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

访尼泊尔文化观感


列入世界遗产的著名大佛塔。

 


尼泊尔的旧王宫广场保持着原来风貌,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藏族社区办的卡垫厂。图为厂里捻毛线的老人。

 


尼泊尔的工艺品摊位,琳琅满目的如同西藏市场。

 


狭窄的尼泊尔纸品作坊,女工们手工制作尼纸制品。

 


围绕佛塔居住和经商的藏族同胞,每天绕佛塔转经,很像拉萨八廓街。

 

  应尼泊尔王国皇家学会、教育理事会的邀请,西藏作家协会代表团于2003年4月5日至14日对尼泊尔王国进行了为期10天的文化交流访问活动。西藏作协代表团一行7人先后参观访问了加德满都市的几处世界文化遗产、宗教名胜以及民间工艺品街区作坊等,所到之处观感丰富。

  对民间工艺的开发与固守

  都说尼泊尔民间手工艺精致发达,参观了加德满都巴坦老城及巴特冈等工艺品街区市场,方知名不虚传。尼泊尔民间工艺以民族特色浓郁、手工技艺精细、品种丰富繁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尤以铜制品和木雕刻为代表。

  巴坦老城号称工艺之城,民间工艺匠人云集,手工艺作坊和工艺品店铺林立。巴坦老城历史上曾是相对独立的一个城镇,以传统民间手工艺著称,如今成为加德满都市三大城区之一,仍是尼泊尔首都最主要的老城街区,以民间工艺品制作销售为特色,已成为尼泊尔最负盛名的民间工艺品城,也是著名的旅游街区,是尼泊尔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巴坦城老街仍保留着传统的街道分布和民居风格,与遍布全城街区的神坛雕像木刻等浑然一体,显示出十分浓郁的工艺之城工匠之乡的特色与格局。沿大街小巷两侧,前店后坊,店铺不大,商品琳琅,许多工艺品张挂在街道墙上,更显得丰富繁杂,叫人目不暇接,不忍不顾。富有民族特色的铜佛制作、木门窗模型雕刻、金银首饰挂件、神佛面具、土陶工艺、造纸作坊等遍布全城。

  走进一家纸制品工艺店,用尼泊尔纸加工制作的各式卡片、信片、纸灯罩、相册等摆挂满店,品种繁多,全部出自手工剪裁粘贴,风格古朴,特色浓郁。店后是简易的造纸作坊,用当地野生的一种树皮作原料,经过浸泡、粉碎、制浆、过筛、上网、晾晒等工序制成粗纸,有的在纸浆中加入植吻花瓣茎叶,或染成色纸经剪裁粘贴制成各种工艺纸品,虽然设备简易,工艺简单,但制作却十分精细,成品工整精致。

  参现一家铜佛制作工场,从制模具、做模范(以牛粪末和以粘合剂)到浇铸成型、焊接打磨抛光做旧等工艺流程,完全保持传统手工艺操作,因为制作精心细致,成品因工艺精细而提升了身价。尼泊尔经济尚欠发达,发展现代工业是它的弱势,而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手工业却是它的强势,一则解决了更多人口的就业,二则延续了民间传统手工艺。在世界经济快速进入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当今时代,尼泊尔仍然保留和固守自己传统手工艺制作产业,保留着民族民间古老的手工艺品制作传统,因而在现代化进程中留守着传统工艺品一席之地和一方市场,并与发展现代化旅游业结合在一起,成为著名的旅游纪念品开发地,支撑着尼泊尔国民经济的重要结构,不失为一种经济发展策略。

  旅游文化的简朴务实风格

  尼泊尔国土小人口多,发展经济受制因素多,社会历史包袱很重。相对来讲,旅游业已成为它的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尼泊尔已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并不全在于它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而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旅游文化、管理理念和运作机制上。就尼泊尔的公共设施、交通状况来讲,是比较落后的,不及我国70年代水平,旅游硬件建设和与之配套的机场、公路、车辆等,都比较简陋。但在旅游饭店管理、餐饮、购物、导游管理等软件方面,却是很规范很便利。

  就旅游业管理整体水平看,应该说是经济小国、旅游大国,硬件不硬,软件不软,显示出一种简朴、务实的旅游文化风格。尼泊尔的机场空港建设,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十分简易,设施设备都很简单,没有现代的装修装饰,没有现代化的豪华气派,但却简便快捷,服务周到而热情,设施设备的使用率高,经济效益达到了较高水平,大概是穷国家发展旅游的一条无奈之路,却逼出了一条简朴务实和经济效益的路子。尼泊尔的旅游饭店建设也透出一种简朴的风格,外观不追求气派,内装也不讲究豪华,客厅客房及其各种设备家俱等,配备得经济合理,不奢华不浪费,以实用、便利、经济效率为原则,只要你用心观察琢磨,在尼泊尔各地旅游饭店都可以看到。

  西藏作协代表团一行下榻的皇家狮子饭店名气不小,饭店主楼却是红砖墙垒砌的五层小楼,十分淳朴。大堂总台所有设施都很简洁适用,大堂摆设的大花瓶是尼泊尔民间红土陶罐,整体风格简朴而谐和。客房不大,家俱简单,卫生间设备不奢华,样样用具维护得干净而适用,看得出饭店的管理做到了精细、合理、经济,效益达到了最大化。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据说有一千多家旅行社,基本属于民营和私营体制,在政策规范和管理上却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政府重视对导游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职业管理很规范,导游一般都很敬业,遵守职业道德,尽守行业职责,维护游客利益,尤其在导游安排餐饮、购物中,比较忠实诚信,看不出有欺诈行为。出行途中和参观日程安排上,导游都克尽职守,待客文明礼貌热情,尽职尽力。去西部小城博克拉旅行,对尼泊尔的旅游业管理水平会有深刻印象,那里的食宿行、游购娱都十分经济和便利,小镇虽小,却十分自然亲和,十分方便舒适,凡涉及游客各种需要,都考虑的周全细致,给人的印象具体而深刻,代表了尼泊尔旅游业的整体水平,好象这座小城专为游客而建设而存在,又因旅游而发展而闻名。

