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

传承藏刀文化

文·图/冈夫

中国的武备文化代表着中国各民族不屈的精神,古代冷兵器是自然之孕育,文化之源流,乃至生命之淬炼的历史结晶。然而由于沧海桑田,大多数重要的古代武备实物已流失殆尽,文字记录也不甚详尽。能历经沧桑流传至今的古代武备也只剩得凤毛麟角。作为中华冷兵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武备因其历史和地理原因,世人所知不多。根据现有的史料和实物来看,藏族武备(尤其是冷兵器)和中原的交流,有着漫长的过程,贯穿了整个西藏和中原文化的交流史,归纳现今存世的各种藏族冷兵器,更像是演绎了一部中国汉朝到明朝兵器的发展简史。在离成都的“宽窄巷子”不到五百米的地方,一座写字楼里,有一个“成都见地民艺研究传习所”,进到里面,陈列在玻璃柜子里藏式的刀剑盔甲,立马就吸引了人的眼球。唐志伦、龚剑、李永开,“成都见地民艺研究传习所”的研究员,三位道地的蜀中俊才,他们痴迷于藏族武备,倾情于藏族文化,这些陈列的制式古朴、色彩凝重的武备兵器,是他们历经数年、殚精竭虑的研发成果。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总是把祭祀和战争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藏族的军事文化亦是古代藏族重要的文明体现,它的存在意义非凡。藏族武备的独特性、完整性是中国武备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明代的藏族文献资料中就有过详细的介绍。藏族古代武备起源早,受中原文化影响巨大。藏族的武备从唐开始有一个巨大的发展期,在元、明时期,因为整个藏区完全统一于中央政府,无大规模的战事,整个武备的发展几乎完全停止。因此从形制、式样、锻造方式上,藏族武备均很好地保留了宋、元、明时期古代兵器的风貌。

◎藏式银柄铁鞘错金怀刀(清初 局部)。

◎铸铜虎首精铜雕龙腰刀(元末)。

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折射出了独特的光芒。在人类共有、最为熟知的刀具上,同样展示出别具一格的风采。藏族的金属冶炼技术在远古时期,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同时,也产生了精良的刀具。随着时代的进步,藏刀的分类也日渐细化,不同的地理气候和物产,以及人们的审美取向,决定了刀的形制、用料和装饰风格各不相同。但总体上来说,藏刀更接近刀的本质特性,轻灵、花哨在藏刀体系中很难寻觅,相反,古朴、凝重、厚实是藏刀的特点。西藏的刀就风格而言大致可分为四个板块:前后藏地区、贡布地区、安多地区和康区。人们常说的拉孜和南木林藏刀是前后藏地区藏刀的代表。拉孜和南木林都地处西藏日喀则境内的西南部、雅鲁藏布江上游,高海拔、多矿藏,这里的匠人打制的藏刀注重刀刃的钢火,讲究刀的实用性,从鞘到柄几乎全部使用金属,以银和铁居多。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在刀的打制程序上,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定式,如在淬火时,利用西藏特有的酥油、羚羊血和藏青果等,经反复锻打而成。因而,西藏拉孜和南木林藏刀在全藏有“锋利”的美名。刀的鞘、把一般不镶珠宝,要么是铁,要么是银,有的也会在上面缕刻一些吉祥图案。地处藏东的林芝地区一带,也叫贡布地区,居住着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这里山高林密,野兽出没其间,靠山吃山,人们伐薪狩猎是家常便饭。所以人们使用的刀具以宽、长为多。刀鞘多为木质,外面用兽皮包裹,一般是用野兽腿上的皮,有些还带有爪子。外在装饰主要是附在兽皮上的毛色和趾爪。其用途除了捕猎格斗,更是人们在密林中劈荆斩棘的利器。安多地区主要以放牧为主,牧民的刀主要用于宰杀和吃肉,有严格的男用女用之分,男式刀长度在一尺以上,女式刀在一拃左右,刀鞘的底部和刀柄的末端上翘,呈船形。安多人喜欢珠宝,头饰、胸饰、腰饰无不光灿耀人,这些饰物同样被用在刀上,刀鞘和刀把锚金错银,镶嵌着珊珊和绿松石,像精美的艺术品。康区人性格粗矿豪放,刀对于他们来说,主要是战斗的武器,他们爱刀胜过爱牛羊,一把好刀就是一笔财富,其形象也会因之而无形中高大起来。正因为如此,他们不仅对刀本身有较高的要求,对其作为衬托武士气概的刀的外在形制也有特殊的喜好。刀鞘材料一般使用黄、白铜或纯银,镶珠嵌宝,正面雕龙画凤,背面线刻卷草,佩在身上,起到了美观和威慑的双重作用。

