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

利乐雪域 慈悲为怀


2002年11月8日,十一世班禅应邀列席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 马占成摄


十一世班禅到日喀则市边雄乡甲根村尼玛扎西家(右一)访问。


这位母亲自豪地说:“仁布钦给我的女儿起名字啦。”

 


十一世班禅为刚坚寺群培大殿开光后,步出大殿。

 

  两个月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班禅额尔德尼·却吉杰布应邀列席了大会;去岁晚秋,班禅又参观访问了南方数省;昨夏,他的主寺札什伦布为他做了寿典,他还亲临几座寺庙做佛事活动,参观访问了企业、农家,后在北京还受到了政府总理朱基的接见……

  作为少年活佛,他的主要任务是研习佛学和其他各方面知识,另外他又非常关心、关注祖国及西藏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十一世班禅潜心佛学

  笔者曾在班禅驻锡地德庆格桑颇章,采访过十一世班禅的经师江洋加措和札什伦布寺民管会主任喇嘛次仁。

  二位高僧详细介绍了班禅额尔德尼·却吉杰布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他们说,班禅终日苦修,于今佛学精进,学识进步,体格健壮,举止得体、利乐生灵、慈悲为怀。

  十一世班禅的密宗经师江洋加措说:“我作为他的经师感到无比荣耀。”

  江洋加措于1998年出任十一世班禅经师,已经为班禅举行了多次密宗灌顶,按照密宗修行次第传授了4年的密宗经典和礼仪。

  他介绍说,班禅的学习、生活紧张有序,每天早上6点30起床,诵经、做晨祷,尔后活动半小时,除一日三餐和短暂的间休外,其余时间刻苦学习文化,潜心修佛学、背诵经文。

  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要获得佛学最高学位的“格西”,必须掌握因明、释量、中观、戒律、俱舍五大论,并淹通经义,在任何场合、何种形式下都能对答如流,不为所难。十一世班禅在自己十三岁寿典上,首次在札什伦布寺参加法相辨经,对经义的理解和感悟令在场的众僧由衷地敬佩。

  目前,十一世班禅已熟练掌握了主持灌顶、讲经、传法等佛事、法事程序并能自如地运用。

  班禅还学习汉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如今可以运用汉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而且会用电脑,在上面画画、录入藏汉文及藏汉文文字的处理等许多方面都非常熟练。

  札寺民管会主任喇嘛次仁介绍了班禅的日常生活和修养爱好等情况。

  他说,十一世班禅对长者谦恭有礼,对儿童呵护友爱,同时他非常喜欢、关爱生灵,每当看到小鸟、小猫、小狗等小动物时,他总是上去摸摸、抱抱、喂食,慈悲胸怀世人可鉴。

  喇嘛次仁说,班禅对藏民族古老的历史、丰富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只要见到这方面的展览或书籍,他从不放过参观、学习的机会,不懂之处还虚心请教,有问题就回去查资料。

  像其他同龄少年一样,他喜欢诗歌、小说和运动,爱好摄影、电脑、书法等,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一定要问个究竟。

  十一世班禅健康成长,学业精进令喇嘛次仁非常欣慰:“班禅超乎寻常的佛学知识,日臻完善的德行修养,以及胸怀慈悲,赢得了广大僧俗群众的钦敬和拥戴。”

  感受民族文化博大精深

  盛赞援藏工程利乐雪域

  西藏藏药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援藏重点工程,2001年10月,公司成为西藏自治区第一家通过国家GMP认证的藏药企业,是目前国内外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技术力量最雄厚的藏药生产和研发中心。

  十一世班禅在西藏藏药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的陪同下,参观了现代化制药车间和包装车间。同大家一样,班禅穿上塑料套鞋,在车间里仔细观看机械设备及生产流程,认真听取介绍,不时还提些问题,拿起包装好的药问问价格及需求情况,并连连称好。

  位于罗布林卡东南角的西藏博物馆,是西藏自治区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十一世班禅来到这里,饶有兴致地观看了陈列馆“史前文化”、 “不可分割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文化”等几部分,还不时与经师、与喇嘛次仁主任交流。他驻足细看几个世纪前留下的贝叶经和文人用的“文房五宝”,辨识各种宗教用具,看到橱窗里那表情各异的藏戏面具,他开心地笑了,站在背景为雪山、草原、湖泊的牛毛帐篷前,年少的班禅可能想到了家乡嘉黎。

