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

从藏族流动人口状况看汉藏民族关系

文/仁真洛色

◎ 2010年9月6日,玉树灾区第二批赴省外就读的师生搭乘火车抵达成都。

必须了解的事实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公民在境内的自由迁徙权利得到释放和法律保障,内地的许多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形形色色、自由迁移的少数民族身影,其中藏族人以其鲜明的文化特点,作为内地城市中一支活跃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队伍而引人注目。

为了填补相关学术空白,也为了客观地将当前中国境内汉藏民族人口间的“双向或多向流动”的真实情况展现给世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所于2011年6月展开了内地藏族流动人口课题研究。四个由专家、学者组成的调查小组在具有典型性的成都市以及附近的双流县、郫县、都江堰市进行了6个月的实地调研和抽样调查,对当地藏族流动人口的人数、分布、人员结构及来源,藏族流动人口从业状况以及生活、思想状况,地方政府对藏族流动人口政策,藏族流动人口与当地社会关系,当地民众对于藏族流动人口的认识和评价等进行了问卷和入户调查,在数据和个案实证的支撑下,运用现代人类学、人口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做出现状及趋势的研判。

各民族人口流动呈现“双向或多向”趋势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实施30年以来,封建政治作用力下的自我族籍观念和排外思想藩篱被逐渐破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间的平等、团结成为主导各民族交流的主流思想,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30 年来,西藏和其他藏区经济快速发展,长期以来限制各民族人民自由交往和经济互惠互利的地域屏障被越来越便捷的交通、通讯、网络和日益宽松的民族包容大环境打破,在市场经济原则驱动以及受法律保护的公民自由迁徙和自主择业权利作用下,整个中国的人口,包括少数民族人口呈现大范围、跨区域地自由“趋利”和“趋舒适”流动趋势。各民族间事实上正在逐步形成正常、健康的双向或多向互动、互利、互补关系。

据初步调查统计,目前,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西宁、兰州、昆明等中国内地大城市都有为数不等的各阶层藏族人口流动或定居。如北京市常住藏族人口就有1万多人,如北京市的798艺术区等知名地方都能找得到纯正的藏族文化展示;北京的玛吉阿米藏餐厅成为中外游客在北京品尝藏族饮食和文化特色的首选餐厅。

汉藏民族关系谱写出新的篇章

地处青藏高原和平原结合部的四川成都,以其“天府之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舒适的生活条件吸引着古往今来的藏族人。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成都市以其开放、包容的大都市风范,吸引着来自全国民众自由往来,西藏和其他藏区的藏民也大量涌入成都求学、经商、求职、购房或颐养天年,分享我国改革开放的各项成果和公民权利。

目前,成都市区有户籍的藏族人口达30000多人,无户籍常住藏族流动人口在15至20万之间,每年约有100多万人次来自西藏和其他藏区的藏族人口在成都市区流动,在成都市南边的武侯区和西面的金牛区分别形成了2个具备相当规模的“藏族聚居区”和“藏族特色商品一条街”的商业区(仅在武侯祠横街这条790米的街道上就有藏族人经营的宗教用品商铺120多户);在成都市管辖的双流县、郫县和都江堰市,分别定居着从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迁居此处经商以及通过购商品房定居的数万藏族人(每逢年节更有多达10万以上的藏族人涌至这些城镇),藏族歌舞已成为主导这些城镇民众休闲锻炼的主流文化。以至于西藏民众将成都市誉称为“西藏的后花园”,甘孜藏族自治州民众将双流县戏称为“甘孜州的第19个县”(甘孜州由18个县域组成),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民众将郫县、都江堰市戏称为“阿坝州的附属县”。

◎ 郑州四中西藏班的藏族女学生在画室进行素描练习。郑州市第四中学是河南省唯一参与国家“智力援藏”计划的学校,1985年开办首个藏族学生班,20年来,培养了2300多名合格的毕业生。王颂 摄 新华社

◎ 共康中学来自西藏日喀则地区的扎西拉姆和同学们在体育课上练习双腿跳。上海市共康中学是一所以藏族学生为主、藏汉合校的寄宿制民族中学, 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内地西藏班(校)之一。刘颖 摄 新华社

有“美人谷”誉称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全县人口5万多,仅在成都等内地城市从事民族歌舞演艺活动的就有3000人以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金川县,全县人口7万多,但在以成都为代表的全国各城市经商、求读的就有1万多人;同处该州偏北并以纯牧业为主营的阿坝县,全县总人口7万多,在成都及全国各地从事商务活动的也有1万多人。西藏和其他藏区的藏人大量涌入内地都市,不仅丰富了内地文化,也给各自家庭和家乡的经济改善、观念改变等带来积极影响。

