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拉萨老城 传承历史文脉
文/图登克珠 李青
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具有1300多年的建城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中拉萨老城区是拉萨市的发源地和核心区,是拉萨历史文化名城的直接见证者、是拉萨市文化和经济活动的重要承载者、是拉萨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者。拉萨老城区不仅拥有以大昭寺、小昭寺为中心的藏传佛教文化与信仰的基石,也是历史与现代相交汇共同构筑的多功能城市中心,还是展示西藏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独特的社会经济功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和珍宝,保护和发展的意义深远,需要永久珍惜、切实保护、合理发展、科学管理。
◎1912年绘制的西藏拉萨古城图。
拉萨老城区位于拉萨市城关区内,它是指林廓东路以西、朵森格路以东、江苏路以北、林廓北路以南围合的区域,总面积1.33平方公里,约占拉萨市建成区面积59平方公里的2%,属拉萨市城关区政府管辖。
拉萨老城区以大昭寺和八廓街为核心,包括吉崩岗、八廓街、冲赛康和吉日4个街道办事处及其所辖的15个社区居委会。人口约占拉萨城区总人口的1/3,文物古迹众多,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大昭寺,有大昭寺、小昭寺等大小寺院27座;还有崩达仓、平康等56座古建大院。属于人口高度密集、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民族特色鲜明、旅游业和传统文化活动集中、城市魅力突出的区域。
目前,拉萨老城区在物质形态、精神生活和现实发展方面,至少呈现出三个显著的特点,即:一是它具有比较完整的城区、街区和建筑的传统形态,基本保留了拉萨老城区的历史格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整体保护的价值,在中国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二是拉萨老城区的居民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纯粹的精神信仰,具有活的、有生命力的日常生活形态,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三是拉萨老城区与时代共发展,依托自身优势形成了以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与拉萨市的经济发展相融合并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世纪80年代的拉萨老城区街道。
◎上世纪80年代的拉萨老城区。
◎上世纪80年代的拉萨老城区。
拉萨老城区是拉萨历史文化名城的发源地和核心区
拉萨城始建于公元7世纪的松赞干布时期。公元633年,松赞干布将吐蕃王朝的都城设于拉萨,并开始营建城市。拉萨最早的建筑是在红山上修筑的白宫(布达拉宫),随后赤尊公主修建了以赤孜玛布宫红宫为首的900多间房屋和宫墙,形成布达拉宫殿。在文成公主进藏后,又修建了大昭寺、小昭寺,并扩建了红宫。围绕大、小昭寺还修建了法王宫、怙主庙、兵营、官邸、民宅、商店等。当时拉萨河的河道在现在林廓南路,沿拉萨河还修筑了坝堤。在大昭寺和小昭寺之间,也出现了出售绸缎、毛皮的市场。松赞干布还制定了法律,划分了行政区域,赞普属下设茶商、玉商、刀商、帛商、盐商五商,以及噶龙铁匠、噶如鞍匠、弓匠、剑匠、铠甲匠、神塑匠六匠,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拉萨城形成的最初阶段。
在9世纪藏王赤热巴巾时期,在拉萨城东面修建了嘎如、木如寺,在南面修建了嘎瓦寺、嘎瓦韦寺,在北面修建了陈康和陈康寺,此时形成了拉萨城的雏形,也即现在拉萨老城区的初步轮廓。直到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结束,拉萨一直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1160年, 蔡巴噶举派在拉萨一带崛起,成为拉萨最强大的地方势力。13世纪中叶在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权治下后,1264年底(至元元年)元朝设立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和吐蕃地区事务,并任命八思巴为总制院事。八思巴将西藏划分为13个万户,拉萨和拉萨河流域属蔡巴万户府。至元二十五年总制院改为宣政院,下设朵思麻、朵甘思、乌思藏三个宣慰司,宣慰司下辖安抚司、招讨司、宣抚司和元帅府、万户府等,拉萨城区属于乌斯藏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几代蔡巴万户长在拉萨组织修筑和加固河堤,疏通市区水道等等,对拉萨城的建设与管理多有建树。
1936年的拉萨老城八郎学。
八廓街南部景观,F.斯潘·珊曼于1936年拍摄。
八廓街东部景观,F.斯潘·珊曼于1936 年拍摄。
1360年,帕竹地方政权正式取代萨迦地方政权管理西藏。明王朝通过帕竹政权在西藏地方建立了宗本制度,在西藏建立了13个大宗,其中在拉萨地区设有4个宗,拉萨城区接受乃邬宗管理。15世纪初,格鲁派以拉萨为中心逐步统一全藏,以政教合一方式进行统治。
