、林业、畜牧兽医、会计、师范、卫生、邮电等,我被分配学习师范专业。学师范、当教师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心愿,现在终于实现了,由衷的喜悦和自豪之感溢于言表,难以掩饰。

一九六七年八月,终于结束学业,毕业回到西藏,我从容地走上了教师的工作岗位,先后教过小学、教过中学。虽不敢说桃李满天下,但也教过不少学生。我喜欢教书,因为教人的过程,其实也是自身学习提高的过程。我喜欢学生,跟他们在一起,感觉年经,感觉快乐。可惜没过几年,学校让我从事中学和大学的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后来调区党委宣传部当教育处长。(当时宣传部设立了教育处,后撤消。)所以,近二十年的教育生涯,使我终生受益,收获颇丰。简单地说,一是这么多年一直跟随老师、教授、专家(他们多为老西藏)工作,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好思想、好传统、好作风。二是学校的学习风气浓厚,因此,促使我多看书、多学习,有时候还写点儿小说什么的。总之,那时候在学校工作,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

一九八四年,我从西藏农牧学院调到区党委宣传部,一九八六年,组织上又任命我爱人洛桑顿珠同志到山南地区担任行署专员、地委副书记,真是计划不如变化快。我们一家人商量后,一致赞成我主动提出调山南工作。经组织批准,我到山南地委宣传部任部长。就这样,我们一家人高高兴兴落户到了山南。后来,女儿从泽当东辉中学考上了西藏大学,儿子也在地区考进公安。一九九零年我先于爱人调回拉萨工作,安排我担任区党委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这个岗位让我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经受了锻炼,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后来担任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党组书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零零一年九月自治区第六次党代会召开了,新一届区党委领导班子选举产生了,我也当选为区党委常委,进了领导班子。我深感荣誉和责任同在,信任和期望同在,惟有努力工作,克己奉公,才对得起组织的培养教育。人贵有自知之明,所以我总爱对人说,到区党委工作,这是国家的民族政策,妇女政策的光辉照到了我身上,我一定不辜负妇女姐妹的期望。五年后党委换届,我被安排到了自治区政协工作,直到二零一一年元月退休。

在我成长进步的道路上,除了组织的培养教育和同事的帮助支持外,还有一个人对我起了潜移默化,影响一生的重要作用。他就是我的爱人洛桑顿珠同志。我前面说过,他在山南当了六年专员以后,调拉萨市当市长,担任过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他参加工作时间比我早,走上领导岗位的时间也比我早,所以阅历比我深厚,经验比我丰富。他办事稳重,思路清晰,敢做敢为。这和他小时候吃过许多苦,长大后也经历过不少磨难有关。但他总能以博大的胸怀把困难和挫折视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动力,练就了自己一身的正气、胆略和忠诚。经过四十年的风风雨雨,我们朝夕相处,相濡以沫,今天,我想送给他一句话:和纯粹的人在一起,可以幸福一生。

现在对我来说,拥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很优秀、儿女很孝敬,家族中的兄弟姐妹们和睦相处,为社会贡献着力量,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更幸福的呢?此时此刻,作为长辈、作为母亲,我想对年轻的朋友们和我的孩子们说,你们是多么幸福、多么快乐的一代呀!请好好珍惜吧!好好创造未来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吧!

◎ 1995年作者在北京世界妇女大会上作主旨发言。

◎作者一家人在山南工作期间。

幸福的女儿——德吉桑姆

德吉桑姆这个名字,是我们夫妻俩冥思苦想给孩子取的名。这事要搁在解放前,那一定是做父母的捧着哈达和礼金,请求老爷或活佛赐名。如今时代不同了,人人平等了,自己能心安理得地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字,感觉真是开心自在。

藏族人一听德吉桑姆这个名字,第一感觉一定是,该女子既漂亮又善良。没错,我们女儿是名副其实的。首先,“德吉”二字充分体现了幸福时代的呼唤,正如我母亲当年抱着她刚出生的孙女说:“如今生活这么幸福,不叫‘德吉’还叫什么呢?”。其次,我这个当妈的名字也是“德吉”开头,幸福生活应该代代延续,祝福永远。“桑姆”二字,是从我们夫妻二人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组成的。一是体现我们婚姻生活的幸福结晶,二是组成“桑姆”这个词的内容很美妙。翻成汉语是“淑女”之意,用通俗的话说是温和善良之女。

