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

藏北草原上的小布达拉宫——索赞丹寺巡礼

文·图/索穷

 

2011 年8 月下旬,我们特意选择了那曲—索县—比如—那曲的东四县小环线三日行。那曲当地文化专家洛追先生全程陪同我们,介绍沿途的自然景观、文化资源和风土人情。第一站是便是索县大名鼎鼎的“小布达拉宫”——索赞丹寺(藏语中是“檀林寺”之意)。

◎大名鼎鼎的“小布达拉宫”——索赞丹寺,位于索县城南的一座小山上。 卢颖摄

 

三十九族核心区,多堆卫藏交界处

索,藏语意为“蒙古”。这一带元朝时期称“索格”,明代称“索庄”。在元朝时期形成索巴、军巴、荣布3 个较大的部落,生活着一支桀骜不驯的山地部族,并与今天的巴青、丁青、聂荣、比如境内的一些部落结成联盟,史称三十九族。明朝中叶,三十九族归附占据青海地区的土默特蒙古俺答汗部和喀尔喀都却图汗,明末清初,又归附于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1732 年清政府划归西藏地方政府管辖,1751 年划归驻藏大臣直接管辖。西藏地方政府于1916 年以索巴、军巴、荣布3 个部落为基础,设置索宗,1960 年成立索县人民政府。

索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那曲地区东北部、怒江上游的索曲(河)流域。索曲流域位于南羌塘陆块东部,由发源于唐古拉山南坡的本曲、索曲、良曲和益曲4 条贯通性河流组成,是怒江上游面积最大的汇水区域。

索县是西藏北部少数较开阔的河谷区。空气稀薄,雨雪较多,日温差较大,冬春多大风。年无霜期仅4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2477.2 小时,年降水量572.9毫米。矿产资源主要有铅、煤、硫磺、石膏等。野生动植物资源主要有獐子、狗熊、岩羊、水獭及多种鸟类、虫草、贝母、雪莲花、党参等,此地自古就有“格萨尔王妃珠姆的诞生之地,三十九族核心区域,多堆与卫藏的天然交界”之美称。

◎用汽油桶做成的转经筒别具一格。 索穷摄

在这条内容丰富的小环线上我们看到了风景如画的夏曲卡草原,深山里的德珠寺,比如古代牦牛桥,达木天葬台骷髅墙(曾有一位藏学家说:到骷髅墙去看看吧,那是人类生命的归宿,令你思索生活的价值)。

一路风光一路歌,我们是一路听来一路看不够。大约是下午3点钟,拐过最后一个山头,一向沉稳寡言的藏族司机次仁达杰一抬右手说:“看,那就是索赞丹寺!”尽管此前我和我的同事从国际互联网上看到过英国摄影家从与此不同的角度拍摄的一张极其壮观的赞丹寺远景,惊叹其美轮美奂的造型,仍不免在这狭小的车体里欢呼雀跃一番。

我们立即让次仁师傅把车停在山湾边的公路上,掏出摄影的长枪短炮开始轰炸,全顾不得河畔吃草的牦牛们频频抬头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们,好像一时忘记了填肚子的正事。

拍得兴起,意犹未尽,天色却暗淡下来。我和同行的卢老师约好第二天一早再去拍摄晨曦下的索赞丹寺,定好是早晨8点正出发。整个晚上我都没有睡好觉,7点钟醒来一看,满天乌云,不见一丝天光,心头不由得一沉,再也合不上眼睛。7:40,卢老师发来短信:“我在楼下等你。”看来她比我还急呢。我撩开窗帘抬眼看看,简短地回了她一句:“大阴天的!不好拍呀。”卢老师回话:“太阳不定随时出来。”也没有别的办法了。于是,拖着昨夜被热情的当地人灌酒后宿醉的身体下得楼来。

大约9 点钟,太阳真的钻出乌云,露出调皮的笑脸,赐给我们守望已久的柔和光线。

寺庙坐落在一座酷似白色卧象的山包上,四周环绕八瓣莲花山和清清索曲河水,尽显祥瑞之兆。主体建筑依山而筑,由白殿、红殿和僧舍组成,建筑风格酷似布达拉宫,因此有“小布达拉宫”之称。

◎赞丹寺寺管会副主任(右一)。 索穷摄

我拍到一张半大的小马驹在赞丹寺前可爱地转头挠痒痒的照片,她那双秀气、灵动的眸子似乎在说我很享受在赞丹寺前的草滩上生活的日子,“我过得好着呢,你们羡慕我吧!”