  尼泊尔藏族社区参观印象

  去尼泊尔前,听说加德满都有一个城市社区叫“西藏难民营”,我们要求在日程中作参观安排。在参观一处人文景观后,用一个小时匆匆参观了藏族社区中心及其兴办的地毯厂以及藏族同胞开设的工艺品市场。导游在车上介绍说,以前的“西藏难民营”的确是居于一个破烂不堪的小社区内,聚居着从西藏过来的藏族人及其后代,老一辈人多数很难加入尼泊尔国籍,也影响了后代人的社会身份,藏族人的国籍身份和社会角色使他们在尼泊尔受到许多制约,其社会活动和职业发展也很难有适合机会,相当一部分人是无国籍人口,受到尼政府的严格限制,也受到社会歧视。

  藏族社区人口集中,与外界缺少联系,相对保守和封闭,长期以来是有名的“难民营”,藏族同胞处于社会底层。近年来,尼泊尔政府对藏族移民人口的待遇上有了一定改善,国际组织也给予了一定帮助和扶持,使“西藏难民营”有了很大改善,社区街道得到维修,住房条件也逐年有所改善,藏族人在社区内开设了旅游工艺市场,经营着富有藏族特色的工艺品、宗教用品和尼泊尔工艺品。尼泊尔人民出于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和对藏族人民的友情,一般都不再称呼“西藏难民营”,不再歧视他们,改称藏族社区。

  我们来到藏族社区中心,一块相对平坦开阔的草坪和一个开放式院落,一侧是新建的小型会议中心,是藏族集会的地方,对面是一排旧平房,经维修后很整洁,十多位藏族老人在房前席地而坐,梳羊毛捻毛线,平房是织毯车间,几位藏族妇女精心编织着羊毛地毯,其规模、机具和手工工艺和西藏江孜地毯厂像相,看得出工艺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完善。墙上挂着黑白旧照片,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藏胞第一代来到尼泊尔创办工厂时的情景。地毯厂新建了一幢二层小楼,楼下大展厅陈列着各式藏式挂毯卡垫织品,图案设计很精致,富有藏族特色,制作工艺精湛,从标价签看,价格高于西藏拉萨地毯厂的产品,据说,这些产品全部出口于发达国家,成为藏族社区的知名产品。社区外围是藏族人开设的旅游工艺品市场,如同拉萨八廓街一带的旧工艺品市场一样,多为露天摊位。也有不少特点鲜明的工艺品店铺,多为藏族第二三代年轻人开设的画廊,工艺品很精致很现代。整个社区临街都是商业店铺,与加德满都其他街区没有明显差别,商业气息浓郁。

  我等一行参观购物中不时与藏族同胞交谈,当得知我们来自西藏拉萨时,表现出十分的友好热情,改用藏语交谈问候,打听拉萨的情况,热心推荐购买工艺品,看到我们一行装着装备(摄影器材)水平,充满了对西藏的向往和对故土留恋。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高和西藏在全国对口支援下发生的巨大变化,居住在尼泊尔的藏胞也日益受到优待,更多地融入到当地社会之中,社会地位提高,发展机会增加,也为祖国故土的发展而增添了自豪和荣耀。

  西藏与尼泊尔文化交流

  西藏与尼泊尔毗邻,两地人民分居于喜马拉雅山脉北侧南坡,地理的相邻和历史悠久的友好交往,形成了民族文化生活习俗的相近性,更由于藏传佛教共同的佛祖释迦牟尼诞生于尼泊尔,两地人民在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艺术上有相同相通之处。尼泊尔边境居住着数万藏族群众,西藏边境的夏尔巴人更有着尼泊尔民族与藏族祖先相通的血脉,文化与信仰、心理与习俗都有着历史的渊源,两地文化艺术界都有文化交流与互访的愿望。

  尼泊尔的文化艺术、宗教信仰、民间工艺深受西藏人民的重视。西藏的宗教艺术和建筑名胜、人文风俗也深受尼泊尔人民的关注和向往。尼泊尔的民间工艺品、宗教艺术品历史上就广泛流通到西藏,成为西藏社会生活中的必需,至今仍占有西藏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广大市场,内地甚至国外游客通过西藏市场购买原产自尼泊尔的手工艺品。在西藏,当地工艺品与尼泊尔工艺品已融为一体,难分彼此,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尼泊尔,中国的各种工业产品深受民众喜爱和必需,其中一部分是经西藏运输,经双方边民贸易而流通到尼泊尔各地的,两地市场有很大的互补性和互需性,商品贸易将长久地维系着两地的经济和友好往来。近年来,中国对尼泊尔的经济援助和尼泊尔对西藏土畜产品进口依赖更加强了两国两地的联系与友谊,尼泊尔人民对中国、对西藏怀有友好的情谊和美好向往,西藏与尼泊尔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必然加强两地人民的友谊,对于巩固边境、安定边民,具有长远的利益和深远的意义。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电子刊

主办:中国西藏杂志社  编辑出版:中国西藏杂志社

地址:中国 北京 府右街135号   邮政编码:100031

中文部:010-58336050/58336082/58335511/58335518

藏文部:010-59512450/58335517/58336006

英文部:010-58336070/58335683

版权所有 中国西藏杂志社 京ICP备17049894号

E-mail:zgxizang@163.com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本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