明朝自洪武年间即在藏族地区设立都指挥使司、卫、所制度,1374年,明朝在河州(今甘肃临夏)设置西安行都指挥使司,总辖河州、朵甘、乌思藏3个卫,将朵甘卫和乌思藏卫升为都指挥使司。到1618年,第悉藏巴政权建立,格鲁派的大施主吉雪第巴管理从曲水到墨竹工卡之间的拉萨河谷地区。在15—17世纪历任吉雪第巴为拉萨地区建桥、修渡口、维修寺庙、加固河堤,改道水梁,促进了拉萨的建设。
1642年,五世达赖在拉萨建立了噶丹颇章政权,拉萨进入相对稳定的建设和发展时期,城市规模逐渐扩大。17世纪中后期,西藏地方摄政第巴洛桑金巴在拉萨设立雪列空机构,管理布达拉宫城墙内外和城区“雪”地及其近郊18个谿卡,其中有3个位于今城关区内。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拉萨逐渐成为西藏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心市场,有来自内地和不丹、尼泊尔、印度等邻国商人在拉萨经商,促进了拉萨的建设和发展。1727年清政府在拉萨设置驻藏大臣衙门,督办西藏事务。1751年清政府在拉萨设立西藏地方政府即噶厦政府,授权达赖管理西藏地方行政事务。噶厦政府在拉萨设置了朗孜厦列空机构和原雪列空机构,分别管理大昭寺和宇妥桥以东地区、布达拉宫和宇妥桥以西及近郊地区事务。
民国时期,拉萨城区仍为朗孜厦列空和原雪列空管理。
1951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接管拉萨。1954年,西藏地方政府在西藏设立了6个总管(基巧)和103个宗、谿行政单位,拉萨城区归卫区总管,由朗孜厦列空和原雪列空直辖。1960年设立拉萨市,1961年设立拉萨市城关区,下设德吉路、八廓、吉日、巴尔库(即现功德林办事处)、纳金、蔡公堂6个办事处及12个居民委员会,其中德吉、八廓、吉日办事处多在老城区范围内。1988—1990年,从八廓、吉日、吉崩岗(1981年德吉路办事处更名为吉崩岗办事处)办事处划出一部分成立冲赛康和扎细两个办事处,其中冲赛康办事处位于老城区范围内,这样城关区街道办事处增加到6个。截至2010年,拉萨市城关区共有冲赛康、八廓、吉日、吉崩岗、扎细、功德林、嘎玛贡桑7个街道办事处及蔡公堂、纳金、娘热、夺底4个乡,辖2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2个行政村,其中拉萨老城区包括冲赛康、八廓、吉日、吉崩岗4 个街道办事处,辖1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1951年拉萨和平解放时,城区人口只有3万人,建成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居民集中分布在老城区,城区其他部分有少量零星分布。老城区内有各类建筑约23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没有下水道,道路也都是土路。随着拉萨市的不断建设和发展,到1980年, 拉萨市建成区扩展到25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11万;到2008年, 拉萨市建成区进一步扩大到59平方公里,人口近30万。
但是,在时代的变迁中,拉萨老城区一直保持在1.3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保留着拉萨城市的历史风貌和独特魅力。然而,随着拉萨老城区人口的增加和旅游活动的增长,老城区保护与发展的任务日益艰巨,面临的挑战也更大了。
改革开放以前拉萨市及老城区的建设与变化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拉萨市开始了一个建设的新阶段。在和平解放之初,拉萨市修通了川藏、青藏公路,在河滩上建设了西藏军区大院,在东郊建设了纳金电厂,但老城区基本没有任何维修和新建。
在1959—1965年西藏民主改革时期和拉萨市建立初期,拉萨市发展起了汽车修配工业,完成了拉萨水泥厂、拉萨大桥等项目,建设了人民路(今宇拓路)一带7.5 万平方米的文化及商业设施。1966年—1975年, 拉萨市向北郊和西郊发展,重点建设了工业和机关单位,城市人口增加到约10万人。但由于缺乏规划,城市有盲目发展倾向,布局散乱,住宅及商业等服务设施建设滞后。1976年以后,拉萨市改造了一些机关大院,新建了一些住宅,1979年还建设了一小批藏式住宅区。到1980年,拉萨城市人口达到11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西藏和平解放以后新建的各类建筑达到193万平方米,约为旧城区的10倍。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时,八廓街是老城区内最繁华的街道,有许多售卖各种商品的店铺。八廓东、南街上大多是克什米尔人开的回族商店,经营高级毛皮和藏式帽子;八廓北街上多是尼泊尔人的商店,主要经营彩缎、手表、布匹、毛料、糖果等。当时八廓街上最大的商店是北京商店,是内地人经营的。八廓街上除商店以外,还有小型家庭旅馆、饭店、茶馆和酒馆。
虽然从和平解放到改革开放前,政府在老城区铺设了一些街道路面、上下水等基础设施,但老城区内建筑密度高、街道狭窄、交通拥挤、卫生条件差、雨季巷道泥泞的问题一直未能解决,而且老城区内绝大部分建筑年久失修。当时估计,四类以下建筑约占总建筑面积的一半, 约有20%是1966年以前建造的土坯房。当时老城区内危房面积约2万平方米,加上不宜居住的房屋和棚房,大约有5万平方米以上的建筑急需改造。
拉萨老城区保护与发展成果显著
1978年以前,拉萨老城区的古建筑及民居基本上为石木结构或土木结构,建筑低矮、不规则,没有排污和消防设施,人口密度大,环境质量差。按照新的计算,改革开放前,拉萨老城区内的危房占90%、其中特危房占20%。