成都市政府和市民在接纳和包容藏族等少数民族来成都生活的同时,还积极想办法为藏族等少数民族在内地谋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平台:距成都市22公里的郫县安德镇,2006年被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为“四川省安德民族贸易市场”和“四川省安德民族工业园区”,吸引了大量少数民族群众在此兴家置业,同汉民族和睦共处。郫县政府选派了藏族干部去担任安德镇镇党委书记,更好地保障少数民族权益和服务好少数民族民众。目前,该镇有上千户经营民族商品贸易的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商家,成为川西最重要的跨区域、多民族的商贸物资集散地之一。每年有以藏族为主的30多万人次在该镇流动。如阿坝州金川籍藏族企业家杜玉华在安德投资兴建了成都最大的高原牦牛交易市场,每天都有几十辆载满牦牛从藏区运出的车在交易,年交易额超过1 亿元,不仅解决了四川藏区产品的市场销路,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资供应和销售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1年1月1日起,成都市作为中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和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人民政府颁布的《成都市居住证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实行以居住状态重新界定“居民”身份,所有流动人口都有平等权利在市政府申办有效期为五年的《成都市居住证》和有效期为一年的《成都市临时居住证》,凡持证的人都可以与成都市民一样享有医疗卫生、教育、机动车驾驶执照申领、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法律援助、劳动就业、参与社区管理等12个方面公共资源的权益。为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的流动人口、包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内的公民权益受到政府和法律保障,流动人口能够与当地市民一道平等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民族间的“双向或多向自主流动”趋势不可逆转

透过对成都藏族流动人口的实地调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北京南锣鼓巷里的西藏咖啡馆,经营者为在京藏族。 扎西 摄

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府致力于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进步的政策显现实效。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宪法和法律允许并保障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内的合法流动,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民众自由迁徙、自主择业等基本权利受到法律的充分保障。

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间友好交往、和谐共处的根基是平等、公平、自由等权益保障。少数民族个体能在主体民族聚居区自主流动、经商、置业、安居养老,不仅体现了国家公民基本权益的整体认同和法律保障下的公民迁徙择业安全感,更反映出当地社会提供给外来流动人口的平等机遇和市民同等公共服务程度。成都市藏族(包括其他民族)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说明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民众对成都市社会体系相对平等和社会包容度的认同,直接反映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各民族相互来往、相互包容、相互认同、和谐共处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和发展趋势,这种民族和谐的融合趋势已经成为中国民族关系主流。

汉藏民族关系进入历史以来最好时期

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人口流动呈现受法律保护的自由迁徙时,汉藏民族之间也呈现“自主性双向或多向流动”。在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人员到西藏经商、打工、交流、朝圣、旅游的同时,也有大量藏族从西藏以及四川、青海、甘肃、云南四省的藏族自治州、乡、镇涌入汉人密集的内地大都市经商、打工、求学、谋职、交流、旅游。这些藏族也将不同地域的藏族宗教、文化、餐饮、风俗习惯等带到汉族地区,极大地丰富了内地城市的多元化文化及市场需求,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趋利”和“舒适”规律使然,绝大多数从内地到西藏自治区经商务工流动人口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和临时性特点,很少有人考虑长期滞留或者在当地购房退休养老。而大多数在内地城市中的藏族流动人口则选择长期留在内地城市,许多还在内地购房置业,将家属和亲属都搬迁动员到内地定居或退休养老,导致内地的“藏族聚居区”增多,而且规模也越来越大。

◎ 在北京常能见到藏族经营的藏饰商店。 扎西 摄

◎ 北京玛吉阿米藏餐吧的乐队,成员主要由在京藏族组成。 扎西 摄

开放与包容是人类进步与和谐的重要标志。通过60多年的努力,西藏和其他藏区的开放和汉、藏民族间的相互认同、接纳程度都已今非昔比。在人口稠密、寸土寸金的天府之国能出现数个“藏人聚居区”,包容大量西藏和其他藏区的藏族人谋生和安居,大量西藏和其他藏区的藏族民众敢于在汉人密集的成都市经商、买房置产、安居养老的客观现象,本身就说明当前的汉藏民族的相互认同和族际关系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联系我们 | 电子刊

主办:中国西藏杂志社  编辑出版:中国西藏杂志社

地址:中国 北京 府右街135号   邮政编码:100031

中文部:010-58336050/58336082/58335511/58335518

藏文部:010-59512450/58335517/58336006

英文部:010-58336070/58335683

版权所有 中国西藏杂志社 京ICP备17049894号

E-mail:zgxizang@163.com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本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