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钱币收藏的业余爱好者,虽然专业是搞机械的,可是业余时间却用来收 藏和研究钱币。在我的为数不算很多的收藏中,有几十枚藏币,这吸引我关心所有能接触到的有关藏币的研究。我的收藏品中,有一枚五桑吉银币的铜样,对此,我做了一些研究。
关于五桑吉银币,1992年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金银货币通览·近 代金银币章卷》中刊载了1953年西藏地方政府制造的"桑阿"(五桑吉)银币的原大及放大照片,还有基本数据及简要说明,没有提到此银币的铜样。但是,在美克劳斯《世界硬币标准图录》的有关中国硬币标准图录中却有所提及。在该著作1991年北京版中,我看到在此图录的注释中写道:"1946年-1948年发行5两银币,重5克,直径为26.5毫米,厚1.3毫米,1953年又铸新5两银币铜质样,后未发行。"可是这里只有注释而无图照。后来,我又在《中国钱币》期刊1990年第一期上看到人民银行西藏金融研究所写的《西藏地方政府的造币厂》一文,文章里提到:桑阿银币是"1954年为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受比丘戒发放布施而发行。按造币厂五两章嘎日记记载,1953年至1954年两年共铸造331292枚,合藏银1656460两。"此文也没有附图照,但是把这枚币的制造年代、历史、造币数量以及用途等事实都讲清楚了。但是,对美克劳斯的"1946年-1948年发行五两银币……"一说,造币厂的日记帐上并无记载,也没有见过实物和图照,故难以令人相信。现在的问题是,在那次制造的33万枚银币中,有没有银币的铜质样的枚数?此铜质样为何没有像10桑吉那样,用多秋地区出产的银石,上锅同煮两天,将铜元镀成"银元"呢?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全国统一币制后收兑的情况如何?收兑后有没有销熔他作,沉定散落在民间的银币大体还有多少?这些情况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整理、披露和研究。在这里,我要对自己收藏的一枚桑阿铜质样作一考析。这枚币材为紫铜,略黄,直径26.72毫米,厚度1.60毫米,重量6.30克,较 银质币重1.3克,大0.22毫米,厚0.3毫米。铜币的正面图案自上而下为四水波纹,偏左的绣球带结纹饰,头左尾右向左侧首的狮子,三雪峰。中山峰左右有实心云,山峰上方向左是新月,向右是光芒四射的太阳。铜币外圈顺时针排列有藏文,一侧为"噶丹颇章",即西藏地方政府。另一侧为"雪尼朗吉",意为无往不胜。下面为币值"桑阿",即五桑吉。铜币外廓环细线,紧贴外廓线的联珠纹的珠点呈尖端朝外的水滴状。铜币背面,中心线圈内,地有侧面莲花,中有吉祥纹饰,天有喷焰八辐轮,其含意为吉祥幸福。中心实线圈外,在类似钟的1与2、4与5、7与8、10与11之间的地方,均匀分布4个小型八瓣莲花饰。在上右方花饰间有藏文意为"政教合一",在下左的花饰间有纪年,即藏历16绕迥27年,合公元1953年。外廓联线及珠纹同正面。这枚币到底有几套版呢?根据公式:模具数(套)=硬币数(枚)?髂>呤倜叮祝O衷谝阎沂*33万枚,而藏族地区的模具寿命一般为15万套/枚,照此计算,模具数应该是两套,即两种版式。根据笔者收藏的这枚和上述《中国历代金银货币通览·近代金银币章卷》书中所载银币图照,恰为两种不同的版别,例如太阳光芒分别为13和12,狮尾的曲线数分别为7和6等等。这枚钱币在模具制造工艺上,图文线条刻模粗细均匀,深浅适度,无错漏败笔,风韵上乘而独特,堪称民族文字币中的佼佼者。就模具的选材和热处理工艺而言,也达到了正常的模具寿命。就这一点来说,它高于安徽光绪20文(4.48万枚/套),高于四川光绪5文(两套模具共8.5万枚)等铜元模具寿命。我是搞机械的,因此比较注重研究制币工艺。从我收藏的这枚币来看,工艺上存在三个缺陷,一是中心错位约0.5毫米,说明造币时,上下模具中心线未完全对正;二是角度错位,数值很小,是一般持币者裸视不易察觉的;三是上下模中心线平行度有误差,从而导致最先接触币材的上下模局部工作面先磨损。但总得说来,此币的模具设计和制造还是达到了相当水平,当时除少数几个工业基础发达的省市外,西藏硬币的制造水平并不逊色。这说明二十世纪初西藏就派员去英国学习机电,聘用外籍技师等措施是有效的。
最后,我还想说明几个问题。一是这枚币的生产量问题。根据我国早年的铜币日 生产量,多者300万枚以上,少则也有一万枚。而藏元5桑吉总数才33万枚,为何跨越1953年和1954年两个年度呢?这可能一是手动操作,另外只有两台冲床两套模具制造,这与两部机器每日可制造500枚七钱重的白银币相当。二是此币的版式,除图文自身特性外,它的三项缺陷,即中心错位、角度错位,上下模具局部工作面先磨损所对应的币面,构成了比较优良独特的防伪性能。三是这两套失效模具,应是国家一级珍贵文物,它是西藏地方政府最后制造的两种硬币之一的装备,至今还不足50年,不知是销熔了,还是由有关部门收藏或封存了,各有关著述都未见论述,这是泉界关注所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