德吉桑姆从小长得聪明可爱,一张小圆脸总带着逗人的微笑,时不时说出一些稚嫩无邪让人发笑的经典语句,给我们带来快乐和笑声。我举两个小例子分享一下,有一次她从幼儿园回家,先是满脸堆笑地说:“爸爸、妈妈,那些好人叫我小胖子哟!”停一下脸一沉又说:“那些坏人叫我胡司令!哼!”她说的胡司令是样板戏《沙家浜》里的伪军官胡传奎。当时屋里的人听她这么一说,全都大笑起来,她自己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另外一次是,当年单位要求每人打猪草,按规定时间和数量上缴。有一天中午,她爸爸(当时主持单位工作很忙)在家午休,我乘午休时间带着女儿打猪草去了。当我们打完猪草回家的路上,天突然黑下来,并下起了雨。我急忙搁下背上的竹筐,脱下衣服盖在女儿的头上,然后背上筐子,牵着她的小手一步一步往家赶。走着走着她停下脚步看着我淋湿的脸,垫起脚跟,擦擦我脸上的雨水说:“妈妈,爸爸为什么像地主一样在家里睡觉?我们俩好像穷人哦!”我当时听了想哭又想笑,心情很激动,感觉到她是个心地善良、单纯可爱的好孩子。

德吉桑姆的童年生活,跟我的童年相比,当然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她是幸福的。可是跟现在的孩子相比,还是差远了。那时候,孩子的学习用品简单、花样少、玩具也少,漂亮点儿的童装更买不到。电子产品之类的基本上见不到,连看电视都是件稀罕的事。当时我们单位大礼堂的舞台上,一边一台电视机,大人小孩都挤在一起看《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录像片。前不久,当我为当年亏欠儿女太多而屡发感慨时,已为人母的女儿说:“妈妈,你们真的没有亏欠我们什么。如果说有些缺憾,也不是你们造成的。真的,我反倒觉得那时候我们的生活比现在的孩子轻松、愉快。比如放学回家后,做完作业还有时间出去玩耍、唱歌跳舞、捉迷藏、搬娃娃家,还学电影里的英雄去牺牲,有的学叛徒被枪毙。很有意思,很开心的。”女儿说得也对,那时候的孩子,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是,他们确实开心、健康、充满情趣。她自己就是这样,业余时间喜欢读书学习。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能够阅读中外名著了。不仅能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还能现编现讲故事,她弟弟和小朋友们经常凑在一起听姐姐讲故事,听得入迷。德吉桑姆就是在这样简单的童年生活中上完了幼儿园和小学、当她中学毕业后,顺利考上了大学本科。毕业后她成了我们家族中第一个接受完整、系统现代教育的大学生,给家族带来了荣耀,也给自己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这一点正是我最羡慕孩子的地方,她们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在拉萨,德吉桑姆已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爱心人士了。曾经一段较长的时间,她从事的本职工作就是慈善事业。一方面出门游说、广交朋友,多方面筹集资金救助困难群体,办好希望小学等。另一方面,她身边团结了一大批爱心人士,他们都是召之即来,来之就能伸出援助之手的好心人。包括区内外演艺界、企业界、党政机关、社会各族各界爱心人士。除了依靠社会力量的支持,她还会经常带头献爱心,并积极发动父母及家庭成员、亲朋好友投入到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中。

德吉桑姆虽然年轻,但思想成熟、作风扎实、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创新。她穿戴打扮时尚又得体。她的超前意识、保健意识、消费观念和对电子网络的熟悉运用等等。对我也有许多启示和帮助,值得我学习呢。跟她这样的年轻人在一起,我们老年人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活力。如今我们家族中的小字辈们也这样称赞她:“姐姐是我们心中的偶像!”

