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在山水间的真巴村。
车大约离开八一镇有20公里处,隐隐约约看到了几户人家的房屋,撒落在并不高的山上。汽车拐上山路,直奔那镶嵌在山水间的村庄。
村口碰到一位中年男人,一问正是村长,太幸运了。
我们高兴的跟在了村长的后面,绕过了几家,爬上了斜坡上,慢慢的往上走去,往左一拐,出现了一条刚刚可以开一辆小车上去的宽度的土路。
米玛村长的家。
村长打开门,就听到了狗的叫声,这种声音,在西藏无处不在,藏族的每个家里几乎都养狗。村长说你们不要害怕,说完领我们进了右边的房子,我还没有看清小院,但看到了一位老人坐在正门的房屋门口晒太阳。
一进房间,屋里的装饰既传统又现代。屋里很明亮,有电话、电视,也有炉灶、卡垫,透着浓浓的富裕生活的味道。
村长用我们听不懂的话喊叫着,过了一会,一位穿皮毛缝制的“果秀”的藏族妇女进来,她腼腆的对我们一笑,给我们煮起了酥油茶。村长给我们介绍这是他老婆。
给我们倒茶的米玛村长的妻子聪吉。
村长告诉我们他叫米玛,意思就是“星期五出生”的意思。他的妻子叫聪吉,他与岳父、岳母住一起,刚才门口见的晒太阳的老人就是他的岳父。岳父叫旺吉,岳母叫次明。
只有一小会儿,阿佳聪吉就煮好了酥油茶,面带微笑的给我们倒上。聪吉长得很好看,皮肤很细腻,脸夹上一抹红,透着美丽和建康,只是身上穿的皮制坎肩上油呼呼的,我不敢问你为什么不洗,因为我曾听说,藏家人的服饰上的油越多,显示这家人的生活条件越好。
边喝茶,边聊天,村长告诉我们:“村子里有41户人家,大部分是工布人,少部分是从昌都移民来的康巴,还有一部分是团结族。”
“什么是团结族?”村长笑了:“团结族就是藏汉结合的后裔。”看着村长很有水平的回答,我不再提问。村里并没有汉人居住,想来,这里的团结族应该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赵尔丰在川滇藏区推行改土归流,其部在工布驻军时留下的后代。
外面的天气很好,村长提议带我们出去走走。
真巴村的村民和远处的核桃林。
真巴村属林芝地区,海拔在3000米左右。村里的路时而弯曲,时而悠长。村子许多的村民悠闲的蹲在村子的小路边聊着天,村长告诉我们青稞已经全部收完了,过段时间还要种冬小麦,这会儿比较闲,有的出去打点临工,大多数闲在家里。我走过去和几个蹲在一起聊天的妇女打了招呼,她们很热情的用汉语笑着直接问我:“你们要藏鸡蛋吗?”