  在博物馆,十一世班禅停留了很长时间,从这里他了解了自己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走出大门,班禅回望博物馆外景,对其独具的民族建筑风格和丰富馆藏珍品还赞叹不已。

  上海体育场和山东大厦是日喀则援藏项目标志性工程。 十一世班禅在日喀则先后参观过这两个地方。

  日喀则上海体育场占地40亩、总投资2800万元,于1998年由上海市援助修建,是目前西藏设施最齐全的现代化体育场。体育场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滚动显出“热烈欢迎十一世班禅到日喀则上海体育场参观”的红色标语,班禅在音乐的伴奏下高兴地参观了有着1万多平方米的草坪和能容纳上万观众的体育场,他向四周望着,在草地上走着,询问着,并对陪同人员说:“真漂亮,很好!”

  在山东大厦,十一世班禅乘电梯到38.3米高的楼顶一览日喀则市全景。手持望远镜眺望四周,他被日喀则市欣欣向荣的景象和周围的山水深深吸引,久久不肯离去。

  援藏,这是近十几年的一个专有名词——援助西藏。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国家曾4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专门研究援助西藏发展问题,要求各省市自治区抽调人员、资金援助西藏发展建设。至今已有43项和62项两组大工程,这些工程在藏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中正在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如今又有 70多个工程项目在设计施工中。

  十一世班禅得知为了进一步加大对日喀则地区的支援力度,上海、山东将在今后的3年内安排援藏资金4.2亿多元的情况后,双后合十,深表感谢。

  嘘寒问暖 做客农家

  为了解家乡人民的生活情况,十一世班禅来到日喀则市郊边雄乡甲根村尼玛扎西家。

  这是一个大家庭,有14口人,老辈3人,他们有5个儿女和儿媳,一群孙子孙女绕膝。这又是一个现代农家:圈里有大牲畜160多头(匹),栏内养小牲畜140只;还有许多现代农机——大小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扬场机、磨糌粑机、榨油机、水泵共10件,还有一辆翻斗汽车。一栋两层的藏式小楼,十几间房屋。储藏室里码满了一袋袋的粮食、摞着一床床藏被,还有酥油、羊毛、农机配件等,二层回廊上还堆着炒好的青稞,佛堂供着几尊佛像,经书整齐地摞着,酥油灯闪闪烁烁,桑烟缭绕阵阵飘香。这还是一个典型的一妻多夫的家庭——父辈两兄弟娶一妻,他们的3个儿子也共娶一妻。一个儿子是木匠,另两个都会摆弄汽车拖拉机。小儿子常在外面打工,接受了现代的婚姻观,听说已经有了女朋友,老人耽心他会分出去另过。

  尼玛扎西全家老小都在大门口迎接班禅,70岁的尼玛扎西啦手捧哈达,一袭白氆氇袍,老伴端着切玛(五谷丰收斗),人人都穿戴得干净整齐。

  班禅将老人家献上的哈达还送到他的脖子上,并祝他们全家吉祥幸福。由尼玛扎西指路,班禅登上二楼,看到回廊上的青稞,他抓起了一把掂了掂重量,又仔细地看了看,并把它三次撒向空中——敬天神水神和三宝;顺着回廊到储藏室,看着满屋的吃穿用品,班禅露出满意的神态;进得佛堂,班禅敬献了三宝并为佛堂开了光;休息时,班禅请尼玛扎西坐下,仔细询问了他家的情况,问他身体好吗?日子好过吗?有什么困难吗?老人家连声感谢政府的好政策,说自己过去是农奴,做梦也没有想到能过上如今这样的好日子,做梦也没想到能见到班禅佛爷,而且是在自己家里。他说这日子越过越红火,遗憾的是自己却越来越老了,多想年轻几十岁,抓住现在的好政策,再干他一把。他说家里有近90亩地,每年都休耕一部分,去年粮油产量是86044斤,总收入94532 元,现金纯收入为28380元,日子过得甜甜美美的。今天佛爷光临,也是我们全家、全村有造化,今后的日子会更好。

