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

恰日寺普法记


恰日雪山。

 


通往恰日寺的吊桥。

 


已有400多年历史的恰日寺。

 


僧侣在学习法律知识。

 


寺里的法事活动。

 

  恰日寺是一座藏传佛教宁玛派寺院,公元1588年创建,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寺庙位于那曲地区比如县香曲乡东北部,比如县、索县以及昌都地区边坝县的交界处,索曲河、那曲河(怒江上游)的交汇之间,地处大山深处,平均海拔4000米。因为交通的缘故,一般人很少有机会光顾这里。

  去年9月,我跟随那曲地区民宗局元登局长下乡进行法制教育工作,对恰日村和恰日寺有了许多近距离的感受。那是我大学毕业分配到西藏工作的第9天,是我到比如县工作的第3天。

  在帕来村普法

  下乡上山对于元登局长来说,是家常便饭。达香曲乡帕来村,是我们的第一站。乡长江白宁布和村民们热情而友好地傈接待了我们,在这个村里,我第一次喝到了酥油茶,第一次尝到了青稞酒,第一次体会到远方客人的尊贵。

  晚上,我们对村民们进行了法律教育。村委会的柴油发电机照亮了整个会议会场。这个大屋全木制结构,高大的方柱子,红绿相间的屋顶,舒适的坐垫,绚丽的图案格外引人注目,还有华丽的壁画。在这样偏僻的小村子,能有这样富丽堂皇的屋子,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男人们都来参加学习,还有一位精明强干的妇女主任。元登局长对法律知识抑扬顿挫的讲解,使村民们十分感兴趣。他们认真听讲,并小声讨论。夜晚的学习更像是一种家人的聚会,轻松而愉快。最后,村长的总结让我感到当地的农牧民还挺有水平的。他谈了一些自己的学习体会,要求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严于律己,奉公守法,做学法、懂法、守法的优秀公民,为自己的家乡出一份力。

  前往恰日寺

  次日,村民们为我们准备了摩托车。乡长作为我们的向导,和我们一起出发了。摩托车在沿山开辟的小路上奔驰,风声划过耳畔,崎岖的山道令我胆战心惊。开车的村民艺高胆大,一路只是有惊无险。层峦叠幛的群山尽收眼底,清澈的山水淙淙急急。

  到路的尽头,我们换乘马匹。前面还要翻三座险峻的大山。因为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开始还挺轻松,越爬气越短,后来就一步三歇。在我有限的生命里,从未走过这样崎岖艰险的山道,全是山水冲积形成的小路,有时是无路找路,而且山势陡峭险峻,令人不寒而栗。途中,我们被一只隐藏在树木丛中的斑鸠吓了一跳,而那只花绿羽毛斑鸠却从容在林中度步,它美丽的外衣装点着山野。

  历经艰辛,终于来到寺庙的山脚下,一座吊桥是寺庙与外部世界唯一的通道。桥下湍急的江水拍打着岩石,发出阵阵吼声,我们手牵手地向前走,吊桥颤颤巍巍吱吱作响。过了桥便可以骑马上路了。山上,恰日寺的僧人远远地迎接我们来了。他们与元登啦仿佛是老朋友,一一握手后,边走边说。我则不住地欣赏风景,在远山繁茂树木的映衬下,高大的寺庙建筑,宏伟的庙宇大堂,让人心中油然升起一种崇敬的感觉。僧人们祈福诵经的声音,咚咚的佛鼓,让我记住了恰日寺。这天,是9月5日。

  我们在寺庙的工作很顺利。元登局长和寺庙民管会主任、委员们进行了座谈,气氛很热烈,僧人代表和村民代表都踊跃发言,对我们普法工作组抱有很大的期望。在寺庙工作的那些天,我们和僧人们结下了很好的友谊,一位僧人借给我们一部望远镜,告诉我们在远处的深山密林里,会有熊出现,于是我们便早晨或下午,远眺群山,希望能发现村民们传说的熊,和在另一个世界里的放牧的美丽姑娘。可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努力搜寻了好几天,也只看到满山的松柏,还有不时冲天一跃的雄鹰,没有熊,也没有放牧姑娘。