我知道藏鸡蛋是藏族人家里创收的来源,藏鸡是在漫山遍野里到处跑,吃的是野山菌、野草,所以下的蛋比一般的鸡蛋要贵一倍,营养价值也比一般的鸡蛋高很多。她们告诉我藏鸡隔一两天才下一个蛋,我很想知道藏鸡蛋是什么样的,旁边的一位藏族小伙子便飞快的跑步去拿藏鸡蛋。
藏鸡蛋原来比一般的鸡蛋小一倍,价格一元钱一个,我买了三十个,让她们煮好,以便带在路上吃。
我们边聊,边往另外的地方走去,远处出现了一帮穿迷彩服的军人。村长介绍说,这些军人都是当地部队军需部门的,住在村子后面,他们和我们村民相处的很好,现在是在帮助村里接自来水管。
绕了一圈,村子的村民,还有牛、羊、猪,在阳光的照耀下,自然、和谐。让我感到了久违了的温暖。
当我们往回家走时,碰到了村长的岳母,我也和藏族人一样称呼村长的岳母为阿妈。我上前搀扶着阿妈,阿妈微笑的和我用藏语问候,可我一句都听不懂,但我不停的点头微笑,表示回敬。
村长和老岳母、老岳父同住,岳母、岳父都很善良、一辈子都很勤劳,以前家里全部由妻子和岳母、岳父在照顾,他自己从早到晚忙村子了的事情,一双儿女都在拉萨上中学,到了节假日才回来。现在两位老人年纪大了,在家安度晚年,一家人生活得很和谐。
我和村长的老岳父旺吉。
这时候,阿妈手拿着捻羊毛的工具走进来了,坐在了门口的小板凳上,绕起了毛线,这种手工艺,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我开始端详起老阿妈来:满头银发,脸上的皱纹并不像其她藏族妇女的那么深,也看不出沧桑来。她动作娴熟的绕着毛线。
从聊天中我知道,村长是个很有能力男人,也很善良,对村子里的村民就像父母官,什么都管,小到谁家有困难,帮着找临工;大到盖房娶媳妇。村子被他管理的仅仅有条,在村子里很有威望。
从村长说话中知道,几年以前的真巴村,房屋简陋,连通全村的一条土路,每逢雨季便泥泞不堪。村中群众经济收入低,年年守着满树个大皮薄的核桃却苦无致富之路。
近年随着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真巴村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人家盖了新房,村里新建了漂亮的村公房和环村路,安上了自来水、电话,差不多家家都有电视。真巴村调整了粮食、经济、饲料作物的种植比例,发展庭院经济,种植经济林木,饲养藏鸡藏猪,也鼓励村人外出打工,每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近60万元,人均纯收入2000多元。
近年来,村里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还举办一些农技培训,内容有果树嫁接、修剪,玉米栽培和管理,温室大棚搭建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牲畜常见病防治等,让村里人长了不少见识。
米玛村长给我在火炉烧烤“结达”。
傍晚,村长一家请我们和他们一起吃饭,村长拿来了家里最好的食物来招待我们:青稞酒、酥油茶、奶酪、核桃,还有一个水果盘里放着小饼干、糖果、小麻花。看到这个水果盘里食物,一下子让我想起了以前家里过年,家家都有这样的盘子,里面盛满了就像村长家里的一样:水果糖、花生、瓜子、还有油炸食品。看到这些,想到这些!一下子有了过年的感觉。
突然,村长边起身边说:“差一点儿忘了,给你们拿一个好吃的,你们等着。”我们好奇的相互看了看对方。村长进来了,手里拿着一个木棍,木棍上方有拳头大小乳白色的东西。村长说:“我们过工布年才能吃到的“结达”。
后来我才了解到,“结达”是工布族人民过工布年时才做的一种食品,平时根本吃不到,主要原料是用奶酪、牛油、糖等做成,最好是拿馒头沾着吃,吃起来酸、甜、,有一股浓浓的奶香味。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支军队入侵工布,工布人民为了保卫家乡,组成了军队前去抵抗。他们踏上征程之时,正值九月,将士们惋惜不能喝上过年的青稞酒,不能吃上过年的点心,也没有烤上过年的青松火。工布王为鼓舞大家的士气,便决定把藏历年提前到了十月一日来过。到了每年的十月一日,工布人都要献上三牲为将士们守夜,久而久之,十月一日过工布年的习俗就形成了。
工布年与藏历新年相比,有着较强的林区特色。主要活动有驱鬼、吃“结达”、背水、祭丰收女神等。
村长的岳母正在捻毛线。
吃着村长给我们在火炉上烤化的“结达”,喝着青稞酒,听着村长讲着真巴村的故事,天渐渐的黑了,我们渐渐的醉了,我给老阿爸端去了一杯青稞酒,表达我对他深深的祝福,祝福他身体建康。我又端一杯敬老阿妈,祝福她和儿女一家吉祥如意。老阿妈也回敬我:扎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