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

西藏民间制陶

西藏民间制陶

文·图/杨世君

西藏民间手工制陶始于新石器时代,至今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陶器在藏族群众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藏族群众生活中使用的器皿是以陶器为主的。烧茶酿酒、蒸煮烹饪、锅灶壶罐等饮食器皿,基本使用本地自制陶器。尤其是各式陶罐茶壶酒坛,品种繁多式样独特,具有浓郁的藏族地域文化特点和民族特色,大部分传统陶器至今仍在广大农村牧区烧造和使用。

◎ 74岁的贡布老人仍用泥条盘筑法制作传统陶器。

我曾对谢通门、墨竹工卡、江孜、扎朗、林周几县的多个制陶乡、村进行深入采访调查,村民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农闲时烧造各种陶器,除自用外,多用于出售或进行农牧产品交换。陶器的品种样式和烧造工艺仍保持着古老传统。由于西藏没有煤和足够的木柴,烧陶所用燃料主要是就近挖取河边湿地多年生草皮(又称泥煤),辅助以干牛粪、灌木树枝和农作物秸秆。烧陶仍采用就地堆烧的原始烧制方式,因烧制温度低且火力不均匀,部分制品或夹生或过火,成品质量不能保证。凡制陶农户的院墙,多是堆积的草皮根块,多在河边湿地成片挖取,堆放晒干备用。凡制陶村河边湿地草坪,都有大片被挖取而裸露出沙石泥土,数年甚至几十年内难以恢复生成草坪,对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农民为烧陶所付出的直接成本看似低廉,而所付出的生态环境代价却是高昂的。广大制陶艺人和农村群众对此缺少科学认识,不知道烧陶早已有替代燃料和先进技术,仍然沿袭陈旧的烧造方式。

为了保护制陶村落的生态环境不再继续恶化,降低陶器烧造成本,提高陶制品产量和质量,在现有手工制作和传统样式得以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有必要对烧陶方式进行改革。即由现在的堆烧改为窑烧,由烧草皮、烧牛粪改为烧薪柴、烧电或液化气。先进的制陶烧造技术在我国制陶业发达地区早已推行千年以上,技术成熟可靠,为世界所公认所学习,而陶器属于陶瓷中初级制品,工艺简单且制作成本较低,易于改进技术工艺。

实地调研中我发现,西藏民间手工制陶尚未引起应有重视,基层政府及文化、民间工艺主管部门对手工制陶了解认识不多,也没有作为文化遗产来对待,许多相关人士只看到手工制陶将被现代生活器皿所替代从而退出农牧民生活用具的趋势,却看不到手工制陶经过改进而进入工艺品市场成为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的走势。许多制陶人也仅仅看到传统陶器市场日益缩小,而看不到传统陶器经过改进工艺而成为前景看好的民族特色工艺品的方向。在制陶村,40岁以下的制陶人已经少见,而50岁以上甚至70多岁的制陶人仍在坚守这门民间手工艺,如果政府不尽快采取根本性改进措施,加大扶持力度,10年后,西藏传统手工制陶很可能失传。

◎把湿牛粪做成粪饼,晒干后做烧陶燃料。

◎传统的就地堆烧方法,用干草皮做燃料。

◎堆砌待烧的陶坯。

◎堆烧好的陶器。

谢通门、墨竹工卡、江孜、扎朗、林周等制陶资源较好县、乡,可以把制陶作为当地特色手工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给予重视、扶持和开发,县级财政可先期进行少量投入,从内地聘请专业人员并购置烧造窑炉(电炉或汽炉),亦可聘请内地专业技术人员,对现有制陶村制陶艺人,进行改进工艺培训,就地建造传统陶窑,以当地薪柴和秸秆为燃料,由烧草皮、牛粪改为烧薪柴或烧电、气,引进先进的制陶工艺及制釉配方,利用西藏当地铅锌铜矿原料,开发釉料,改进现有素土陶为施釉陶,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除满足农牧民生活实用器皿需求外,面向国内外游客,开发新品种,把西藏手工制陶作为特色旅游纪念品和民族特色工艺品推向工艺品市场,扩大市场销售,在三五年内完全有可能创出西藏自治区一个响亮的民族工艺品品牌。从直接成本核算看,可能会略高于传统的堆烧成本价格,但从保护生态环境、降低陶制品的生态成本来考虑,是一件有利于广大群众、扩大农民就业和致富途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一件好事、大事。

作为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县、乡政府要适当投入资金,组建制陶农民合作社或制陶工艺品公司,采取分工合作、集约化生产或公司加农户的集体组织生产经营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聘请民间工艺专家和制陶专业人员介入,改进传统工艺,开发创新品种,在保护传统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工艺技术,提升制陶质量和经营水平,使这一古老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再展新姿,传承发展。

联系我们 | 电子刊

主办:中国西藏杂志社  编辑出版:中国西藏杂志社

地址:中国 北京 府右街135号   邮政编码:100031

中文部:010-58336050/58336082/58335511/58335518

藏文部:010-59512450/58335517/58336006

英文部:010-58336070/58335683

版权所有 中国西藏杂志社 京ICP备17049894号

E-mail:zgxizang@163.com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本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