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

在希望的田野上――后藏农牧区见闻

西藏日喀则市边雄乡的两名藏族妇女在日喀则的市场上出售豌豆、小麦等农产品。
西藏日喀则市边雄乡的两名藏族妇女在日喀则的市场上出售豌豆、小麦等农产品。

  岁末年初,记者来到西藏最大的粮仓――后藏日喀则地区采访。尽管正是农闲时节,田野里一片枯黄,但当我们走进一户户农家,走进蔬菜大棚,或苗圃,或采石场,我们感受到的是另一番热气腾腾的景象:各地藏族群众正以不同于以往的生产方式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他们的增收渠道正在逐渐拓宽。

养奶牛专业户

湖边草滩上的牦牛
湖边草滩上的牦牛

  地点:江孜县江孜镇察布村28号

  人物:边巴顿珠,29岁,一位精干的藏族青年农民

  场景:这是后藏一带典型的土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大门上方有一块小牌子,上面写着“自治区农发办项目,养牛专业户”。宽敞的院子里拴着10头奶牛和1匹马,门口停着一辆力帆三轮摩托车,一辆拉水的小平车,正房门前放着一台微电脑智能型辰佳牌双桶洗衣机。边巴顿珠的妻子在楼上晒奶渣和米酒渣,从湖南师大毕业的妹妹趁学校放假在一边帮忙。院外有打麦场和小树林,晒干的牛粪整齐地码在围墙上。

  访谈:我家里有7口人,我只上过小学,后来家里缺劳力,就不得不退学了。几年前我只有3头牛,现在发展到10头,一头牛一年净赚2600元,一年收入有4万多元,主要是卖酥油和奶渣,好的奶渣一斤可以卖14元。后来援藏干部又教会我们做米酒渣,也能卖些钱。还做一些“退”(用奶渣、红糖或白糖以及酥油揉在一起的一种节日食品),每个卖15元。现在我有3个小孩,其中两个已经上学,一个还没到年龄,日子过得很好。

  背景:这个村有259户,1443人,其中有养牛和奶渣生产专业户161户。2005年全村经济收入近6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3195.52元。

种植大棚蔬菜

西藏白朗县靠种菜走上致富路的边多。
西藏白朗县农民种植蔬菜大棚走上富裕路。

  地点:白朗县巴扎乡冲堆村边多家的蔬菜大棚

  人物:边多,46岁,头戴一顶发黄的军帽,衣着随便,脸上露出憨憨的笑容。

  场景:室外天寒地冻,而大棚里却温暖如春,绿色的青椒青翠欲滴,鲜红的西红柿挂满枝头。

  访谈:以前我曾是村里的特困户,后来从军队退伍后就学习蔬菜种植技术,还去过北京、上海和昆明等地学习参观。我家有6口人,4个小孩,现在共有7座蔬菜大棚,可以种青椒、西红柿、南瓜和西葫芦等,收的菜少就带几个筐,坐中巴到日喀则卖,多的话就批发出去。我还有5亩地,5头牛和10头猪,一年收入有3万多元。去年我盖了两层的新房,有大的院子。我现在还帮助村里的两个贫困户种了大棚,主要是在技术方面提供指导,今年他们的大棚就可以收获了。

  背景:这个村从2001年开始种大棚蔬菜,请山东济南来的农民技术员免费教授当地农民种菜技术。现在全村共有45户,蔬菜大棚94座,每座大棚年收入可达六七千元。建一个大棚大约需要5000元左右,农民只负责修墙体和劳务,第一年所需的塑料、绳子、竹竿和铁丝等材料全由国家免费提供,第二年要半价购买这些材料。他们种的菜比较畅销,因为只用农家肥,不用化肥。

育苗--致富又环保

  地点:谢通门县达那答乡嘎如冲村苗圃

  人物:谢通门县县委常委、达那答乡党委书记中扎西,个子不高,脸色黝黑,对乡里的事情了如指掌。

  场景:雅江北岸的一大片农田里没有种庄稼,反而生长着100多万株杨树种苗,平均高度已达1.2米以上,即将为农民带来可观的效益。每到下午,雅江边风沙骤起,遮天蔽日,这片林子随风摇曳,尽管还不成熟,但已能为附近村庄遮挡风沙。

  访谈:2003年,我们从黑龙江农科院引进耐寒、耐旱、抗逆行强的杨树新品种黑一号、黑三号和中绥12号,在3月1日到25日期间把220万株种条种到220亩地里,统一技术操作,分散经营。这些树目前归44户人家所有,3年过去了,成活率可以达到70%以上,大约有140-160万条成活。如果今年顺利卖出去的话,每亩地能获利两三万元。而过去老百姓单靠种庄稼,每亩地只能产粮300到500斤。