追寻流逝的刀光剑影

2006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联合英国伦敦利兹皇家军械博物馆等五家博物馆,出版了第一部有关西藏武备的专业书籍,该书集中展示了五大博物馆现存的藏族武备资料。其中著名的藏学专家埃米.海勒等就武备在西藏的绘画和造像上的体现进行了专门论述。西方博物馆早期利用经济优势大量收集了藏族武备,但是通览全书,西方学者只是在器物的年代和外形特征上进行了描述,并没把藏族武备的源流和历史背景做出系统、正确的解析。

龚剑介绍说,上个世纪80年代,在苏斯比拍卖行,出现了一把明永乐皇帝御赐给西藏的长剑(永乐剑),以20万英磅由英国伦敦利兹皇家军械博物馆收藏。该剑为永乐皇帝御赐西藏帕莫竹巴家族之物。永乐剑所有饰件皆为铜制鎏金,整剑装具采取了减地浮雕、镂空雕刻、錾刻雕花,锤揲,錾刻等多种技法。剑首与柄为一体,剑首成马蹄形,正面减地浮雕龙纹,围绕龙形錾刻螺旋纹,剑首背面浮雕“支巴扎(tsi pa ta)”,剑首侧面錾刻八宝纹。剑柄铜制鎏金錾鱼籽底纹,剑格为浮雕“支巴扎(tsi pa ta)”神兽,额头浮雕太阳、月亮造型,“支巴扎”角和月亮为银制,神兽眼睛为红宝石镶嵌。剑鞘外包边侧面为六面形,錾刻螺旋纹。剑鞘上端装饰波浪纹,中段有两印章形图案,第一个图案为双龙纹,第二个图案为狮子纹,鞘底饰波浪涡纹。剑鞘中置挂环,挂环正面减地浮雕莲台与背光,背光内浮雕梵文,四字梵文释义“神圣之剑”。鞘木质,内裹红色丝绸,外包黑色皮革。剑身为手工锻制百炼钢,刃口夹钢,剑身为四面研磨,刃口研磨出切割面,类似八面造型。利兹皇家军械博物馆馆长用了若干年的时间,研究这把剑,并写成了一部书。我们也是从这本书里面,知道了这把剑,大概知道了它的工艺和细节。为了进一步了解这把刀,我们给馆长写了一封信,讲我们想得到这把刀的详细资料,他答复说可以,但要付费。我们付了600英磅,他把这把刀的细部图给我们寄来了。我们根据他寄来的图,把每一个细部分解开,钻研纹饰造型,勾画图样。接着延揽各类匠人加以训练,亲手摸索锻造、研磨、铸模、金属雕刻、错金银、大漆、木工、制革、宝石镶嵌等各种工艺,把每一个细节都琢磨透,然后根据古法复制这把剑。经过多次反复,我们终于将这把剑复原了,和原物相较,长度有两毫米的差距,重量有20克之差,这是我们复制的藏族刀剑中最完美的一把,当然,同时我们还复制的有战国漆鞘铁剑,汉环首刀,唐金银平脱横刀,唐朱漆龙纹环首仪刀,虎格剑,金刚杵法剑,乾隆大阅刀,乾隆贯霄剑…… 这些顶级刀剑的原物,大多早已流失海外,现散存于日本宫内厅正仓院、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英国利兹皇家军械局等。这批东西一面世,立即在刀剑收藏圈内引起震动。要知道,在每一朝每一代,国家都是将最先进的技术和最美的装饰艺术应用于兵器制造上,古代兵器上保留的工艺能最直观地反映当时社会的生产力。而且高级别刀剑身上散发出的美一点也不会逊色于瓷器、玉器和书画带给人的美感。人类的进化史其实就是战争史。猿猴学会制作工具,才标志着变成人类。但制作工具的目的是为了战争 ——获取更多的食物,而为了获得更多更美味的食物,难免要和其他动物甚至同类发生争抢,从而导致战争。一直到今天,所有武器的制造,都是集合了国家最高的科技力量去完成,在古代这一点更为明显,是整个国家国力的体现。兵器的质量好坏、华美程度,从实用的角度讲,是科学的体现,从美学的角度讲,又是民族文化的体现。

虎格剑:全长:94cm  刃长:70cm  刃宽: 3.9cm  刃厚:0.8cm

金刚杵法剑:全长:94cm  刃长:70cm  刃宽: 4cm  刃厚:0.8cm

再现古刀剑的光芒

唐志伦说,我们有很多想法,藏族工艺在世界范围内有很高的运用价值,我们想把藏族手工艺运用到生产、生活、奢侈品等众多领域,我们想搞一个山寨,就叫“藏工集寨”,把我们挖掘和研究的传统工艺在这个山寨里传承下来,使它成为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承基地。一种文化要保护,必须要让它活起来。青藏高原的文化,是一种与他人和睦相处、和自然和睦相处的文化,我作为一个藏族人,不是为了单纯地研究这个文化,把它放在那儿不动,而是要向社会推广、扩大它的影响。