  临走时,班禅送给尼玛扎西老人几十斤砖茶和酥油,还为他们全家摸顶、赐吉祥结。

  听说班禅到村里了,闻讯赶来的妇孺乡亲们有的手捧哈达、有的举着刚采的油菜花赶来相送,更希望一睹佛爷真容。已经坐到车里的班禅微笑着向村民们招手致意。

  慈悲为怀 为数万信众摸顶

  十一世班禅在扎寺的重大宗教活动,每一次都长时间的为信众摸顶赐福。 前来接受摸顶赐福的僧俗信众都排起了长队,人们从四面八方陆续赶来。拉萨、昌都、阿里等地区的扶老携幼,从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藏区赶来的人仆仆风尘。他们头顶高原炎热的烈日,手捧哈达,口诵六字真经,翘首等待着幸福的时刻。

  82岁的索朗旺堆来自日喀则近郊聂日雄乡,在接受十一世班禅摸顶后激动地说:“我没有想到在去天葬台之前能见到班禅佛爷,他还亲自给我摸顶,赐给吉祥结。我真是死而无憾了。”

  67岁的次旺老妈妈带着全家老小都来了。她说她家几代都是做藏香的,今天来还有一个心愿就是要把她亲自做的香献给班禅,而且愿意永远给佛爷供香。

  墨竹工卡县的农民拉巴来日喀则走亲戚有些日子了,最近家里农活特忙,几天前就打算走的,听到这消息后就不走了,一直等到见过班禅摸过顶。“农活重要,那是一年的辛苦,可见班禅佛爷更重要,这是一生一世的渴求。”

  75岁的扎西是从小出家的僧人,他是在四五十公里外的谢通门县山里恰扎寺的住持。接受班禅的摸顶赐福后,他两行泪水滚落过苍老、削瘦的脸颊,颤抖的双手捧着十一世班禅的像,激动地许久说不出话来。“我终于亲眼见到了班禅活佛,还受到班禅摸顶赐福,我不白活这一世了。班禅活佛年轻聪慧,大慈大悲,一定能够弘扬佛法,利乐众生。如今政府政策好,僧俗群众信教自由,佛法定会大大宏扬的。”

  聂拉木县的普布卓玛老妈妈老早就来排队,已经等了好几个小时了,急切的心情使她忘记了腰酸腿疼,“再累也心甘情愿,可以冥目了”,她的女儿56 岁的扎西普赤怀揣崭新的转经筒一心要请班禅加持,见到班禅、受过摸顶,一激动,最重要的转经筒却忘了拿出,令她后悔不迭。有人劝她说几句好话返回去,她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重新再排一次队。“太阳大,队伍长,时间久,再难也值得!命运就是这样安排的,要我再拜见一次佛爷。”

  拉孜县来的年轻的母亲米玛背着7个月大的女儿,起早贪黑地赶到了新宫,她此行有另一个心愿,她如愿了。“嘎玛卓玛(星星仙女),我女儿的名字是班禅仁布钦(活佛)赐的!佛爷会保佑她一辈子吉祥、快乐、美丽的。”这位母亲激动地亲吻着女儿,回望着宝座上的班禅,抑制不住地对见到的所有人说着。

  “我要把他永远供在佛龛里,为他祈祷,为他祝福。”来自日喀则谢通门县的老阿妈次仁手捧十一世班禅摸顶后赐给她的相片,老阿妈边往脖子上系绸护身吉祥结边满面堆笑地对记者说:“仁布钦给我摸顶赐福是有生之年最大的幸事,我高兴极了。”

  四川德格县牧民窘达、松多一行十几人本是来西藏朝圣的,赶上班禅佛爷摸顶,激动得一连来了几天,“贡交松沁(向三宝起誓),我们真是有福气,今生能见到班禅佛爷,真是想都不敢想。我们要把这吉祥带回到家乡,带给所有亲朋好友,让大家一起分享,让我们的水草更肥美,牛羊更膘肥体壮。”

  仁布县然巴乡的贡桑一家、岗巴县的农民58岁的次仁卓玛、东嘎乡68岁的次仁央宗、南木林县大竹卡人68岁的巴桑……他们有的是听到广播、看到电视报道赶来的,有的是听回去的乡亲说的,有的是放牧时与路人聊天得知的,他们说自己太幸运了,是有福之人。