  背景:育苗的前期投入包括地膜和化肥为50多万元,均为援藏资金,目前还没有产出。如果幼苗顺利售出,每株可卖到两三元。

绵羊短期育肥

  地点:谢通门县达那答乡嘎如冲村

  人物:吴琼,49岁,穿着后藏传统服装,听说记者来采访,赶着一群羊回到院子里。

  场景:14只羊挤在柴草堆上,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毛细有的毛粗。旁边还站着一头牦牛,好似站岗的哨兵,威风凛凛。

  访谈:我有7只草地羊,是去年11月买的,一只羊130元左右。到今年五六月有出路就让它们走,平均一只可以卖到250元左右。本地羊是细毛,草地羊体格大、肉肥,羊毛织卡垫、氆氇好。每到冬天,从那曲牧区有送羊过来的,我们买下来分散育肥,再卖到日喀则,或者等回民来收。阿里措勤的羊更大,但那里来的羊少。买回来后主要是喂小麦,育肥快。

  背景:谢通门县北部有两个乡的人经常到那曲、阿里等地打工,主要是在石头上画六字真言、盖房子等,打工的收入就是羊,带回来短期育肥。去年达那答乡乡共有3100只羊,农民买一只羊花130元,卖的最好能到425元,普遍的是每只280-300元。今年全县有3万只羊,喜欢短期育肥的人越来越多了。前几年一到七八月份,这里有一半的人家没有糌粑,1999年乡里买了127只羊分给32户饲养,喂几个月后,到缺粮食时出售,正好救急。现在不用愁了,老百姓一般每户都有五六只羊,一只绵羊净赚80-120元。


致富带头人群培次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西藏乡村一批致富能人开公司、办厂子、包工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艰苦创业,涌现出一大批资产达到几十万、上百万的“农民老板”,有的甚至是远近闻名的“亿万富翁”。 率先富起来的这些普普通通的藏族群众在致富后没有忘记身边的乡亲,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帮助老乡致富,实现共同富裕,大老板通过传、帮、带,又培养了一大批小老板,形成了“大老板扶持小老板、小老板带动大批农民稳定就业”的良性循环机制,在增加农牧民现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记者日前深入后藏农牧区采访,碰到了几位这样的致富带头人,他们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感人事例。

西藏尼木县农民在农闲时节做藏香,销往拉萨等地,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西藏尼木县农民在农闲时节做藏香,销往拉萨等地,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52岁的群培次仁是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但他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亿万富翁”。1982年,木匠出身的群培次仁在他的家乡日喀则地区仁布县,率先成立了以他们家的房名命名的“达热瓦建筑有限公司”。后来,自己出任董事长,和3个弟弟一起把公司发展得越来越壮大。

  记者:请您谈谈自己的创业经过。

  群培次仁:当时我组织左邻右舍的13个人组建了小包工队,起初在县里弄个围墙、修个厕所、盖个土坯房什么的,很简单。县领导非常支持我,说光盖土坯房不行,你要搞点水泥工程。于是,我鼓足勇气,从甘肃聘请了一位建筑工程师和4位会摆弄钢筋、水泥的技术员,第一次承包了县中学两层教学楼工程。工程验收后,获得了合格证。不过现在看来有些粗糙。

  后来一发不可收拾,走出山沟,先后承包了桥梁、水电、房屋、文物古迹维修等重点工程项目。目前,公司不仅拥有建筑业,还经营房地产、综合度假村、酒业等产业,总资产达到12700万元。

  记者:听说您亲自带出的许多徒弟如今都另立门户了,您对这些人怎么看?

  群培次仁:在公司成立20多年的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是,要发展首先要不惜代价培养人才。我们公司先后培养了当地200多名石匠、100多名木匠、50多名泥工、37名画匠,以及各种机械操作能手80多个。

  这些有一技之长的员工,在公司发展中立下了功劳,同时,有了“本钱”以后,他们就另立门户,当小老板。刚开始,我有点生气:“翅膀长硬了,敢甩开我!”后来细想,虽然我的公司受到损失,但他们这样做能够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所以,公司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每年选派十几个有一定文化的年轻人,到拉萨培训各种技能,每人两三千元的培训费用全部由公司支付。回来后,也没有签订合同要求他们在公司干多少时间,只要他们有能力“另起炉灶”,随时可以离开。目前,已有22名从公司里出去的技术人员,组建了少则10人、多则50人的小包工队或经营其它行业,一年能赚个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不成问题。

  记者: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企业家,您在成功后是如何帮助其他乡亲们致富的?