为此,根据拉萨老城区保护规划和拉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自70年代末期以来,国家先后投入大量资金,以保护古建筑和改善居住条件为目的,在1979、1992、1993—2000、2002—2004 年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对危旧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改造,2005 年以来连年都对拉萨老城区的民居和基础设施进行不同规模的改造和维修。这一切保护和延续了拉萨老城区的历史风貌,改善了老城区居民的居住条件,逐步完善了老城区的基础设施系统,不仅光大了老城区的历史文化特色,保留和彰显了老城区的独特魅力,也使老城区居民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保留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新”的城市与“老”的传统相得益彰。1979—2007年,拉萨老城区共修复古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改造了289座大院,改善了7000多户居民、2万多人的居住条件。
1979—2000年,各级政府共投资2 亿多元进行老城区改造,其中国家投资1亿多元,自治区、拉萨市政府投资7130.8万元,城关区自筹资金8074.5万元。至2000年底, 共改造居民大院218座,总建筑面积22万多平方米,新建房屋面积46万多平方米,改善了5968户居民的住房条件。
在2001—2005年的“十五”期间,拉萨市改造了老城区的道路及供水管网、排水管网,增设电照设施793套及消防、环卫设施等,明显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其中2001—2004年,拉萨老城区内68座大院得到维修和改建,其中56个大院为三级政府共同投资、12个大院(9个文物大院、3个古建大院)为城关区城建房产局自筹资金改造。维修改建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投资7949万元,使2090户、12570人住进了新房。
◎八廓街北面被改作唐卡商铺的老房子。
◎新时期拉萨的居民房与家庭旅馆。
2005—2007年,城关区城建房产局维修、改造了老城区内的26个大院,面积为39536平方米,总投资为5082万元, 使1088户、4275名老城区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2007年,按照“修旧如旧、保持传统风格”的要求,全部通过自筹资金维修、改造了林廓东路39号院、林廓东路41号院、扎康大院、丹杰林大院、朗东大院、江罗康琼大院、措吉康萨大院、旺旦边巴大院、欧荣大院等9座大院,使209户居民受益。2008年,国家投入2.29亿元,改造拉萨老城区曲米康、恰彩康、雪康等12个危旧古建大院。到2008年底,已完成了嘎徐宁巴大院、米珍大院、日苏奴、卓康、恰采康、雪康南院、雪康北院、江扎来空、贡桑孜大院、曲米康大院等10座大院的改造工程,老城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2009年,拉萨市又投资400万元对老城区内的管网、路面、路灯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维修。
◎邦达仓大院维修。
◎修缮后的老城区平康大院。
拉萨老城区是拉萨市的发源地和核心区,是拉萨历史文化名城的直接见证者、是拉萨市文化和经济活动的重要承载者、是拉萨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者。
2006年以来,全国进入“十一五”时期。根据《拉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一五” 时期规划纲要》, 在“十一五”期间,拉萨市将“围绕率先与跨越,强化一个基础(农牧业),抓好两个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培育三大支柱产业(旅游业、特色工业、商贸业),实施四大战略(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特色富市、城市带动),又快又好地推进跨越式发展,走出一条符合拉萨实际,富有区域特色,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资源节约、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把拉萨建成全区最适宜创业、最适宜居住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天蓝水碧景美、民族风情独特的国际性高原旅游城市”。其中,拉萨老城区要“重点做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提高,大力发展旅游、商贸业,使其成为旅游、购物、休闲的中心区”。
2010年,在《拉萨市城关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将城关区划分出6个重点功能区,形成以旅游、商贸、文化、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城市经济和以特色农业、特色工业、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城郊经济,其中老城区的功能是传统文化旅游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这些都进一步为拉萨老城区的保护和发展确定了方向,推动拉萨老城区尊重和保护其历史文化资源,同时改善老城区居民的生活条件。(本文所用历史资料图片均来自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拉萨历史城市地图集——传统西藏建筑与城市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