西方人他们虽然有实物,对东方的文化也有尊崇心,但他们对这些器物上的图案细节很难体会,对这些图案造型的传承更搞不清楚。我们经过了近十年的研究,对这些东西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还不能说就全面掌握了。

自冷兵器退出实战领域以后,刀剑制作技艺的传承遇到很大挑战,基本上全球范围内只有日本还勉强保留了这个工艺体系,做出的刀剑还有几分古韵。纵观目前国际国内的仿古刀剑的制作,大多匠气有余而神韵不足,这是因为工匠自身受文化、历史知识、审美力的限制,单纯的工匠本身即便熟悉某一技艺也难以突破旧框框,从整体达到一个较高的艺术水平。就像明代的家具,如果没有文人士大夫阶层和木匠的通力合作,那样的美学巅峰是永远不能到达的。

国内的部分学者经过十多年对古代西藏武备的收集,藏品的丰富程度已经远远超越西方主流博物馆的藏品,并通过实物与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完善的对比梳理,系统地整理出西藏武备的起源和历史,从器物到工艺,从形制到年代,得出了重要的结论,那就是西藏武备文化在完好保留自身特点的同时,受中原文化影响深刻。这个结论已通过各种证据进行了论证,国内的学者们在系统研究藏族武备的同时,也潜心研究中原武备,这一点是西方学者所不具备的。

西藏武备文化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对自身文化的延续,因其保留了唐、宋时期中原武备的特征,也是对中原武备进行深度研究的另一种渠道和方式。实际上,我们在研究过去藏族社会的很多器物时,发现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呈现出唐代的器物特征。刀剑更不例外。现在国内的博物馆皆无专门展陈藏族武备的场所,甚至拉萨的西藏自治区博物馆也没能系统展示西藏武备,这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来说是极其遗憾的事情。

金刚杵法剑现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应是西藏大寺庙法器。

剑柄为金刚杵造型,其股爪造型为永宣时期形制,金刚杵中部为三面忿怒明王头像,头像下为“汉式凸结”结构,类似于一种绳结,象征一切邪魔被束缚,无法逃逸。金刚杵股爪和莲瓣皆镶嵌珊瑚、青金石,共计三十八颗。金刚杵与剑身结合部有一吞口,錾刻梵文金刚经。

剑身为百炼钢锻造。鞘口为一浮雕龙首,眼睛镶嵌红宝石,鬣发披于脑后。鞘室木质,外包鳄鱼皮,鳄鱼皮拼成龙鳞造型,鞘尾錾刻梵文金刚经。剑出鞘如同一龙吐出金刚杵。

虎格剑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虎格剑剑首、柄、格为一体,铜制鎏金,剑首正面镂空雕刻“支巴扎”神兽,背面雕刻回纹和波浪纹。剑柄减地浮雕出圆形花纹、条状花纹以及交错形成的三角纹,剑格为老虎面部造型,眼睛与鼻子高隆,其上浮雕花纹并金银互鎏进行装饰。面部减地雕缠枝花,虎格下部成波浪形,两只利齿上翻,皆鎏银装饰。剑身为手工锻制,八面研磨。鞘木质,上宽下窄,鞘口部与虎格宽度一致,鞘边装饰包边,錾刻波浪纹,鞘正面装饰三块镂空面板,皆镂空龙纹。

 

小贴士

刀剑观赏礼仪:

1.端坐在椅子上,先将刀剑放在腹前的位置, 将刀刃向上,右手持刀柄,左手持刀鞘保持平稳,轻柔并平直地拔刀,拔刀力量要均衡,当刀条还在鞘中时,忌左右晃动刀身,拔刀时注意连贯,刀身离开刀鞘的过程中不要停顿或同时加以评论。

2.看刀时,左手反握刀,刃口向自己,不可完全抽出刀身,让刀尖靠在鞘口看刀.此时切不可说话,防止口水飞上去;更不能用手触摸刀身。

3.用右手转动刀剑,保持刃口向上,以右手握柄,左手托住刀栋,欣赏刀剑的工艺,先欣赏刀、剑前部的尖,然后欣赏刃,接下来欣赏年度护手和刀剑的柄。

4.一般要以左手持刀,在接刀或提刀时要用右手,在到达客人家时也要用右手提刀,所有刀剑在鉴赏时都必须放在左手的地上(短刀除外).这样表示你没有敌意。

观赏刀剑时的禁忌:

一是不要用手直接抚摸刀剑,二是不要在离刀身很近的地方交谈,三是不要将刀刃对着他人。

联系我们 | 电子刊

主办:中国西藏杂志社  编辑出版:中国西藏杂志社

地址:中国 北京 府右街135号   邮政编码:100031

中文部:010-58336050/58336082/58335511/58335518

藏文部:010-59512450/58335517/58336006

英文部:010-58336070/58335683

版权所有 中国西藏杂志社 京ICP备17049894号

E-mail:zgxizang@163.com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本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