  群培次仁:首先是尽我所能在企业里雇用当地的农民工,为他们创造就业的机会。目前,常在我们公司干活的员工有1000人左右,农闲季节达1500多人。每人每月工资1000元至3500元不等。因为我们雇用的民工大多是年轻人,怕他们乱花,每月就只发给200——250元的基本生活费。到了年底,把他们家里的父母请来,一次性发放剩余工钱。这样,一个家庭可以集中财力或盖房或买农机具,把钱用在刀刃上。仅去年公司就一次性支付了民工680多万元工资。我从来不拖欠农民工工资,群众非常感激。民工住的房子、烧的柴火以及喝的砖茶全由公司解决,民工的一般医疗费用也由公司负担,因公受伤者的医疗费用更是全部由公司来承担。

  此外,这些年我们用于捐助灾区、学校,以及帮助贫困户的现金达到380万左右。

正在进行农房改造的后藏农民。
正在进行农房改造的后藏农民。

  记者:你们公司今后还有什么计划?

  群培次仁:公司今后有个大的发展计划:在拉萨已经有一个青稞酒制造厂,而且销路很好,但由于涉及到城市规划、地皮、污染等原因,再扩展就有困难。所以,公司已经决定在中尼公路仁布大桥旁大竹卡镇新建厂房,办一个西藏特色的绿色青稞酒产业,产品除了直销西藏全区各地外,还要打入内地和尼泊尔等周边国家和地区。我们请国内外专家共同策划了很久,并且形成了可行性报告,光邀请法国酒业专家就花去了40万元人民币。初步计算投资将达到1600万元。

  我们想,扩大青稞酒产业不仅可以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比如,仁布县年产青稞2000多吨,酒厂可消化1200吨,就地解决群众“卖粮难”问题,而且通过公司加农户订单的形式,要求农民生产绿色青稞,保证价格高于市场价。此外,酒厂还可吸纳近100名农民工,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酒厂投产后,每年可向国家缴纳600万元税收。

“糌粑老板”洛布丹增

西藏白朗县嘎东镇赫赫有名的糌粑老板洛布丹增。
西藏白朗县嘎东镇赫赫有名的糌粑老板洛布丹增。

  另一位像群培次仁那样好心肠的致富带头人是日喀则地区白朗县嘎东镇贵热村“洛丹康桑糌粑加工厂”的“糌粑老板”洛布丹增。他申请获得专利证书的“洛丹”牌糌粑,在日喀则、拉萨等地供不应求,不仅自己挣了钱,还解决了当地一大批富余劳力就业。

        记者:糌粑是藏族群众的主食,而且西藏每个乡村凡是有水流的地方都有加工糌粑的磨坊,你为什么还大规模加工糌粑?

洛布丹增:当地群众的糌粑自给自足,自然不会掏钱来买我的。但我看准了这些年城里人生活提高以后非常讲究绿色食品的商机。我们收购的青稞是不施化肥的,磨出来的“洛丹”牌糌粑恰恰适合城里人的口味。据说青稞具备多种营养成分,而且是谷物品种中糖份最低的粮食,特别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政府实施的解困工程为西藏农牧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图为一位后藏农民在水井边洗羊毛。
政府实施的解困工程为西藏农牧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图为一位后藏农民在水井边洗羊毛。

  我们厂共有20座水磨坊,其中10座在拉萨北郊娘热沟里。每年以比市场高15%的价格,从群众手里收购220多万斤只使用农家肥的优质青稞,年产200万斤糌粑,销往日喀则地区各县和拉萨市,一部分还销往尼泊尔。2005年,总收入340万元,纯收入54万元。

  目前,我们厂共有员工40名,都是乡里贫困户的富余劳力,每天每人工资按劳动强度给30-40元。20个水磨磨的糌粑已经供不应求,因此,我准备再增加30个水磨坊,

  那时,光员工就需要100多名。

  据了解,西藏自治区计划对2.5万名农牧区剩余劳力免费进行种植养殖、汽车驾驶、藏式餐饮、美容美发等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这种从上到下实实在在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替他们寻找致富门路,包括通过以上大小“老板”的传、帮、带,带动更多的群众走上致富的做法,在今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业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文、图均采自2006年初)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电子刊

主办:中国西藏杂志社  编辑出版:中国西藏杂志社

地址:中国 北京 府右街135号   邮政编码:100031

中文部:010-58336050/58336082/58335511/58335518

藏文部:010-59512450/58335517/58336006

英文部:010-58336070/58335683

版权所有 中国西藏杂志社 京ICP备17049894号

E-mail:zgxizang@163.com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本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