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

探访德格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全称德格吉祥聚慧院,始建于1729年,至今已有270年的历史。据印经院的僧人介绍,这里珍藏了70%以上的藏文典籍的印经板,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些年,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可是我对这里的探访,却是在一种传统与现实的不断变幻的恍惚中完成的。德格印经院坐落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欧普龙山沟口。来到位于金沙江畔的德格县,我仿佛进入了一个过去时和现在时的交错地,在这海拔3240米的高原上,阳光特别灿烂,当地人仍然习惯将牛粪糊在墙上做成牛粪饼,以备烧火;同时他们也已经学会了涌向电信局,拨打那台卫星长途电话,戴硕大金戒指的手指爱昵地缠绕电话绳,迷恋地听着外地亲友的声音。远处据说是格萨尔时期建的麦宿古碉遗址抬首可见,花教的喇嘛坐在街头化缘,喃喃的念经声和沿街商家飘出的港台歌曲汇合在一起。有的当地姑娘已逐一解开了结着绿松石的小辫,长发披垂在肩上,不知是不是新用“飘柔”沐发?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   

  也许,德格古城早已习惯融汇,因为这是所有藏区中唯一几处各种佛教流派和平共处、同驻一地的地方。我想,正是德格印经院无教派之分,兼收并蓄各派经典,它才成为远近闻名的宗教圣地。我初来乍到,眼光脚步都不够用了,不觉走到德格的文化街上。远处,印经院红墙平顶上的金刚时轮,镏金孔雀和金幢旗幡已映入眼帘。三五成群的藏人口念经咒,步行绕印经院转经祈福。虔诚的信徒还在五体投地,磕着长头转经时,已有人骑着摩托绕行印经院了。这种转经方式,速度快,效率高,真是时代不同了,古老的敬佛祈福方式也在悄悄地发生变革……德格印经院是一组十分独特的藏族宫殿式建筑,共分四层,一层是藏经版库,库房里整齐地存放了不同时期、不同质地、不同规格的藏文印经版,包括大量藏文化五明学各学科著述和藏传佛教各派经典,诸如红教的《宁玛举布》、花教的《萨迦干布》、白教的《当波文集》、黄教的《宗喀巴文集》、本教的《鲁布》,以及在印度早已失传的《印度佛教源流》和藏文、梵文、乌尔都文三种文字版本的《般若八千颂》等珍本、孤本,还藏有涉及历史、科技、传记、藏医、历算、逻辑、语言、文法等藏文化科技方面的典籍和古老佛画,印版数达217000块。置身收藏如此浩瀚的藏版库,笔者的心感受到了传统文化沉甸甸的重量,穿行其间,还能嗅出蛰伏在这个巨大的藏版库的藏族历史飘出的一缕缕油墨的芳香。二楼三楼四楼都是印刷经文的地方,二楼印经书,三楼印佛像。据介绍,德格印经院的每一块印版都来之不易,从选材到印刷都有一套复杂、严格的操作规程。    

  古时候,当地人在秋后上山砍伐刚落叶的红叶枫木,精选顺直无疤的木材,顺木纹截取一块块画版和书版。画版长110厘米、宽70厘米,书版长66-70厘米,宽11-18厘米,厚3厘米,顶端还留有10厘米长的手柄。这些版经微火熏干,在羊粪中沤一冬天,然后再取出用火煮,最后烘干刨平,这才能够进行雕版。所刻的经文先由藏文名士反复核校,再由书法家直接反向笔录于胚版上,或用半透明纸书写后反贴胚版付刻。为了保证刻深刻好,不出错误,规定每人每天只刻一寸版面,前后经12次严格校审,校改无误的印经版放在化开酥油中浸泡一天,取出晒干,再用一种有防虫蛀作用的叫“苏巴”的草根熬水洗净,晾干后,一块成品印版才算完工。印经院的僧人告诉我,有213卷129024页的《丹珠尔》经书,刻印板64512块,100多名书法家和500名雕刻工匠前后花了5年时间,才举行“迎请神佛进书”的开光仪式,宣布大功告成。源于对宗教的绝对虔诚,德格印经院把每一道工序都处理的无比严格,无所不用其极。   

  自始以来,印经院里印刷用纸,是一种藏地的叫作“阿胶如胶”的富纤维、带毒性的草根皮特制,纸色微黄,吸水性、柔韧性强,而且防虫蛀鼠啮,久藏不坏;用墨方面,重要经典一律用朱砂印制,其余选用上等松烟或白桦树皮熏制的一般烟墨,为改良墨质,还掺入粘性药材佛手参、松香等。资料显示,过去印经院每年都要征集6570公斤优质烟墨。就这样,印经院印制了大量藏文《大藏经》,各种佛学名著及佛画流通国内,并在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享有盛誉,对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起了很大作用。乾隆年间,一套墨印藏文《大藏经》价值80两银子,朱砂印的值160两银子,金水印的值1600两银子,印经院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时至今日,德格印经院仍秉承古老传统,保持手工操作。我在那里看到,匠人在大树上掏挖深槽,蓄水洗版;老喇嘛摇起麻绳绾住长木棒,不停地搅动石臼里的朱砂;年轻一辈的工匠趴在磨石架上,用力地用粗刮刀又推又刮修毛边、印刷工匠坐在操作凳上,印版斜放,等抹墨工匠一抹完墨,就飞快地拈纸覆版,右手的卷布干滚筒自上而下一推而过,嗤一声揭起纸来,新印的经文便清晰悦目。如此手工细作,一天不过印刷一两千页。据我的所知,印经院对版权的概念还不甚了解,成都已有一两个商家瞄上了这一点,他们利用现代机械,把买来的现成的经书样品做成简便的纸模,低成本高效率的批量生产,很赚钱。这多少会造成对印经院的冲击。印经院里管理很严格,拒绝所有参观者的拍照,拍也可以,但要交费1000元。这也许是已经企业化的印经院另外的一条生财之道。我想,继承和宏扬传统文化,不仅是德格印经院的事,也是我们整个民族的事情。那么处在新时代的德格印经院,该如何把握历史的传统,在新旧世纪交替之时,面对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呢? 

联系我们 | 电子刊

主办:中国西藏杂志社  编辑出版:中国西藏杂志社

地址:中国 北京 府右街135号   邮政编码:100031

中文部:010-58336050/58336082/58335511/58335518

藏文部:010-59512450/58335517/58336006

英文部:010-58336070/58335683

版权所有 中国西藏杂志社 京ICP备17049894号

E-mail:zgxizang@163.com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本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