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

我登上了天际列车


    代表们听西藏大学副校长次央教授介绍情况


    代表们按照西藏风俗,敲响钟声,祈祷平安


    本文作者与国外代表交谈


    藏学家彼得·斯威格教授(中)向同伴介绍青海塔尔寺

  他们登上火车时候的心情无从求证。是期待、担心?或许带着些许批判眼光?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走下火车时的心情,是兴奋和更深刻的理性思考。

  去年10 月12 日晚,夜幕降临,代表团终于登上K 917次兰州至拉萨的青藏列车,窗外一片黑暗。那黑幕之后,有着怎样广袤高原和皑皑群山,令人浮想连翩。与黑暗相对的,是车内灯火通明,雪白的布单,舒软的地毯,桌上一束艳红绢花,还有随处可见的藏式饰品,舒适典雅的车厢驱散了旅客心中隐隐的担忧。

  这条刚于7 月1 日正式通车的青藏铁路全长1963 公里,其中大约965 公里的铁路位于海拔4000 米以上,超过550公里修筑在永冻层,8% 以上的铁路穿越桥梁和隧道,沿路途经15 座山口,最高的唐古拉山口海拔5072 米。

  无论是长达26 小时的行程,还是高海拔带来的高原反应,你都有理由感到一丝担忧,但是这种紧张心情会在身穿藏族服装、嘘寒问暖的列车员的微笑中慢慢消散。一路上,列车广播员用轻柔的声音,分别用汉语、藏语和英语介绍青藏铁路列车行程。

  从广播中,我们了解到这条青藏铁路来之不易,燃烧了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梦想和激情。终于在21 世纪的今天,中国铁路设计和技术人员冲破重重挑战,将铁路从格尔木修到拉萨。

  然而,就是这条凝聚几代中国人理想和血汗的天路却遭到了国外分裂势力的诋毁,散布了一系列不负责任的言论,说青藏铁路威胁西藏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使关心西藏生存和发展的外国人士心存疑虑。如今,中国西藏文化保护和发展协会邀请一些外国专家亲登青藏铁路列车,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寻找答案。

  清晨,一缕阳光映入眼帘,黑夜中的无限遐想变为现实。窗外,平原广袤、群山高耸、蓝天白云仿佛尽在咫尺,仿佛可以闻到它们清新纯净的气息。每逢在车站短暂停留,旅客不顾可能产生的高原反应,走下列车感受高原的独特环境。

  外国代表的车厢逐渐喧闹活跃,立在窗前,对着沿途风景不停按着相机快门,操着英语和法语等语言谈笑风生。或许是车厢中的弥散式氧气,或许是兴趣盎然的喜悦,他们大多没有出现原本担心的高原反应。

  从没来过西藏,“亚欧项目信息服务”主任戴维? 福凯对这里的感觉就像一张白纸。但首次旅程就呈现了一幅缤纷图画,摄人心魄的美景就像是一幕幕电影。

  餐车内,一片宁静,一杯清茶,欧洲议会社会党党团议员格林? 福特和助手欧文小姐正在埋头于工作中。这位已经多次进藏的英国政治家此前听说过关于青藏铁路的种种议论,也目睹达赖集团在欧洲为所谓藏胞利益叫屈,但他不愿相信一面之词,他更相信自己的眼睛。

  第一次坐在青藏铁路列车上,福特连连称赞说列车非常舒服,列车员也很热情,车窗外的风景更是令人赞叹,到处能看到防风固沙的设施,“这可谓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工程奇迹,一路上的美景让我们不禁屏住呼吸”。他说,此前,有说法认为这条新建铁路将造成大批人进藏,从而破坏当地人文环境,但在全球化的现代世界,欧洲联盟的经验告诉我们,更加完善的交通条件将带来投资、财富和更多机遇,而西藏人也应该把握这些机遇。

  临近唐古拉和昆仑山之间的山谷,车厢内掀起一次小高潮。凭窗远眺,德国波恩大学教授彼德在高原上发现一群藏羚羊。这位能讲中文和藏语、只穿着一双凉鞋登上高原之旅的佛教艺术专家不错过任何令人兴奋的时刻,一路上兴致勃勃地与其他外国专家分享他对西藏的了解。

  当然,彼德并非一个单纯的动物爱好者。他对西藏的热爱已经超出环境、艺术或宗教等领域。他关注西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很难想象,一个德国人操着藏语,在异国关注着中国和西藏的日新月异,需要多大的热情和恒心。