高挑俊逸的赞丹寺

赞丹寺的美怎能用一句话说清。她那高挑、俊逸的身影巍然屹立在索县县城南端的一座小山上,它的全名是索雪噶丹培杰林,是一座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该寺以其石木交错的建筑方式和丰富的文化蕴涵,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西藏那曲沿317 国道东行抵达索县,雄伟壮观的赞丹寺首先映入眼帘,给第一次到达这里的客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视觉冲击。

现在一般认为赞丹寺是1667 年开始建设的,但寺庙提供的资料里记载为1232年初创,历经宁玛、噶举、格鲁各派。寺庙坐落在一座酷似白色卧象的山包上,四周环绕八瓣莲花山和清清索曲河水,尽显祥瑞之兆。主体建筑依山而筑,由白殿、红殿和僧舍组成,建筑风格酷似布达拉宫,因此有“小布达拉宫”之称。1986 年开始重建,2001 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 年后又逐年进行修缮和增补,始具今日之规模。

远远望去,它吸取尖顶密梁的碉式结构,采用依山就势,由点而面,面高为体的空间组合手法,使建筑鳞次栉比,有主有次,重点突出。整个建筑由山下向山顶蜿蜒重叠,上下错层延伸六七层,形成较丰富的空间层次,具有韵律、节奏感,并在视觉上加大了建筑的体量和高耸向上的感觉。高低错落的建筑群体与周围的雪山、蓝天和山下的索曲河水遥相呼应,收到一气呵成、气势磅礴、庄严雄伟的艺术效果。

根据当地政协编写的《索县文史资料选辑》(藏文版第一辑)记载,民主改革前,赞丹寺有僧人650 名,大殿和寺院公房47 间,僧舍110 间,以及用于经营的骡马50 ~ 60 匹,牦牛800 头,山绵羊1000 只,牧场4个( 寺庙牧场至今还有保留),农田600 ~ 700 亩。1959 年时,寺庙城廓内的占地面积是45900 平方米。1986年重建后,现有经堂及僧舍260 间,总建筑面积达25975.2 平方米,建筑体量比被毁前大三分之一左右。

◎赞丹寺内大殿旁有两根并排树立的檀香木柱子,这是其中的一根。檀香木非常珍贵,佛家对檀香向来推崇备至,佛寺常被尊为檀林。卢颖摄。

赞丹寺民管会副主任带我们到一间特别的佛殿,给我们看两根并排竖立的檀香木柱子,说是前几年从林芝地区墨脱县的原始森林请到这儿来安装的。主任特意向我们介绍:这就是索赞丹寺得名“檀林寺”、“檀香木寺”的由来。1959 年前,这里的大殿里也竖立着一根白檀香木柱。问为什么要用檀香树,主任解释说,藏北地区没有生长檀香树的生态环境,檀香树在当时是非常珍贵的东西,可能要从南亚、云南等地不辞辛劳地运到这里来,而且它在宗教上还有很多神奇非凡的价值,佛家对檀香向来推崇备至,以至佛寺也常被尊称为“檀林”,“旃檀之林”。因此,赞丹寺在藏北的地位是可想而知的。

◎这是一张民主改革以前赞丹寺的照片。

主任又带我们看了一幅赞丹寺重建前的画像,低矮的黑乎乎的山坡上只有一堵废墙,一顶驱雹人扎下的小帐篷和一座简易的气象观测台,哪有现在这样富丽堂皇的建筑。真是今非昔比,换了天地。

慈悲为怀的活佛和僧人

据那曲新闻网等当地媒体多年的报道,赞丹寺在整个那曲地区以爱国爱教、遵纪守法著称,而且还非常重视对公益事业的投入,成绩斐然。

一是利己利民,解决群众饮水难问题。早在上世纪80 年代末赞丹寺就发动全寺的力量解决寺庙附近4 个村(500 余户,3000 多人) 饮水难问题,全寺多方筹资购买大型储水罐、钢管、水泵、发电机等设备,并邀请水利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储水系统进行了设计、施工。将山下的井水抽至寺庙上的高位储水罐储存、使用,形成一个可靠、实用的供水系统。此举不但解决了寺院用水难的问题,还将供水系统发展到附近村庄,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问题。为了确保供水系统的稳定、持续和其它方面需要,赞丹寺于2007 年12 月份再次耗资4.5 万元添置一部柴油发电机,用于保证对电力的供应。从这项工程的开始到现在,其中涉及的设备购买、工程修建费用、日常运转和维护费用是巨大的,却从未向任何部门要过任何资金,以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问题,充分体现了他们自力更生,力所能及为群众服务的宗旨和原则。