  恰日村的日子

  我们在一个艳阳高照的下午,去恰日村讲解法律,这是寺庙下的一个很小的村庄,只有7户人家,村民们热情好客,拿来了家里的卡垫铺在地上,请我们坐,他们则坐在草地上,男人女人小孩老人围坐一圈,认真听讲。阳光很好,暖融融的,稍微有点刺眼。局长的讲法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而且极具幽默性,引来阵阵笑声和掌声,男人们都全神贯注地听着,还不时地点点头,微笑的眼光以示理解。女人们一边干活,一边听讲。旁边有孩子跳来蹦去,好象过节一样。

  工作之余,我们或爬山,或走门串户。元登局长对这里的风俗很熟悉,他告诉我,每年五六月份的时候,各村的姑娘小伙带上干粮和水,上山挖虫草,挖着挖着,彼此便相互认识,情投意合的便谈情说爱,直至结婚,女孩的生活也就从父家转到夫家,男孩自此成为一个男人。这里因为交通不便,认字的人很少,外部世界和知识对他们来说都是很新鲜的东西,难怪,对于我们的到来,村民们给予了极大的热情。

  恰日村里有一台长虹彩色电视机,那是村民从山外用马驮回来的,尽管使用卫星接收器也只能收到西藏的两台节目,但在这封闭的小山村,有电视看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村民们为此在村子的最高地方修了一座电视机房,电视机是村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是大家最喜欢去的地方。同行的益西顿珠每天晚上都去看藏语版的《水浒传》。

  恰日寺的夏季法会

  恰日寺,有60位僧人,寺民管会主任加色·贡桑丹增,也是那曲地区佛协常务副会长。我们当时正好赶上了寺庙的夏季法会。僧人们在寺庙下面的一大块草地上搭起遮日的帐篷,每天在里面诵经、礼佛、祷告,甚至吃饭也就地解决。一天,我们有幸被僧人们邀请到帐篷里面做客。帐篷是用八种吉祥图案依次构成,僧人们端上饮料和糖果,饭后,我们欣赏了僧人的抱大石比赛。一个用麻袋装起来的石头,估计有二百斤重。僧人们一一尝试着抱起它,一个小僧人,尽管使出了吃奶的劲,也只能抱到膝盖处。给我们做饭的那个壮实的僧人,他跨腿站立,摆好姿势,然后“呼”的一声,把石头抱了起来,在众僧人面前走了一圈,博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之后,每个僧人都试图举起石头,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我们为成功者喝彩也为失败的僧人鼓劲。恰日寺的夏季法会是热烈的,天空的雄鹰不时的在头顶盘旋,划出一道雄壮的弧线。

  拔河比赛也是他们活动的内容之一,30个僧人分成两队,由寺庙民管会的领导担任裁判,一声“忽悠”,两列红衣僧人便鼓足劲,像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对抗比赛。结果总是站在高处的僧人胜利,欢呼声响彻云霄。接着是一群年轻的僧人攀高比赛。一个僧人拿了三条哈达,站在很远的高地上,年轻的僧人听到“开始”后,使争先恐后的向上跑,越过石头,越过高地,向三条哈达奔去。附近收割青稞的村民也来观看比赛,为他们喝采。

  9月22日晚是我们即将要离开恰日寺的前一夜,我们并没有透露要离开的消息,但僧人们像是知道我们要走,在夜幕降临的时候,便拿来了许多糖果、饮料和啤酒。做饭的僧人也特意多炒了几个好菜,其实,我们当晚并没有什么胃口,但僧人们的盛情不容拒绝。有位僧人拿着汉语书向我讨教文字,那些和我们比较熟识的僧人不断冲我们微笑,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觉在流动。

  次日,我们吃完早饭之后,就开始收拾行囊,村民们已经牵来了良马,寺庙门口聚集了好多僧人。大家的情绪显得很激动,或许是因为我们要走的缘故,僧人们全都来送行,场面比来时的还要隆重,僧人们帮我们把行李系在马背上,还再三看看是否牢固。村民们长久地站在村头,看着我们一点点远去。

  回头望一望恰日寺,觉得我们留下的不仅是关于各种现代社会的知识,还有我们对这座寺庙和村民的情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电子刊

主办:中国西藏杂志社  编辑出版:中国西藏杂志社

地址:中国 北京 府右街135号   邮政编码:100031

中文部:010-58336050/58336082/58335511/58335518

藏文部:010-59512450/58335517/58336006

英文部:010-58336070/58335683

版权所有 中国西藏杂志社 京ICP备17049894号

E-mail:zgxizang@163.com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本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