  在有关青藏铁路的议论中,环境保护是外国人士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青藏铁路的初衷是给西藏人民铺就经济繁荣的道路,密切他们与祖国其它地区的关系,而铁路周边的草地、牛羊,作为西藏人民重要生活和经济资源,无疑是西藏经济起飞的基础,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作为解决措施,建设者把路基垫高,在铁轨两侧建起防护网,防止动物爬上铁轨。此外,还在路基下设置一些通道,这样使附近的人和动物安全有序地穿越铁路。

  看到这些精心设计的防护措施,外国专家无不露出赞许目光。一些曾通过青藏公路进藏的专家说,以往这个季节,不会看到如此多的野生动物出现在沿路附近,如今,由于采取适当的动物保护措施,它们可以安然地在铁路沿线以外觅食活动,这也成为青藏铁路的美妙景观之一。

  印度自由撰稿人昌都拉十分欣赏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迁徙和通行的33 处通道。他认为,通过这一措施就能看出中国政府为西藏湿地、水源、野生动物及青铁的环保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这位今年已经78 岁高龄的印度老人,生平第3 次进藏。尽管他已经步履蹒跚,经常出现高原反应,但他依然精神矍铄,人老心不老,甚至不愿让人搀扶,坚决要自己走完这次高原之旅。

  西藏的道路建设如何突飞猛进,昌都拉最有发言权。53年前,他第一次进藏,根本没有路,他和印度一支商队徒步3 个月才最终抵达目的地,那种艰辛让他至今难忘。“青藏铁路不论在工程学上还是在环保上来说都是一个创举。这条铁路必然会为西藏人民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他说,“过去,游客不能轻易进藏,而今,西藏打开大门迎接世界各地的人,来感受西藏的变化,体验世界屋脊的日新月异。而且,西藏人民也同样有机会乘火车进出。”

  作为中国邻邦,由于地域相近,印度自古以来与西藏往来密切。印度《电讯报》资深记者阿施斯·库马·查克拉巴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事务,从西部大开发政策被提上桌面,他就开始关注西藏在这一政策指引下的发展。在他看来,青藏铁路作为西部大开发政策一部分,充分体现中国政府的执行决心和能力。

  2005 年,查克拉巴和另外16 名印度记者应邀访问西藏,当时青藏铁路正在建设当中。如今,他终于有幸成为这条铁路列车上的乘客,亲历天路之旅,对西藏未来有了更深刻和广泛的理性思考。

  查克拉巴说,这条铁路从两个方面引人瞩目。一是经济,二是政治文化。首先,这条铁路不只是一条铁路,而是西部大开发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上看,世界各地的城市现代化都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交通发展,促进人流物流。因此,青藏铁路将给西藏发展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促进整个西部地区发展。它是青藏公路的有利补充,使内地至西藏的运输大大提速,开启了西藏更快更广泛发展的新阶段。

  他还大胆假设,这一交通线还会进一步扩展,或许延伸到尼泊尔,那么就会大大改善地区边境经济贸易环境。这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进入新纪元的标志。

  第二,从政治文化角度来看,能够使国际上有一些反对或质疑青藏铁路项目的说法不攻自破。美国自称“保护西藏运动人士”的演员理查·基尔曾在《纽约时报》上刊文说,青藏铁路是西藏的“毁灭之路”。此外,国外的西藏分裂分子和国际上所谓西藏运动组织也出书,宣扬他们对青藏铁路毫无根据、杞人忧天的论调。

  而查克拉巴评价这些不负责任的说法是“错误得可笑”,是完全是出于政治歧视的愚蠢论调。还有人说这会毁坏西藏文化遗产,其实他们只是狭隘地认为,文化只能是那些搁置在博物馆内的东西。

  “我登上了天际列车,”回想这段旅途,查克拉巴说。通过青藏铁路,中国政府显示出对藏民族的关心与扶持,对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而且已经付诸实践去加以保护和促进。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电子刊

主办:中国西藏杂志社  编辑出版:中国西藏杂志社

地址:中国 北京 府右街135号   邮政编码:100031

中文部:010-58336050/58336082/58335511/58335518

藏文部:010-59512450/58335517/58336006

英文部:010-58336070/58335683

版权所有 中国西藏杂志社 京ICP备17049894号

E-mail:zgxizang@163.com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本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