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介绍图文展
剪彩仪式
轻松休息一下
中泰佛事交流
如果没有看过中国西藏文化周艺术团在泰国北部城市清迈的演出,霍华德·格里夫斯可能会一直认为自己的西藏之行没有什么缺憾。
“为什么我在西藏没看到这样的歌舞表演?”这位73岁的美国教育学博士见到记者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多少令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经过交谈才明白,在清迈居住了13年、视其为第二故乡的格里夫斯从当地报纸上得知“2003·中国西藏文化周”代表团来访的消息,兴奋不已,赶到清迈中央剧院观看首场演出时,能容纳1500人的剧场已经座无虚席,过道里也坐满了期待已久的观众。
就在中国西藏文化周代表团访问清迈前一个月,格里夫斯刚好有机会造访在拉萨的一位朋友,在西藏停留了3个星期。在朋友的带领下,他有幸游览了很多“旅行团不会带到”的地方,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甚至一次迷路的经历也成就了惊喜的发现:在不知方向游走的过程中,意外看到了村庄里漂亮的寺院。记者告诉他,在西藏这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如同在欧美有村庄的地方就有教堂一样。
现在,格里夫斯才意识到自己在西藏没看到“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藏族人表演,实在是一大憾事。好在艺术团在清迈有两场演出,他一再表示要看第二场演出,并带一个更好的照像机来,还要到后台将演员们准备演出的场景也拍下来。
尽管已是满头银发的老人,而且第一次去西藏时也出现了头痛等高原反应,但格里夫斯依然表示:2004年春天,一定要回到拉萨,再次访问西藏。
前世生为藏族——庞斯蕊的西藏不了情
“太棒了!不可思议!”庞斯蕊赞叹道。藏族人简直就是天生的歌唱家和舞蹈家,他们的歌声令人联想到西方的歌剧。
身穿藏装来观看演出的庞斯蕊知道自己很引人注目,她估计自己是唯一着藏装的泰国观众。“我爱藏族人”这位退休前是美国国际开发署雇员的妇女直白地说。
她说自己是通过“发现香格里拉”了解西藏的,已经收集了很多介绍西藏的书刊。有趣的是,她至今尚未到过西藏,这身藏装是她在尼泊尔量身订做的。她的朋友们开玩笑地说,庞斯蕊前世一定生为藏族人。
庞斯蕊称得上一个“中国迷”,先后到过西安、昆明和西双版纳,并且从云南乘船顺流而下进入湄公河返回泰国。提起中国,她几乎用尽了美好的词汇。看完西藏文化周艺术团的表演,她几乎等不及要到西藏,亲身感受那令她魂牵梦绕的“香格里拉”。
高原风情感染“微笑之国”
“2003·中国西藏文化周”代表团有成员50多名,多数是来自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和日喀则民族艺术团的演职人员。为了给泰国人民带来一台精彩的艺术表演,文化周艺术团一年前即开始筹划。这次担任主要演出任务的日喀则民族艺术团,也曾出访尼泊尔、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据西藏文化周艺术团艺术总监甘瑞忠介绍,这次带到泰国的26个节目均来自西藏民间,很多节目是以往在西藏舞台上都没有出现过的。素材多来自民间采风时挖掘到的鲜为人知的舞蹈、音乐和服饰,其中很多舞蹈形式至今仍在当地流行。
按照最初的计划,文化周艺术团仅在曼谷演出3场,后来才根据先期了解的情况改为曼谷演出4场、清迈2场、乌隆1场、洛坤1场。事实证明,艺术团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当地的热烈欢迎,几乎每场演出都要在过道上增加临时座位。
这次文化周活动最壮观的一次演出要属12月8日在曼谷市中心最大的广场——王家田广场的演出。世界文化遗产、泰国最著名的大王宫在夜灯的勾勒下,成为露天舞台不可多得的辉煌背景。约三万名官员、市民、和尚、尼姑在台前的草坪上坐成一片,很多人都是闻声而至,而后被深深吸引。全场气氛之热烈、场面之盛大,为历次西藏文化周海外演出之最。
在泰南部洛坤府(省)的演出,原计划也是在可容纳上万名观众的城市露天广场举行。但是,就在演出举行前几天,泰南部连续降雨,引发洪灾。当地政府担心天气状况无法保证室外演出顺利进行,临时将场地改为瓦莱拉大学礼堂,结果等在外面的观众比坐在里面的还多,很多人是专程从附近省区赶来观看演出的,礼堂周围停满了各式汽车。
有幸进入礼堂观看演出的泰国旅游体育部南部地区负责人威·昂玛尼说:“我从未见过如此精彩的表演。藏族歌唱家的声音是一流的,歌曲的旋律富于变化,非常动听。”
实际上,这也是中国的艺术团首次踏足洛坤。为了欢迎中国西藏文化周代表团的到来,当地主要街道悬挂起中泰两国国旗,欢迎文化周代表团的大幅标语牌也随处可见,洋溢着泰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热情和友情,令人感动。