二是关心群众身心健康,邀请医疗队诊治眼疾。赞丹寺民管会班子先后于2005 年8 月和2008 年11 月,邀请拉萨光明眼科康复诊疗院配合尼泊尔眼科专家提供技术支持,组成医疗组到索县展开义务诊治眼疾活动,承担活动的花销全部。先后共邀请20 多名医护人员为索县和比如、巴青慕名而来的1400 多名群众检查眼疾,对其中病情严重的143 人采取手术治疗,为37 名群众配买眼镜,并发放预防、治疗眼疾的相关药品。

三是一视同仁,发扬临终关怀的人道主义精神。赞丹寺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精力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殡仪事业的功能。多年来免费为大量弱势群体死者和无主尸体进行超度和天葬处理。赞丹寺不但承担对当地死亡群众的丧葬职能,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籍贯的务工人员也一视同仁,义务承担了他们的丧葬仪式。仅2008 年,赞丹寺就免费为1 名西藏山南籍藏族、2 名青海籍藏族和1 名云南籍汉族举行超度诵经法事和丧葬处理。

四是扶贫济弱,乐善好施。索县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贫富分化的现象,赞丹寺发扬佛教乐善好施、扶贫济弱的精神,将多渠道收集的物资、财产分发给生活困难的群众。2008 年,将1000 只绵羊、260 只山羊及茶叶、衣服等生活用品无偿分发给19 个困难户和10 多个“五保户”,以实际行动扶贫济困,服务于群众。民管会副主任旦巴格勒充分发扬助人为乐、体恤民情精神,2009 年,为资助一名患病的牧民小孩,他赶往医院支援500 元钱,使得患病小孩能得到及时的诊断、治疗。2008 年,益西拉松活佛个人出巨资用于解决日崩尼寺尼姑的饮水难问题。

◎赞丹寺因这个檀香木柱子而得名。 索穷摄

这都因为执掌这座寺庙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爱国爱教的好活佛阿旺吉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统战、宗教、民族政策的春风吹到了西藏那曲地区,活佛被卸去了精神枷锁,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他的事业,开始了新的征程。最近,他刚撰写完成索县地方志。活佛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才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他热爱的宗教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得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赞扬和爱戴。他现任全国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佛协理事、索县政协副主席、赞丹寺民管会主任等重要职位。

阿旺吉卓活佛时常关心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情况,谁有困难,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每到逢年过节,他都要给亚拉镇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送去现金和生活必需用品,慰问他们的生活情况。近几年来他所做的好事,数不胜数。在2004 年,索县亚拉镇有一个叫央来的贫困户,他家有12 口人,生活十分困难,基本没有什么经济来源,连家庭最起码的日常生活都难以维持,阿旺吉卓活佛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刻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助央来一家解决了一年的口粮。

◎阿旺吉卓活佛。 索穷摄

◎赞丹寺主殿正面。 索穷摄

前几年,他受比如县加达寺和白嘎寺的邀请,到这两个寺庙讲经 。久旱的草原,被暴雨淋透。措勤大殿的宝座上,活佛对着麦克风,侃侃而谈。殿堂里人挤着人,更多的人竖起耳朵,站在露天里。阿旺吉卓活佛说:“作为一个僧人,要遵守佛教戒规和国家法律,抛弃一切私欲,终生行善。作为个人,只有行善,才有善报。”从比如县回来时,当地群众敬献给活佛的1000 多斤酥油,500 多斤奶渣以及物品全部布施给了当地贫困群众。据有人粗略统计,这几年听活佛讲经的群众已超过几万人次。所有收入,都被他交到寺里。活佛对记者说:“信教群众养育了我们,当人民群众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把他们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只有群众生活好了,我们的香火才会旺。”

联系我们 | 电子刊

主办:中国西藏杂志社  编辑出版:中国西藏杂志社

地址:中国 北京 府右街135号   邮政编码:100031

中文部:010-58336050/58336082/58335511/58335518

藏文部:010-59512450/58335517/58336006

英文部:010-58336070/58335683

版权所有 中国西藏杂志社 京ICP备17049894号

E-mail:zgxizang@163.com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本网站内容