幸福的孙女——德吉龙珍

◎ 2006年作者与孙女、孙子。

德吉龙珍是我们三代“德吉”中最小的“德吉”,今年11 岁了。她有个小名叫“宝宝”,从小叫到现在,许多人还不知道她的真名呢。有一次,我们的一个朋友说他认识宝宝,正好可以开车到学校接她,在校门口等了很久也不见人,朋友只好到教室里找老师问宝宝回家了没有。老师问哪个宝宝,朋友说就是宝宝呀。老师很无奈地说学校里宝宝很多,不说名字怎么找?朋友很尴尬。其实,德吉龙珍这个名字很好记,而且内涵深刻,很有意义。德吉龙珍的“德吉”二字已在前面说过了,不再赘述。“龙珍”二字有讲究,首先,“龙珍”在藏语中是“持宝”或“抓宝”的意思。我想,金银珠宝固然是宝,但我们追寻的宝终究应该是幸福生活,所以,要把幸福当作宝,牢牢抓住不放手。其次,宝宝是龙年出生的,从她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几乎没有多少哭闹声,有的是小天使般甜甜的微笑。医院接生的护士们抢着抱她,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谁见了她都爱不释手。她来到这个世界,给我们一家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我们好比收获了龙年的珍宝。再次,德吉龙珍是龙年的九月九日出生的,这一天正好是毛主席逝世的日子。从她牙牙学语开始,就会说“毛主席毛主席”。对毛主席有特别的感情。四岁那年,保姆带她去参观布达拉宫,走到一个经堂里她就自己跪下给佛像磕头,然后站起来举起小手喊:“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当时在场的僧人和转经的人群纷纷捂着嘴偷着乐呢。长大后她对毛主席更加崇敬。今年初,我们带她去了海南省三亚市度假,听说乐东县境内有座毛公山,它的山型极像毛主席仪态,我们全家慕名前往瞻仰。果然不假,从山下远远望去,就像毛主席安详地仰卧着,其形态、神情和仪表与晚年的毛主席一模一样。这种神奇的巧合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难以置信。这座由原名保国山改成毛公山的地方,还有许多奇妙的传说。参观回来后,德吉龙珍写了一篇观后感,写得很感人,这里我只摘选了文章结尾的两句话。她写到:我从心底里知道,不管迷信也好不迷信也罢,总之毛主席是位神人。他为人民造福,让人民安居乐业,毛爷爷您永远是人民心中的红太阳。这两句话简直不像是一个小孩子说的话,我非常吃惊,总感觉在德吉龙珍的心里,深藏着难以言表的毛主席情结。

德吉龙珍是个漂亮的小女孩,她高挑的身材、清秀的脸蛋儿、高鼻梁上挂着一对又细又黑的眉毛,像是描画的弯月亮。红红的小嘴一张一合,说话时像林中小鸟晨啼的声音,清脆悦耳。在学校,她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在家里,她是家人喜欢的好孩子。对弟弟妹妹们十分爱护和谦让。特别是对她的表弟洛桑俊美更是关心有加,处处表现出当姐姐的风度。当然,她表弟也是讨人喜欢的乖孩子,长得一表人才,学习好、尊敬老师、喜欢姐姐。

◎三代“德吉”在北京。

德吉龙珍性格开朗、能歌善舞。家里来客人,无论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她总是笑脸相迎,倒酥油茶、端糖果等。她妈妈的同学和朋友,她都认识,也成了她的朋友。亲朋好友聚会吃饭,只要她在场,无论人多人少,无论上酒店还是在家里,她都会像一只彩蝶那样闪烁在人群中,唱歌跳舞让大家度过愉快的时光。

她也是一个心地善良、充满爱心的小女孩。看见谁欺负小朋友、欺负弱者或虐待小动物的时候,她会反对会阻止。电视上见到伤心的事,她会落泪难过。当汶川、玉树等地发生大地震时,她不仅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捐款活动,回到家里自制爱心捐款纸箱,组织家人捐款,谁不积极就批评谁。2008 年拉萨发生“3·14”事件后,她代表全区小学生跟着大人们到医院看望慰问受伤人员,回到家里马上给家人制定了八条纪律,贴在墙上叫我们天天看,并规定包括保姆在内必须遵守。记得第一条就是不许说破坏民族团结的话。第二条是不许做破坏祖国统一的事情。第三条是不许说脏话、骂人的话……她要求别人做的事,自己也能努力做到,尽管她还是个孩子。这样阳光、这样可爱的小女孩,我相信将来她的人生,一定会更精彩、更美好!

我们祖孙三代“德吉”,作为拉萨人,感到无比的自豪。虽然拉萨城市不大,也不很富裕,但总能让我们感觉很温馨、很享福、很快乐!不是吗?拉萨“吉曲”(幸福水)河水惊涛拍岸的美妙韵味,不正为拉萨人的幸福安康而欢呼歌唱吗?再看那圣城四周八瓣莲花般的群山,披着翠绿的衣裳,头顶洁白的哈达,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不正为幸福拉萨的辉煌未来而祝福喝彩吗?

腾飞吧拉萨,格桑花永远为你而盛开!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电子刊

主办:中国西藏杂志社  编辑出版:中国西藏杂志社

地址:中国 北京 府右街135号   邮政编码:100031

中文部:010-58336050/58336082/58335511/58335518

藏文部:010-59512450/58335517/58336006

英文部:010-58336070/58335683

版权所有 中国西藏杂志社 京ICP备17049894号

E-mail:zgxizang@163.com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本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