  在朝拜的人群中不乏抱着婴儿的年轻母亲,背着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父母亲的儿子,每每至此,班禅总是格外关切,为婴儿赐名祝福,为老人吹吹灵气,以祛病痛,增福寿。还有的人拿出转经筒、念珠等物捧过头顶,班禅接过来为之加持;有的人带来了因路途遥远行动不便、或走不开的人、或老人孩子的随身物、护身符等,班禅都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接受过摸顶的信徒颈项系金刚结,双手高高捧着十一世班禅的相片,恋恋不舍地或双手合什回头瞩望,或俯伏于地跪拜再三,久久不肯离去。

  莅临夏鲁寺 为刚坚寺开光

  十一世班禅作为藏传佛教的宗教领袖之一,他也常光临属寺,向其他教派学习。

  夏鲁寺位于年楚河畔,公元1027年由吉尊西绕琼乃创建,其殿宇之建筑风格以藏汉艺术珠联璧合而独树一帜。13世纪末至14世纪中叶的西藏著名高僧、大译师布顿·仁钦珠曾久住此寺,译经弘法、广施法雨,造就出一批法门龙象,并创建夏鲁派。寺内藏有一批古老珍贵的唐卡、壁画,寺宝为拼经版、圣水铜坛、石盆等。

  夏鲁寺分两地,山里还有一处是当年译师们学经、译经、研讨之地,先哲们常在夏日久住。

  1998年,该寺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经费紧张而年久失修的夏鲁寺,寺墙上有1989年闹水灾留下的印迹,有 1996年失火留下的焦痕。那场大火还烧毁了几幅珍贵的唐卡。

  班禅额尔德尼·却吉杰布曾冒雨前往夏鲁寺。

  为了迎接佛爷的到来,人们已经忙得不可开交,袅袅桑烟缭绕着这小小的村庄,家家屋顶都换上了新的经幡,古寺中传出阵阵法号,一派祥和喜庆。全村男女老少和众僧静候在泥泞的乡间小路边、夏鲁寺门口,迎接他们拥戴的活佛——十一世班禅。

  十一世班禅礼佛后接受了寺庙敬献的礼品、赐给众僧金刚结。

  82岁的寺管会主任格桑啦,身着保存完好、颜色鲜亮,但显然是多年前的旧袈裟,低首垂目,用颤颤巍巍的双手托着一沉甸甸的曼扎,身后有两个年轻的僧人像是随时准备着扶他一把。格桑啦用战战兢兢的声音颂念赞美经——由于年纪太大,也因为见到佛爷真身而惶恐。静静的大殿里回响着他的声音,他的诚惶诚恐感染了在场所有僧俗,人人都屏息静气……

  在刚坚寺则是另外一种景象。

  位于萨迦县境内的刚坚寺是札什伦布寺的属寺,由第二世班禅索南确朗创建的,至今已近百年。寺院依山而建,规模不大。去年旅居意大利的现世刚坚活佛洛桑土登赤列亚培筹款将寺院扩建,绛红色为寺院的刚坚群培大殿,白色为佛邸,稍远处为展佛台,远远看去,很是抢眼。寺庙院内上水是引自山上的水,下水有暗道,还有消防设施……

  那天,展佛台上展出了释迦牟尼佛像唐卡,山坡上有背着包袱远道来朝佛的群众,还散落着牛羊。

  隆重热烈的欢迎仪式后,刚坚·洛桑土登赤列亚培活佛恭请十一世班禅与之共同栽下两棵云杉苗,班禅小心翼翼地为树苗培土浇水。

  为刚坚群培大殿开光后,班禅与刚坚活佛、青海贡萨寺的秋吉活佛合影留念,还答应秋吉活佛有机会一定去他的寺庙拜拜。

  大殿里充满了轻松、欢快、愉悦的气氛。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电子刊

主办:中国西藏杂志社  编辑出版:中国西藏杂志社

地址:中国 北京 府右街135号   邮政编码:100031

中文部:010-58336050/58336082/58335511/58335518

藏文部:010-59512450/58335517/58336006

英文部:010-58336070/58335683

版权所有 中国西藏杂志社 京ICP备17049894号

E-mail:zgxizang@163.com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本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