温度·热度 重量·分量
尽管12月份是泰国的凉季,但女士最合时宜的装扮还是短袖衫和裙子。对于代表团中很多来自世界屋脊的团员来说,这个“凉季”有些名不符实。
泰国非常讲究根据不同场合穿着不同服装。代表团在泰期间的很多活动都要求参加者着正装。遇有这样的要求,藏族团员就是穿藏装。藏装多为长衣长袖,相对严实、厚重,这在家乡青藏高原一点儿也不成问题,因为拉萨的最高气温千百年来从未超过30摄氏度。但在地处热带的泰国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所以,每当大家穿上藏装,都尽量不到太阳底下站着,而是选择在酒店大堂或其它冷气开放的地方等待集合出发。
为了保证演出万无一失,演员们每到一处就开始熟悉场地,进行彩排。首场演出在曼谷的国家体育馆举行。演员们在彩排时就“全副武装”,高原风情的服饰确实美不胜收,但穿着它在没开放冷气的体育馆里连唱带跳,对演员的确是一个考验。一场彩排下来,个个面色潮红、汗流浃背,没有几个舞蹈演员不生痱子的。
不过,演员的付出赢得了观众的热烈回报。他们精彩的表演大大拉近了泰国和世界屋脊的距离,在当地掀起了“西藏热”,很多观众在看过演出和展览后表示非常希望到西藏去访问。
这次代表团出发时携带了超过10吨的演出器材、展品、西藏风情画片等,可谓“重量级”代表团。每到一处,代表团成员都主动地当起搬运工,像蚂蚁搬家一样卖力地装卸大小物件。有一次,碰巧看到大家忙得腾不出手,代表团团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李冰一声不吭就加入到“蚂蚁们”的行列中。
由于工作任务繁重、行程十分紧张,加上不太习惯当地饮食,代表团另一位团长、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白玛赤林在整个活动尚未结束时就已经瘦了十多斤。大家开玩笑地说:白玛吃白菜,掉秤不奇怪。
代表团中有三位特殊的成员,走到哪里都非常引人注目。他们是共贡莎寺的日旺旦增活佛、拉如寺的旦白尼玛活佛和色拉寺的拉布活佛。他们和两位藏学家是这次中泰宗教和佛事交流的主要人物。
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大多数国民信奉小乘佛教,即南传佛教。这也是代表团专门邀请三位西藏活佛参加西藏文化周活动的主要原因。
三位活佛在泰国期间,先后拜会了华僧大尊长仁得、泰国僧王,参加了佛城植树活动,佛统府铸佛仪式,并与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校长、长老们进行了佛事交流。
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是泰国佛学最高学府,是泰国人心目中的圣地。三位活佛应邀来此进行佛事交流,其校长帕贴颂蓬说,机会十分难得。
活佛们与泰国高僧就南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交流史、转世活佛的确认方法等进行了交流。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所独有的,泰国僧人对此很有兴趣。活佛正好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一一回答了泰国僧人的问题。
这次交流最“复杂”的可能是语言问题。活佛们讲的藏语,通过藏学家土登翻译成汉语,再由口译人员翻译成泰语。尽管等待的时间稍长一点,但在整个交流过程中,200多名僧人、信众始终保持安静。交流结束前,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校长提出,在场的泰国僧人从未听过藏语诵经,可否请西藏高僧为大家诵一段经。三位活佛欣然起身,向大厅内的佛像行礼后开始同声诵经。期间,在座僧侣双手合十,表情庄重,气氛令人肃然起敬。
正如拉布活佛所说,不论是来自高原的大乘佛教,还是当地的小乘佛教,大家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是同一棵树上的花。
为期两周的“2003·中国西藏文化周”活动结束了,代表团在凌晨搭乘国航航班回国了。这些天来一直与代表团朝夕相处的泰方工作人员在机场送别,与抵达时泰方赠送每一位代表团成员用鲜花串成的花环不同,代表团的藏族团员将洁白的哈达献给了已经是朋友的泰方工作人员。花环和哈达,传递的是同样的友好之情。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格桑朗杰说:“文化周活动是有限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但我们希望留给泰国观众的美好印象是多方面和无限的,欢迎泰国人到西藏亲身感受它的历史与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